高二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字號:


    直到高二,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增強,獲取知識一方面從教師那里接受,但這種接受也應該有別于以前的被動接受,它是在經過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礎上接受。另一方面通過自學主動獲取知識。能否順利實現轉變,是成績能否突破的關鍵。下面是為大家?guī)淼摹陡叨Z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高二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
    課文節(jié)選部分曲詞優(yōu)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了解故事情節(jié)。
    2、鑒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chuàng)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匯,吸收借鑒這些,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鑒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鑒賞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大的特點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課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fā)--發(fā)現探究法
    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耍掖_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鑒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fā)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jié)有細致的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
    各位老師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F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皟芍亍笔侵钢匾曊b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yǎng)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基礎、重要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tài),如節(jié)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fā)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蔽覐膬煞矫嬷笇В阂皇侵笇褂萌c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yǎng)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二)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⑥齊讀(4分鐘)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出題(屏幕展示)5、布置作業(yè)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y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
    (三)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課時的方法學習三四段,并檢查課文名句的背誦情況。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鍛煉搜尋有效信息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系一一列出,并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通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并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并背誦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XX“圣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后,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名句。后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全文,并試著檢查名句的記憶情況。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yǎng)語感。第四步,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系的發(fā)展。
    3.高二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說教材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這篇課文記敘了王安石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學習本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再結合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①掌握文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現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②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治學處世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再次,我來說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高中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不必對藝術特色等做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文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體會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教學難點為: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的寫作特點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四、說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據此,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一)、朗讀法: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
    (二)、討論點撥法:從不同角度巧設疑,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解決疑問,把握課文內容。
    (三)、情景激勵法、分析法等。針對重、難點,逐個層次分析,使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這樣,就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出發(f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再來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睋耍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嘗試對古代散文做一點評析。
    五、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考慮,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的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根據課文的內容我安排了兩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將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來達到目的。
    2、釋題和背景、作者介紹,幫助同學了解一些文學常識。
    3、閱讀文章,疏通文意。
    在這里我將采取的步驟是: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教師點撥。通過朗讀法、討論點撥法來幫助同學了解文章大意,讓學生結合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找資料,請教老師。了解了文章大意就有利于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
    第二課時
    1、首先我將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然后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其次重點分析第三、四段。通過游山的“所得”,重點把握作者的觀點“盡吾志”,以及由此而進一步提出的“深思”和“慎取”。詳細分析作者是怎樣得出“深思而慎取”的道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運用了朗讀法、討論點撥法,這樣能帶動課堂氣氛和體現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后略講第五段內容。
    2、總結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敘議結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3、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讓學生自主整理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現象。
    4.高二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七、說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精彩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采用提綱是板書,清晰介紹課文重點知識
    5.高二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队炅剽彙肥钦n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為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三)鑒于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
    2.重點:學習名句鑒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為這是從鑒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為詩詞語言的優(yōu)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chuàng)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注法、發(fā)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jié)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三、說教法
    1.課型:自讀、討論、鑒賞。
    教法與學法力求統(tǒng)一,運用多媒體演示既激趣,又能創(chuàng)設適宜的氣氛,更能增大課堂的容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形音色俱備的長處。誦讀法是語文教育與學習的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方法之一。結合詩論賞析法實際上是以前人的鑒賞理論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鑒賞法都是詩歌鑒賞和教學的重要方法。
    (1)誦讀法。大綱要求學生能“流暢地背誦詩詞”。朗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重音、語調、語速、體會作者的感情等。通過誦讀,使學生得出對本詞的整體印象,感覺文章的“氣質”。通過誦讀去發(fā)現精妙詞句,體會其作用。
    (2)情境法。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過視覺直接獲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快速進入角色,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3)研討法。在高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課堂內的主題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名句鑒賞法??蛇x擇一些名句進行具體分析。將這些名句和其他詩詞進行比較,以增強學生內在的比較能力。
    語文新大綱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互動性。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和組織作用。語文教學主要是主題式探研。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此外還可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2.教學手段:幻燈片等多媒體手段,它既便于學生直觀,節(jié)約時間,又能利用情境營造課堂氛圍,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快速進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