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六個矮兒子》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六個矮兒子》是則篇幅簡短、淺顯易懂的故事,描寫了六個矮兒子雖然個子矮小,但聰明勤勞,靠自己的雙手也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六個矮兒子》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二年級語文《六個矮兒子》原文
    老爺爺老奶奶有六個矮兒子,他們總是長不高。一天,矮兒子們說:“我們雖然矮小,可是有聰明的頭腦,我們要自己出去過日子了?!?BR>    一年過去了。六個矮兒子回來了。老爺爺老奶奶樂呵呵地問:“一年來你們是怎樣過日子的呀?”
    第一個兒子說:“我從早到晚都為八只腳忙。我傍晚提燈到湖邊,扔下一條粗繩,八只腳看見燈光,就順著繩子爬上來。到半夜能捉到二十多只呢?!?BR>    第二個兒子說:“我是靠六只腳生活的。等春暖花開,我把小箱子搬到田頭,六只腳就開始采花釀蜜,那生活可美了。”
    第三個兒子說:“我 靠四只腳生活。去年我買了十多只,今年已經有三十多只了,都養(yǎng)得肥肥壯壯的,只是人很辛苦?!?BR>    第四個兒子說:“靠四只腳還不如靠兩只腳好。有尖尖嘴的,也有扁扁嘴的。每天可以收好多好多蛋呢!”
    第五個兒子說:“養(yǎng)兩只腳不如養(yǎng)一只腳好。”“世界上哪有一只腳的東西?”大家好奇地問?!拔以炝艘婚g漂亮的草房,鋪些稻草和肥料,撒上菌種。不久,一只腳就長出來了,像一把把小傘,真好看!”
    后,大家看著第六個兒子:“你是怎么生活的呢?”他笑嘻嘻地說:“我專養(yǎng)沒有腳的東西,春天,我往池塘里撒下一些苗,天天喂些食料,看著沒有腳在水里游來游去,快活極了。”
    聽了六個兒子的話,老爺爺老奶奶開心地笑了:“你們真是聰明勤勞的好兒子!”
    2.小學二年級語文《六個矮兒子》教案
    一、導入
    (打開幻燈片)你們看到這個孩子了嗎?其實,老師叫他孩子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一樣都是大人了。不過,請同學仔細觀察,他和你們的爸爸、媽媽有不一樣的地方嗎?(學生從身材,神態(tài)等觀察)是啊,在當今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里,身材如此矮小的他該怎么做,該怎么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幫他找到答案吧。(板書課題:六個矮兒子)
    設計意圖:出示一個小矮人的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助人欲 望,激發(fā)學生更好地進入文本,領會文本中主人公的精神。
    二、初讀課文,走近文本。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解決掉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提示:讀課文時要邊讀邊畫,把難讀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
    2、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為后面的學習掃清障礙。概括文本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初步鍛煉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三、品讀課文1—2自然段,整體了解六個矮兒子。
    1、指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共幾句?
    2、(幻燈片)出示第一、二句。體會老爺爺、老奶奶的心情。(傷心、難過、著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
    3、齊讀第三句(幻燈片),讀出矮兒子們的懂事、自信、孝順。
    4、想象老爺爺、老奶奶離開兒子們的日子會是什么樣子的,體會當兒子們回來時的心情。(幻燈片)指名讀。加上“終于”一詞再讀,體會其中的不同。
    5、課文里用了那個詞表現(xiàn)老爺爺、老奶奶的心情?(樂呵呵-齊讀卡片)讀出兩位老人的高興。
    設計意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以合理的想象,初步對六個矮兒子有了整體的認識。
    四、品讀3—12自然段,分別走進六個矮兒子
    1、第一個矮兒子。師生分角色朗讀。
    學生思考:
    A、這個矮兒子是干什么的?
    B、你對哪幾個詞印象深?(比如:“從早到晚”體會到矮兒子的辛勞。)
    C、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2、第二個矮兒子。師生朗讀,重點指導。
    A、這個矮兒子是干什么的?
    B、找一個動詞(搬)(幻燈片)感知木箱的“沉重”
    C、教師讀情景,學生閉眼想象,體會矮兒子的辛勞。
    D、讀出你的理解,教師相機指導。
    3、總結方法。(幻燈片)學生自學剩下的四個矮兒子中自己感興趣的那個。
    設計意圖:學生整體感知后,再走進文本,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讀出內涵,學習讀書方法,體驗讀書過程。
    4、預設學生匯報
    第三個矮兒子:
    (1)他是養(yǎng)豬養(yǎng)羊的。(四條腿、十多只、三十多只)
    (2)重點詞:肥肥壯壯(卡片)
    (3)讀出這個矮兒子的自豪與辛苦。
    第四個矮兒子:
    (1)他是養(yǎng)雞養(yǎng)鴨的。(尖尖嘴、扁扁嘴)
    (2)重點詞:(好多好多)
    (3)讀出這個矮兒子的自豪。
    第五個矮兒子:
    (1)他是養(yǎng)蘑菇的。(一只腳、小傘)
    (2)草房(分兩層、上面鋪了牛馬糞,漂亮)
    比喻句。“一把把”與“一把”的區(qū)別。
    (3)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六個矮兒子:
    (1)他是養(yǎng)魚的。
    (2)重點詞(天天、快活)指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這兩個詞。
    (3)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點明中心,走出文本
    1、夸夸六個矮兒子。(老爺爺、老奶奶夸,老師夸,學生夸)
    2、回顧六個矮子都是干什么的,思考他們身上有沒有一樣的東西?(板書:勤勞、辛苦、快樂)讀老爺爺、老奶奶說的話,把這句話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送給你身邊所有的人。
    3、思考自己勤勞的雙手能干什么。
    4、你想對(幻燈片)這個人或自己說點什么。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讓學生體驗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別人及自己的過程。
    六、布置作業(yè)
    1、寫出自己學了這篇課文以后的內心感受。
    2、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身邊的所有的人。
    3、推薦一本書《張海迪的故事》。
    3.小學二年級語文《六個矮兒子》教學反思
    《六個矮兒子》是則篇幅簡短、淺顯易懂的故事,描寫了六個矮兒子雖然個子矮小,但聰明勤勞,靠自己的雙手也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文本情節(jié)單純,但不直白,它通過巧妙地設置懸念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究竟六個矮兒子是靠什么過日子的呢?作者并沒有直接說出那種動物或植物的名稱,而是用“八只腳”、“六只腳”、“四條腿”、“兩只腳”、“一只腳”和“沒有腳”來形容,同時附以說明這些動物或植物身上一些很明顯的特征,讓兒童根據這些特征和腳的只數來猜猜六個矮兒子養(yǎng)的是什么。因此這則故事還帶有謎語的特征。直到故事結束作者也沒有把懸念解開,他選擇了把這個懸念進行到底,只是問了句:“小朋友,六個矮兒子都靠什么生活的,你能說出來嗎?”這就給讀故事的孩子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文中的語言口語化,作者是站在講故事的人的角度來寫這則故事,是用口頭表達語言來敘述故事,帶給讀者一種讀故事就好象在聽故事的感覺。文字沒有過多的錘煉和雕琢,讀起來淺顯易懂,樸實自然,文本的親和力很強,也適宜于孩子們講述、分角色對話,進行模仿遷移的情境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