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訓練學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發(fā)學生從小不怕困難,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好范例,使學生不管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登山》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登山》原文
    普羅寧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一天早晨,列寧請波蘭革命者巴果茨基做向導,上山頂去看日出,但是出發(fā)晚了點兒。
    “有沒有到山頂去的近路呢?”列寧問巴果茨基。
    “有是有,可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
    “你走過這條小路嗎?”
    “走過幾次……”
    “我們就走那條小路吧!”
    不一會兒,他們就來到了小路跟前。路寬只能容下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您看看,是這樣的路,”巴果茨基說,“您不能從這兒過?!?BR>    “那么您呢?您能過去嗎?”列寧問。
    “當然能。不信,我走給您看看。”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
    走過了險的地方,巴果茨基輕輕地舒了口氣,才回過頭來看列寧。這一看,嚇得他險些掉進深淵。列寧跟在他后邊,就在險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寧頭暈目眩了。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
    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腳步。終于,他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他們登上山頂,一道柔和的陽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霧。遠處,蔚藍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閃爍著光芒。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歌唱著。
    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他們開始往回走。
    “回去不必著急了,”巴果茨基說,“我們不必走那條險路了?!?BR>    “可是我,”列寧說,“我打算仍舊走那條小路?!?BR>    “為什么?”
    “很愿意解釋一下,但是必須在走過那條小路之后才行。”
    于是,他們又來到靠近深淵的那條小路。
    “這我先走?!绷袑幷f完,就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巴果茨基也順利地走了過去。列寧握著他的手,說:“感謝您陪伴我,這次野游非常有趣?!?BR>    “現(xiàn)在請您告訴我吧,”巴果茨基問,“您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绷袑幷f,“我們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薄?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登山》教案
      一、復習導入   
        引導同學們共同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新課 
        1、質疑引趣。 
        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一想,哪句話是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請你拿出筆,用“—”把它畫出來。 
        2、引導學生感受小路的險。 
      (1)請同學們讀出畫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學軟件,請同學們觀察小路 小路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3)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要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呢? 
      (4)學生自由練習,交流匯報,老師適時點撥。 
        3、過渡。 
        從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從巴果茨基的哪些話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險呢? 
        4、引導學生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1)引導學生畫出巴果茨基的話。 
      (2)讓學生喜歡讀哪句就練讀哪一句,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3)學生練讀,交流,老師點撥。 
        5、引導學生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中體會小路的險。 
      (1)畫句子。 
      (2)練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 
      (3)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及學生的表演,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 
      (4)引導學生從句中談體會。 
        6、讓學生體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道理。 
        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走了這條危險的小路,趕在日出之前來到了山頂,現(xiàn)在就讓我們和列寧、巴果茨基一起去領略一下山頂?shù)拿利惥吧#úシ派巾數(shù)拿谰埃?#160;
        7、激疑引探,深入體悟。 
        領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們開始往回走,走的還是那條小路,這第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圖片) 
        8、讓學生通過研究討論體會列寧堅強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寧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請你用列寧自己的話來回答。 
      (2)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三、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體會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話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之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就在這險情、險景、險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偉大品格。 
        四、質疑 
      (1)引導學生質疑。 
      (2)教師質疑(依情況而定)。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登山》教學反思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訓練學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發(fā)學生從小不怕困難,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好范例,使學生不管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本堂課,整堂課的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楚的,也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學文的同時注意訓練訓練學生自讀——自品——自悟的能力。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段的學習上,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列寧兩次走險路,感受他不讓害怕壓倒自己,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從而讓學生受到從小不怕困難,自覺磨練意志的教育。因此做了以下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游戲導入(引出課題)
    通過游戲調動孩子們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然過渡,與新課自然銜接。但引入課題時,馬上讓學生質疑:誰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發(fā)生了什么?目的是劃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直插重點段。
    我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來學習。首先抓住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讓學生自讀自學,初步了解這是一條“太窄、太危險”的小路和列寧走小路的原因,為下文真正理解這條路的“險”和列寧為什么選擇“險”路的原因做鋪墊。接著從不同方位觀察(側面、仰視、俯視),讓學生體會出文中描述小路“險”的程度。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列寧是怎么做的,幷找出關鍵詞體會并表演。通過表演體會列寧那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這樣對于突破重難點,理會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質很有幫助。后當列寧戰(zhàn)勝了自我,登上山頂時,看到的日出時,此時的心情讓學生去品讀感悟。
    環(huán)節(jié)三、比較兩次走險路的原因。
    如果說列寧第走險路是為了看日出的話,當日出已看完,列寧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地走大路。他為什么有選擇走小路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孩子們積極的思考,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起來,不知不覺中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之后為了拓寬課文情境,發(fā)揮他們想象力,加深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我們進行了小練筆,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總結全文
    通過直觀的板書,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到:列寧面臨三次選擇,每都選擇向困難挑戰(zhàn),這無一不說明列寧每時每刻、隨時隨地、不放過任何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
    環(huán)節(jié)五、鞏固練習
    通過議一議,講一講、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學習列寧的可貴品質,讓學生懂得鍛煉自己的意志與盲目冒險的關系,處理好鍛煉自己的意志與注意安全的關系,防止學生盲目效仿別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
    當然本堂課還存在著許多缺憾。在設計環(huán)節(jié)二直插重點段時、我說的有點多而讓孩子們表達的機會少了點。還有在設計環(huán)節(jié)三時,我應該讓孩子們先體會列寧登上山頂后的復雜心情,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他的喜悅心情溢于言。就讓孩子們反復讀了幾遍,感覺有點遺憾,沒有很好地突出重難點。當然通過自己在教學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定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