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詩詞賞析三首

字號: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以下“初中生古詩詞賞析三首”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初中生古詩詞賞析
    長相思·一重山
    李煜〔五代〕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fēng)月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遠天高,煙云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時令交替輪換。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可是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只有簾外的風(fēng)月無思無憂。
    注釋
    《長相思》:調(diào)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diào)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diào),此詞為三十六字體。
    重:量詞。層,道。
    煙水:霧氣蒙蒙的水面。
    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jīng)秋季而變?yōu)榧t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xiāng)的親人的思念。
    簾:帷帳,簾幕。
    風(fēng)月:風(fēng)聲月色。
    鑒賞
    《長相思·一重山》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余評林》在詞調(diào)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tǒng)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xiàn)“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里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
    這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fā)。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并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
    上片結(jié)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jīng)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jīng)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jié)???“相思”一詞的出現(xiàn),使得詞旨豁然顯現(xiàn)。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游子為什么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xiàn)出了她的內(nèi)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chǎn)生于“相思”基礎(chǔ)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fēng)疾。這些想法涌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為他擔(dān)憂起來了。
    “一簾風(fēng)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于離人不歸,對簾外風(fēng)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后的意緒說:“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tài)、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cè)重于表現(xiàn)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xiàn)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單純明凈、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里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并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
    【篇二】初中生古詩詞賞析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
    楊萬里〔宋代〕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還未照到我的書齋前,先照到了萬花川谷,不是書齋沒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著。
    現(xiàn)在才是農(nóng)歷七月十三的夜晚,圓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樣。秋月還沒到最美的時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的。
    注釋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雙調(diào)四十五字,前后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兩結(jié)句皆上一、下四句法。連用多數(shù)仄聲收腳而又雜有特殊句式組成的短調(diào)小令,常是顯示拗峭挺勁的聲情,適宜表達“孤標聳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調(diào)。
    誠齋:楊萬里書房的名字。
    萬花川谷: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東,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長長的竹子。
    奇絕:奇妙非常。
    鑒賞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遍_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shè)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谷”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谷”,作者的書房里不見月光呢?緊接著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笔箲夷铑D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么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谷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郁郁蔥蔥,修長挺拔,怎么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于竹林深處,環(huán)境幽雅僻靜?!端问贰酚涊d,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后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边@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shè)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安拧弊峙c“已”字相呼應(yīng),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盡管現(xiàn)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時刻。那么,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歷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的日子。這樣,詞的結(jié)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薄拔词恰倍謮旱骨熬涿鑼懙拿烂钊缬?,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xiàn)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著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楊萬里在文學(xué)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誠齋體”在當(dāng)時也頗有影響。本詞語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鮮,生活氣息濃郁,說明他的詞風(fēng)一如他的詩風(fēng)。
    【篇三】初中生古詩詞賞析
    紅林檎近·高柳春才軟
    周邦彥〔宋代〕
    高柳春才軟,凍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塵散林塘。那堪飄風(fēng)遞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妝。呵手弄絲簧。
    冷落詞賦客,蕭索水云鄉(xiāng)。援毫授簡,風(fēng)流猶憶東梁。望虛檐徐轉(zhuǎn),回廊未掃,夜長莫惜空酒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的柳樹枝條開始變?nèi)?,冬天的梅花愈加芳香。夜幕中的雪讓梅花更加清冷峭厲,像玉般的雪散落在樹林中和池塘中。那回旋的風(fēng)也逐漸的變得寒冷,寒冷的風(fēng)越過窗簾,穿透窗縫透著寒氣。想要整理新的妝容,呵暖雙手撥弄樂器。
    漂泊的賦詞之人,蕭條、冷落的漂泊住所。揮動毛筆,書寫書簡,猶記得當(dāng)年在粱園獻《汴京賦》被神宗擢為太學(xué)正的風(fēng)流往事??匆娧┗ň徛鼗匦h于屋前檐下,回廊積滿了積雪,在漫漫長夜不要錯過這美好的飲酒賞雪的機會。
    注釋
    紅林檎近:此調(diào)由周邦彥始創(chuàng)。陳本注“雙調(diào)”,無題?!痘ú荽饩帯纷鳌岸?。
    “高柳”句:謂春天柳樹枝條始變?nèi)帷?BR>    清峭(qiào):清冷峭厲。
    玉塵:喻雪。林塘:樹林和池塘。
    飄風(fēng):回旋的風(fēng)。遞冷:傳送寒氣。
    度幕穿窗:越過簾帷,穿透窗縫。
    “似欲”二句:化用歐陽修《訴衷情》詞:“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绷侠恚喊才拧⒄?。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詩酒尚堪驅(qū)使在,未須料理自頭人。”
    絲簧:即弦管,泛指樂器。
    詞賦客:指司馬相如,亦作者自指,作者曾獻《汴京賦》。故云。
    蕭索:蕭條,冷落、雪花飄落狀。謝惠連《雪賦》:“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彼凄l(xiāng):水云彌漫處,多指隱者所居之處。此指作者所在的江南水鄉(xiāng)漂泊。
    “援毫授簡”二句:謝惠連《雪賦》:“梁王游于兔園,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徽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fēng)》于衛(wèi)詩,詠《南山》于周雅。授簡于司馬大夫曰:抽子秘思,聘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毫:指毛筆。簡:古人書寫用的狹長竹片。
    “風(fēng)流”句:此喻作者于元豐年間獻《汴京賦》,神宗擢為太學(xué)正,聲名一震耀海內(nèi)。東梁:指粱園,一稱兔園。漢粱孝王劉武建,亦名“粱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東。
    虛檐徐轉(zhuǎn):形容雪花緩慢地回旋飄于屋前檐下。
    “回廊”二句:謂積雪尚在,別錯過夜間飲酒賞雪的機會。酒觴(shāng):酒杯。
    賞析
    上片起首四句,勾繪一幅梅柳林塘春雪圖,清峭而疏淡。高柳春才軟,凍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塵散林塘——先點明是春雪,雪中梅放,艷麗無比。梅香雪色,韻勝格雅,純潔堅韌,歷代詞客騷人,常常借以托言喻志。周邦彥從“玉塵”之典取意,重在寫景。那堪飄風(fēng)遞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妝,呵手弄絲簧。詞人似轉(zhuǎn)入寫人。以下“那堪”四句,寫出內(nèi)庭寒冷之狀。飛舞的雪花,穿窗度幕,隨風(fēng)飄進室內(nèi),猶如料理新妝,手弄絲簧。擬人新穎,聯(lián)想生動。
    下片對景抒懷,由人及己,寫出了詞人宦游他鄉(xiāng)、對酒銷愁的情感。面對雪景,不禁思念故園,援筆授簡,卻又想起梁園舊事。昔日的司馬相如對雪作賦,人雖已沒而余韻流風(fēng)宛在;詞人自己雖也曾汴京獻賦,而今卻是如此的凄清落寞,失意沉淪。借典運事,曲書胸臆,顯得蘊藉深厚。結(jié)尾三句由虛而實,從沉思中回歸雪景,顧影自憐,謂聊且長夜痛飲,自我慰藉,不致辜負了這場風(fēng)雪。“虛檐”的空虛與“凹廊”的曲折,恰似詞人此時此刻的思想感情。詞人在冷落、蕭索中,執(zhí)筆揮寫,多少往事縈繞心頭,多少愁思難以平靜,在凌空的房檐下徘徊,也無心打掃回廊,只有“莫惜空酒觴”了。端起盛滿酒的杯子,一杯一杯,自斟自飲,一醉方休。
    全篇索物寄意,融心境與外物為一體,深得離合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