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可愛的大熊貓》原文及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wù)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可愛的大熊貓》原文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可愛的大熊貓》原文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奇動物。它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皮毛滑滑的,頭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頭上長著一對毛茸茸的黑耳朵,還有兩個圓圓的黑眼圈,可愛極了!
    大熊貓喜歡吃箭竹。箭竹,既脆又略帶甜味。大熊貓先把這些竹子咬斷,再一根一根地扯掉竹枝,然后撕開竹皮,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大熊貓的食量可大了,一天要消耗十千克左右的箭竹呢。
    大熊貓喝水的過程很有意思。一到小溪旁,它先用爪子刨一個小水洼,然后就“咕嚕咕?!钡睾绕饋?。水洼里的水喝干了又流滿,流滿了又被喝干。直到再也喝不下了,大熊貓才罷休。然后,它就會在河邊躺上幾個鐘頭。躺夠了,它才慢騰騰地爬起來,擺動著胖乎乎的身子,找食去了……
    性情溫和的大熊貓與它的鄰居小熊貓、金絲猴、青鹿等都能和睦相處,但有時候它又很淘氣。它趁人們不在家的時候,闖進去偷吃食物,還把勺子扔得遠遠的,把鍋掛在樹枝上。大熊貓平時看起來穩(wěn)重好靜,似乎有些遲鈍,但當敵人來侵犯時,它卻能靈活敏捷地攀登上樹,迅速逃跑。
    大熊貓以它那逗人喜愛的形象、遲緩有趣的動作、溫和穩(wěn)重的性情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我國把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給一些友好國家,人們都親切地稱它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可愛的大熊貓》教學反思
    星期四上午第一節(jié),我上了《可愛的大熊貓》這一課,它是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西師大版)的一篇略讀課文,位于第二單元的后一篇。略讀課文怎么教?如何確定這一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我想,既然有“略讀課文”以及“自讀園地”中的自讀課文,那么它們的教法一定與精讀課文是有區(qū)別的。我以上連續(xù)教了幾年低年級,這次也是第認真考慮“略讀課文的教法”這個問題。
    我的思考是這樣的:
    1、本冊教材有“略讀課文”和“自讀園地”的安排,其編排意圖是出自這樣的考慮:在自主獨立的閱讀中,把之前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得以潛移默化的運用。
    本篇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大熊貓的可愛,內(nèi)容淺顯易懂?!翱偂帧偂钡慕Y(jié)構(gòu)在本課之前的《家鄉(xiāng)的紅橘》等課文中都有學習。做為略讀課文,我認為可不必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因此,我沒有采取按照傳統(tǒng)的以本文“總—分—總”的寫作特點進行教學的做法?!叭跛?,只取一瓢飲”,對于一篇課文,確定“教什么”、“怎么教”、“何目標”,還是要審慎一些的。
    2、結(jié)合教材編排,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語文要素的訓(xùn)練上,主要抓住兩點:一是理解詞語的表達作用,二是重點句段的賞析,即大熊貓吃食、喝水的語句。
    這個重點同時又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因為,對于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同學來說,無論是“詞語的表達作用”還是“重點句段賞析”,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綜上所述,本節(jié)課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扎扎實實落實“勾畫描寫大熊貓吃食、喝水特點的`語句”“體會加點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這兩個語文知識能力訓(xùn)練的點(即語文要素)。對剛升入三年級的同學來說,這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更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可愛的大熊貓》教學反思
    教學《可愛的大熊貓》,考慮到孩子們對大熊貓的形象感知較少,因此,教學伊始,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哪些小朋友見過大熊貓?你能說說嗎?”孩子們很樂意向別人介紹自己見過的大熊貓,這樣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熊貓的初步感知,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此基礎(chǔ)上,我又把從網(wǎng)上搜集的熊貓圖片展示給孩子們看,引導(dǎo)他們仔細觀察:“熊貓是什么樣?他在干什么?”孩子們觀察、思考、想象、表達,思維極其活躍,更為有意思的是,一個孩子居然站起來對我說:“老師,快把門關(guān)上,別讓大熊貓跑了?!标P(guān)心之情溢于言表。
    課本是我們教學、學生學習的直接資源,但只用課本的有限資源上課,那我們的孩子將會是出自工程師手中的若干個完全相同的零件,毫無個性可言。其實,我們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很多,可以繼續(xù)挖掘課本資源,可以利用生活這個大資源,也可以利用我們學生這個活生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對于挖掘?qū)W生自身資源,我感觸很深。《大熊貓》是一篇介紹動物的文章。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大。如何才能為這篇課文注入“誘人”的色彩呢?描寫大熊貓樣子的一段,我讓學生結(jié)合著自己的身體,邊讀邊表演:“身體胖乎乎的'”,有的學生滑稽地張開雙臂,左搖右晃;“尾巴很短”,幾個調(diào)皮的學生把*撅得老高,用小拳頭來充當短尾巴;“頭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幾個機靈的學生搖頭晃腦,身體慢騰騰地擺動,用自己的白眼、黑眼來表示顏色;“毛茸茸的黑耳朵”,有的學生將自己的兩只小手擺到了同桌同學的頭上;“兩個圓圓的黑眼圈”,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半握著兩只小手遮到眼睛上。這樣一來,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們積極參與,而且使學生們在快樂的表演中,記住了大熊貓的樣子,為課后“描畫大熊貓樣子”的練習打下了基礎(chǔ),同時也讓學生們讀出了熊貓可愛的語氣。整個教學過程從毫無生氣到生機勃勃,從暗淡失色到色彩斑斕,這無疑都是孩子們用自身資源來創(chuàng)造的,因為有了他們的表演,課堂增添了活力;因為有了他們的動作,為課本注入了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