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拉薩的天空》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特點。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拉薩的天空》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拉薩的天空》原文
    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有貼著山頂?shù)陌自朴骋r,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fā)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
    在藏語中,拉薩是圣地的意思,那么,這湛藍的天就是圣地的窗簾了。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拉薩的天空》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湛藍的天空的贊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體會作者通過對拉薩天空的贊美來表達對拉薩的無限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有關拉薩的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有關拉薩的音像資料。
    2、拉薩是我國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西部,走進拉薩,去欣賞那里別具風情的迷人風光,去仰望那與別處不同的天空。板書課題:7、拉薩的天空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認讀生字新詞,了解詞意。
    (1)去掉拼音,讀準生字。
    (2)給生字找朋友。
    (3)讀準新詞,并再回到文中,讀懂新詞。
    (4)小組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3、先練讀課文,再把你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4、初步感知課文。讀了課文,你想說什么?學生自由表達,教師相機引導。
    三、教學生字字形,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識記生字字形。
    3、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2、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二、精讀感悟。
    1、輕讀第一自然段,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1)拉薩的天空的特點:湛藍、透亮。
    (2)品讀比喻句。把“拉薩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體會到什么?
    2、自讀二至四自然段,用筆勾畫能體現(xiàn)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
    (1)小組交流,并讀一讀。
    (2)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3)全班交流品味,學生讀句,談體會。
    (4)圖片展示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是第五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西藏應該說是離我們孩子比較遙遠的,孩子都會感到陌生,因此,課前我讓學生去搜集有關西藏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對西藏,對拉薩有個初步的印象后再讓學生學習課文,減小學習的難度。在課上,我以西藏美麗的圖片導入,一下子將學生的心帶到了遙遠的西藏,為學生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抓住拉薩天空“藍”的特點,配以精美的圖畫,讓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先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讓學生自讀課文,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去感受拉薩天空的特點。學生在反復吟讀,解疑中,借助形象發(fā)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感受清新優(yōu)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了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但在課上,我也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生的語言比較貧乏,語言組織能力差,發(fā)言聲音不夠響亮。在學完全課后,讓學生再次說說對拉薩天空的感受,學生還是局限在“美”與“藍”上,很難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學生這方面的缺陷,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幫助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