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字號:


    高中學習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是這個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終考試時看到成效,如果對某一科目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異稟,那么學習成績會有明顯提高,若是學習動力比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或刺激,分數(shù)也會大幅度上漲。高三頻道為你準備了《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1、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戲曲家。《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2、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戲,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戲。
    3、曹禺,原名萬家寶,現(xiàn)代劇作家?!独子辍穭?chuàng)作于20世紀30年代,寫了周魯兩家八個人物由于血緣糾葛和命運巧合而造成的矛盾沖突。
    4、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他的劇本的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米歐與朱麗葉》等。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北宋詞人。
    6、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義軍萬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詞中多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憤慨之思和愛國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她通曉金石鑒賞,能詩善文,詞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亂,不久北宋滅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難,境遇悲慘。
    8、《拿來主義》選自魯迅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
    9、蒙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隨筆集》。
    10、《蘇武傳》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人,史學家和文學家。
    2.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詩歌中的形象,我們又稱之為“意象”。是指詩人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詩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陀^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經(jīng)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賦予它靈性,便成了浸透著主觀意愿的“意象”。
    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剛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的“情”,詠物所言的“志”,即為主觀的“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由此可將詩歌中的形象分為四類:(一)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作者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動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詩歌中最為普遍與常見的就是后兩種。
    因此,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fā);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準確理解修飾詞??陀^物象是沒有情感傾向的,詩人讓客觀事物“皆著我之色”后便蘊涵了豐富情感。詩人著我之色往往更鮮明體現(xiàn)在某些描寫景物的修飾語上,使景物帶有傾向色彩。
    如: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樹、鴉、橋、道、風、馬,除鴉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傾向,但分別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帶有傾向色彩的'詞修飾后,藤是干枯的毫無生氣,樹是衰朽殘敗,鴉是傍晚暮鴉,橋是狹小少人經(jīng)過,道是荒涼古道。曲子通過描寫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lián)系的景物,物象變?yōu)橛袃A向的意象,整個融入蕭條荒寂之中,意境頓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構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陽圖。
    3.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4.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3.比喻三要素:本體、喻體、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何時、何地、何人、何因、何過、何果
    5.律詩四條件:八句四聯(lián)、偶尾同韻、中聯(lián)對偶、平聲合調(diào)
    6.五種表達方式:敘述、議論、抒情、說明、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總分總結構、總分結構、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按時間順序、按空間順序、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舉例法、對比法、喻證法、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問、反復、對偶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14.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介賓短語、的字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16.十二詞類:名動形、數(shù)量代、副介連、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敘、倒敘、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表引文內(nèi)容省略、表列舉事項省略、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表解釋說明前文、表后文跳躍轉折、表聲音中斷延長、表時地數(shù)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表引用實際內(nèi)容、表諷刺反語、表特定謂語
    5.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一、漢朝
    1、中朝(內(nèi)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jiān)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nèi)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zhí)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婆e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XX的情形,保證了XX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nèi)容,大都不出儒學經(jīng)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婆e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