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字號:

知識掌握的巔峰,應該在一輪復習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識重新?lián)炱饋碇?。這樣看來,應對高二這一變化的較優(yōu)選擇,是在高二還在學習新知識時,有意識地把高一內(nèi)容從頭撿起,自己規(guī)劃進度,提前復習。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構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xiàn)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產(chǎn)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纯丛娭械摹澳尽焙汀皹洹庇惺裁床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钡摹皹洹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qū)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谒囆g語言中。
    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jié)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lián)想。
    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2.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一、回顧。
    沈從文精心營造了一個與世無爭,重義輕利的邊城環(huán)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樸的人們,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鑒賞。
    老師這里有四副人物肖像,大家看看覺得那一個像你心目中的翠翠?為什么?換言之,你讀完小說以后,你看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翠翠?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討論,回答)
    翠翠是什么樣的,并不是大家塑造出來的,不能憑著印象去天馬星空的編造。人物來自小說的文字,我們應該回歸到文本中去尋找翠翠的樣子。
    “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棕葉編蚱蜢蜈蚣玩,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著,忽然醒來便發(fā)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就問它罵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許這樣子!”
    可是一會兒那聲音被她發(fā)現(xiàn)了,她于是也繞屋跑著,且同黃狗一塊兒渡過了小溪,站在小山頭聽了許久,讓那點迷人的鼓聲,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jié)日里去?!薄⒆影愕奶煺?,容易被外界的熱鬧所吸引。
    “翠翠誤會邀他進屋里去那個人的好意,正記著水手說的婦人丑事,她以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本來從不罵人,這時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聽人要她上去,以為欺侮了她,就輕輕的說:
    “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話雖輕輕的,那男的卻聽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頭還是不作聲。翠翠對祖父那一點兒埋怨,等到把船拉過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個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薄獌?nèi)斂,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動。
    “翠翠還正想起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點兒惱著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逼鋵嵥且馑季褪恰拔以趺从洸坏?!”——孩子的頑皮與少女的羞澀。
    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時過渡的是從川東過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轎,翠翠必爭看作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引纜索,讓船緩緩的過去。牛羊花轎上岸后,翠翠必跟著走,站到小山頭,目送這些東西走去很遠了,方回轉船上,把船牽靠近家的岸邊。且獨自低低的學小羊叫著,學母牛叫著,或采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弊髡咴谶@一段中的描寫十分細膩,使一個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卻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首先,翠翠是“必爭著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喜悅,“懶懶的攀引纜索”,但為了多看以下這些新鮮事物,翠翠又是“讓船緩緩的過去”。如果是對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這樣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碑斉Q蚧ㄞI上岸后,翠翠是“必跟著走”,等東西走遠了,“方回轉船上”。其中的“必”“很遠”“方”都準確的將翠翠對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現(xiàn)在別人面前?!蔼氉缘偷偷膶W小羊叫著,學母牛叫著”“獨自裝扮新娘子”這樣的描寫與李清照的《點絳唇》,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實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有這樣一段敘述:“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BR>    在小說的一開始,沈從文就給翠翠的形象做了這樣的一個定格。于是后面的故事堵在這個定格的基礎上展開了。那些關于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糾葛,那些與祖父的矛盾沖突。
    小說《邊城》一共有21個部分,課文節(jié)選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與儺送相識,又被天寶看上的部分。
    提問:從文本中,大家怎么判斷出翠翠對二老有意思的?
    明確: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BR>    2、“……但另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jīng)過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聽著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fā)問:
    5、“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祖父不說什么,還是唱著,兩人皆記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jié),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祖孫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還家中。”
    提問:爺爺又怎么會誤會她是對大老有意思的?
    明確:“兩人沿城墻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祖父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所在,因為今天太高興一點,便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祖父話雖不說了,心中卻很顯然的還轉著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頭。翠翠著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晃著,向前怏怏的走去了?!?BR>    討論:愛情開始的方式有很多,《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是在報國寺一見鐘情;賈寶玉與林黛玉是前世姻緣。翠翠的愛情故事在小說中是以誤會開始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選擇,在多種可能中做選擇就是作家才華的展現(xiàn)。沈從文為什么選擇這種方式來開始翠翠的愛情?
    明確:翠翠雖然在此之前從未見過儺送,但順順一家名聲在外,她心中對于儺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讓他們直接相見那就沒意思了,所以制造了誤會,其實是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愛情,如果沒有誤會,這種愛還會因為年紀小而被忽視,但罵過以后又后悔了,這種后悔就直接轉化為愛了,迅速而且純真。從儺送這方面來說,他喜歡翠翠的天真,且以儺送的地位來說被人罵本來就是很難的,更不要說是被一個小女孩罵了,還莫名其妙的,讓他心里肯定會有異樣的情緒出現(xiàn)。接著,沈從文設計他們?nèi)隂]有見面,這個也很妙。見不了面,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結就打不開,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郁結在那里,越來越深厚,愛情也就越來越濃烈了。
    三、問題思考。
    1、翠翠的愛情悲劇的成因是什么?
    2、沈從文要表現(xiàn)的人性是什么樣的?
    3.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nèi)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二、教學內(nèi)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合注釋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豆讶酥趪病肪托晾钡爻爸S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后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jù)課文注釋強調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4.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lián)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nèi)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于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 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nèi)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jīng)歷需簡介,著重點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并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燈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為樂觀XX。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燈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燈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燈光?應該說涉及了燈光,或說暗寫側寫燈光,作者對于燈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于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燈光,第3段的內(nèi)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注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nèi)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線索。本文線索是燈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nèi)容總結出本文的內(nèi)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xiàn)實燈光回憶燈光聯(lián)想燈光眼前/現(xiàn)實燈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燈光后,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燈的內(nèi)涵,可是作者卻聯(lián)想三個故事,繼續(xù)實寫燈,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nèi)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么?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聯(lián)想燈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燈,盼歸之燈,姐姐點燈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燈。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燈是指路的燈,第二個故事中的燈是精神的燈,燈中蘊含著勇氣與希望。二燈光內(nèi)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燈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于顯示燈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燈光照亮,燈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燈的內(nèi)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lián)想燈光,作者是借此來剖析挖掘燈的內(nèi)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燈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燈的內(nèi)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xiàn)實與理想,古代與現(xiàn)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于燈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燈的意義更明了了。
    四、小結
    思想內(nèi)容的小結:
    歸納燈包含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征手法的運用。
    善于運用聯(lián)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nèi)涵的寫法。
    五、作業(yè):
    以“燈”為題,用象征手法寫一篇揭示“燈”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5.人教版高二年級語文教案范例
    教學目標:
    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養(yǎng)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
    知識和技能:
    1、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jīng)驗。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xiàn)力,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體驗。
    難點: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jīng)驗,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首先,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采用語言勾勒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知人賞詞,從而走進詞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鑒賞本詞,培養(yǎng)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語言美,欣賞明暢錯落和諧的韻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詞的風格流派的分類”來導入新課。
    ——明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
    二、新課學習:
    1、作家作品簡介。
    ——明確: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
    3、疏通詞意,把握詞眼。
    ——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品味語言,賞析詞作。
    (1)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意蘊。
    ——明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huán)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追問:聯(lián)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
    ——明確:韻律美;增強情感。
    (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卑四男┣楦??
    愁之一:山河淪陷悲故園荒廢難回
    愁之二:夫妻永別悲美滿姻緣難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難度
    (4)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5)在這些間接寫愁的詞句中,選擇典型意象,聯(lián)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心中的哀愁的?
    ——明確:酒、雁、黃花。窗、梧桐細雨等。
    追問一:“酒”有何意蘊?
    ——引導: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追問二:“雁”有何象征意義?
    ——引導:結論:“雁”是離愁的象征,是親友音訊的象征。
    深化:為什么作者看到“雁”會傷心?
    ——明確:因為“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而收信的丈夫卻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追問三:“黃花”有沒有寓意呢?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問四: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問五:“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凄涼哀傷的象征。
    (6)小結。
    5、再讀全詞,把握主旨。
    ——明確: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6、感受藝術特色。
    ——明確:首先,疊字的運用。全詞首句即連下十四個疊字,質樸清新,自然流暢,卻準確地反映出詞人的孤單與凄清、沉痛與心酸、憂郁與愁悶,表達了詞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理狀態(tài)。
    其次是借景聲情,寓情于景。將自己傷感,凄苦的愁緒融入到了對淡酒、飛雁、黃花、細雨等這些蕭瑟慘淡的意象的描寫之中。用哀景引發(fā)愁,在哀景中蘊蓄愁,以哀景來烘托愁。充分表現(xiàn)出詞人杰出的藝術才華。
    三、總結:
    了解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把握“詞眼”
    意象
    品味語言
    意境
    領悟主旨
    感受藝術特色
    四、作業(yè):
    1、依據(jù)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