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奧數(shù)題時,經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問題能否轉化成舊問題解決,化新為舊,透過表面,抓住問題的實質,將問題轉化成自己熟悉的問題去解答。轉化的類型有條件轉化、問題轉化、關系轉化、圖形轉化等。 以下是整理的《小學生奧數(shù)等量代換、上樓梯問題練習題》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生奧數(shù)等量代換練習題
1、康大學校購買5臺普通書寫臺燈和3臺調光書寫臺燈共用147.5元。如果1臺調光書寫臺燈換加2臺普通書寫臺燈要多花7.3元。這兩種書寫臺燈各多少元1臺?
2、甲級茶葉3千克與乙級茶葉5千克價格相等,購買甲級茶葉2千克,乙級茶3千克共付152元。求甲、乙兩種茶葉的單價。
3、買2瓶白酒,12瓶啤酒共付42元,已知一瓶白酒與8瓶啤酒價錢相等,一瓶白酒,一瓶啤酒共多少元?
4、甲、乙兩隊共同整修一段公路。甲隊工作6小時,乙隊工作8小時,一共整修公路312米。已知甲隊5小時的工作量等于乙隊2小時的。工作量。兩隊每小時各整修公路多少米?
5、設13個李子的重量等于2個蘋果和1個桃子的重量;4個李子和1個蘋果的重量等于1個桃子的重量,多少個李子的重量等于1個桃子的重量?
2.小學生奧數(shù)等量代換練習題
1、媽媽給小青11.1元,讓他去買2.5千克香蕉、2千克蘋果,結果他把買數(shù)量顛倒了,從而還剩下0.06元,那么蘋果500克的售價是多少元?
2、3袋大米和4袋黃豆共重425千克,6袋大米和3袋黃豆共重600千克,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3、“六一”兒童節(jié),幼兒園組織家長和孩子游園,小明買了2個大人、3個小孩的六票花了1.65元,大力買了3個大人,8個小孩的六票花了3.35元,大人的門票是多少元?小孩的門票是多少元?
4、百貨店中兩支圓珠筆與3支蘸水筆共值7角8分,3支圓珠筆與2支蘸水筆共值7角2分,問1支圓珠筆值多少元?
5、用10個大瓶和6個小瓶可以裝墨水7.2千克,用6個大瓶和2個小瓶可以裝墨水4千克,算一算,一個大瓶和一個小瓶各能裝墨水多少千克?
3.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某人要到一座高層樓的第8層辦事,不巧停電,電梯停開,如從1層走到4層需要48秒,請問以同樣的速度走到八層,還需要多少秒?
解答:上一層樓梯需要:48÷(4-1)=16(秒)
從4樓走到8樓共走:8-4=4(層)樓梯
還需要的時間:16×4=64(秒)
答:還需要64秒才能到達8層。
2、晶晶上樓,從1樓走到3樓需要走36級臺階,如果各層樓之間的臺階數(shù)相同,那么晶晶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
解:每一層樓梯有:36÷(3-1)=18(級臺階)晶晶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18×(6-1)=90(級)臺階。
答:晶晶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90級臺階。
4.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媽媽上樓,從1樓走到3樓需要走40級臺階,如果各層樓之間的臺階數(shù)相同,那么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
分析:要求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必須先求出每一層樓梯有多少臺階,還要知道從一層走到6層需要走幾層樓梯。從1樓到3樓有3-1=2層樓梯,那么每一層40÷2=20(級)臺階,而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6-1=5(層)樓梯。
解:每一層樓梯有:40÷(3-1)=20(級臺階)
媽媽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20×(6-1)=100(級)臺階。
答: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100級臺階。
2、A、B二人比賽爬樓梯,A跑到4層樓時,B恰好跑到3層樓,照這樣計算,A跑到16層樓時,B跑到幾層樓?
答案與解析;由A上到4層樓時,B上到3層樓知,A上3層樓梯,B上2層樓梯。那么,A上到16層時共上了15層樓梯,因此B上25=10個樓梯,所以B上到10+1=11(層)。
答:A上到第16層時,B上到第11層樓。
5.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一根木料在24秒內被切成了4段,以同樣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本題難點:一根木料切成幾段,需要切幾次;
考點:小學上樓梯問題;
分析:我們在生活中知道把一條繩子分成兩段,需要切一次,分成兩段需要切兩次,同理切成4段,需要切3次。那我們就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切的次數(shù)總比切的段數(shù)少1,因此把一根木料在24秒內切成4段,實際是切了3次,所以每次切的時間為24÷3=8秒,同理我們就知道切成5段,實際切了4次,那么切了四次所用的時間就是8x4=32秒。
解:24÷3=8秒
8x4=32秒
答:還需要32秒。
2、冬冬住在11樓,他他發(fā)現(xiàn)第8層到第9層有25級臺階,從底樓到冬冬家一共有多少級臺階?
答案與解析:冬冬家在11樓,從底樓到11樓其實走了11-1=10(層)。每層有25級要從底樓走到11樓的臺階數(shù),其實就是求10個25是多少。
(1)冬冬從底樓走到家要走幾層樓梯?11-1=10(層)
(2)冬冬從底樓走到家要走幾級樓梯?10*25=250(級)
答:從底樓到冬冬家一共有250級。
1.小學生奧數(shù)等量代換練習題
1、康大學校購買5臺普通書寫臺燈和3臺調光書寫臺燈共用147.5元。如果1臺調光書寫臺燈換加2臺普通書寫臺燈要多花7.3元。這兩種書寫臺燈各多少元1臺?
2、甲級茶葉3千克與乙級茶葉5千克價格相等,購買甲級茶葉2千克,乙級茶3千克共付152元。求甲、乙兩種茶葉的單價。
3、買2瓶白酒,12瓶啤酒共付42元,已知一瓶白酒與8瓶啤酒價錢相等,一瓶白酒,一瓶啤酒共多少元?
4、甲、乙兩隊共同整修一段公路。甲隊工作6小時,乙隊工作8小時,一共整修公路312米。已知甲隊5小時的工作量等于乙隊2小時的。工作量。兩隊每小時各整修公路多少米?
5、設13個李子的重量等于2個蘋果和1個桃子的重量;4個李子和1個蘋果的重量等于1個桃子的重量,多少個李子的重量等于1個桃子的重量?
2.小學生奧數(shù)等量代換練習題
1、媽媽給小青11.1元,讓他去買2.5千克香蕉、2千克蘋果,結果他把買數(shù)量顛倒了,從而還剩下0.06元,那么蘋果500克的售價是多少元?
2、3袋大米和4袋黃豆共重425千克,6袋大米和3袋黃豆共重600千克,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3、“六一”兒童節(jié),幼兒園組織家長和孩子游園,小明買了2個大人、3個小孩的六票花了1.65元,大力買了3個大人,8個小孩的六票花了3.35元,大人的門票是多少元?小孩的門票是多少元?
4、百貨店中兩支圓珠筆與3支蘸水筆共值7角8分,3支圓珠筆與2支蘸水筆共值7角2分,問1支圓珠筆值多少元?
5、用10個大瓶和6個小瓶可以裝墨水7.2千克,用6個大瓶和2個小瓶可以裝墨水4千克,算一算,一個大瓶和一個小瓶各能裝墨水多少千克?
3.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某人要到一座高層樓的第8層辦事,不巧停電,電梯停開,如從1層走到4層需要48秒,請問以同樣的速度走到八層,還需要多少秒?
解答:上一層樓梯需要:48÷(4-1)=16(秒)
從4樓走到8樓共走:8-4=4(層)樓梯
還需要的時間:16×4=64(秒)
答:還需要64秒才能到達8層。
2、晶晶上樓,從1樓走到3樓需要走36級臺階,如果各層樓之間的臺階數(shù)相同,那么晶晶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
解:每一層樓梯有:36÷(3-1)=18(級臺階)晶晶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18×(6-1)=90(級)臺階。
答:晶晶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90級臺階。
4.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媽媽上樓,從1樓走到3樓需要走40級臺階,如果各層樓之間的臺階數(shù)相同,那么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
分析:要求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多少級臺階,必須先求出每一層樓梯有多少臺階,還要知道從一層走到6層需要走幾層樓梯。從1樓到3樓有3-1=2層樓梯,那么每一層40÷2=20(級)臺階,而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6-1=5(層)樓梯。
解:每一層樓梯有:40÷(3-1)=20(級臺階)
媽媽從1層走到6層需要走:20×(6-1)=100(級)臺階。
答:媽媽從第1層走到第6層需要走100級臺階。
2、A、B二人比賽爬樓梯,A跑到4層樓時,B恰好跑到3層樓,照這樣計算,A跑到16層樓時,B跑到幾層樓?
答案與解析;由A上到4層樓時,B上到3層樓知,A上3層樓梯,B上2層樓梯。那么,A上到16層時共上了15層樓梯,因此B上25=10個樓梯,所以B上到10+1=11(層)。
答:A上到第16層時,B上到第11層樓。
5.小學生奧數(shù)上樓梯問題練習題
1、一根木料在24秒內被切成了4段,以同樣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本題難點:一根木料切成幾段,需要切幾次;
考點:小學上樓梯問題;
分析:我們在生活中知道把一條繩子分成兩段,需要切一次,分成兩段需要切兩次,同理切成4段,需要切3次。那我們就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切的次數(shù)總比切的段數(shù)少1,因此把一根木料在24秒內切成4段,實際是切了3次,所以每次切的時間為24÷3=8秒,同理我們就知道切成5段,實際切了4次,那么切了四次所用的時間就是8x4=32秒。
解:24÷3=8秒
8x4=32秒
答:還需要32秒。
2、冬冬住在11樓,他他發(fā)現(xiàn)第8層到第9層有25級臺階,從底樓到冬冬家一共有多少級臺階?
答案與解析:冬冬家在11樓,從底樓到11樓其實走了11-1=10(層)。每層有25級要從底樓走到11樓的臺階數(shù),其實就是求10個25是多少。
(1)冬冬從底樓走到家要走幾層樓梯?11-1=10(層)
(2)冬冬從底樓走到家要走幾級樓梯?10*25=250(級)
答:從底樓到冬冬家一共有250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