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三袋麥子》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著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獲了好多麥子。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原文
    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jié)日禮物——一袋麥子。
    小豬看著金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
    小牛捧起飽滿的麥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麥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來,等家里的草料和雜糧都吃完了,再慢慢吃這好東西。為了防止發(fā)霉和蟲蛀,小牛經(jīng)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
    小猴呢,他覺得面前的這袋麥子是上等的麥種,便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
    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看望小豬、小牛和小猴。
    他先到小豬家,小豬說:“感謝您去年送給我那袋麥子,讓我吃到了好吃的東西?!闭f著,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粗∝i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別了小豬,土地爺爺來到小牛家。小牛告訴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麥子至今還沒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麥子。老人點點頭。
    后,土地爺爺又來到小猴家。談起去年的那袋麥子,小猴拉著老人的手,神秘地說:“請跟我來?!?BR>    土地爺爺跟著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麥囤里堆得滿滿的。小猴自豪地說:“我把麥子種下了地,這都是我的收獲。您帶一些回家吧!”老人撫摸著小猴的頭,興奮地說:“謝謝你!”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教案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不同態(tài)度,語言通俗,情節(jié)簡單,但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和小動物鮮明的個性要引導學生仔細感悟體味。教學中,我設計了“讀”、“比”、“演”、“議”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扎實的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讀
    1、談話導人,揭示課題。
    2、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文中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自學。
    (2)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3、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邊讀邊交流字詞的自學情況。
    4、自讀。要求讀得流利而有感情。
    5、賽一賽,看誰讀得好。
    二、比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描述三個小動物不同處理方法的句子和土地爺爺對小動物們的不同態(tài)度的句子,進行比較。
    1、比一比,三個小動物收到土地爺爺?shù)柠溩右院?,分別覺得這是怎樣的麥子,又是怎么想的?
    (小豬只看到麥子的顏色“黃燦燦”,他想到了吃;小牛只看到麥子的顆粒很“飽滿”,他想“保存起來慢慢吃”;小猴覺得這是“上等的麥種”,想到了“種”)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小猴想得全面、長遠,我又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怎樣的麥子是“上等的麥種”?(顏色黃燦燦,顆粒很飽滿等)
    ②小猴能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說明了什么?(a、看得很仔細,比小豬、小牛全面;b、有豐富的勞動經(jīng)驗)
    ③小猴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他會怎么想呢?(從中體會小猴能認真動腦,考慮問題周到、長遠)
    2、比一比,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處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豬迅速做成食品“吃光”了;小牛把麥子好好地“保存”起來,“慢慢吃”,一年才吃了一半;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經(jīng)過辛勤的勞動,獲得了大豐收)
    通過比較,不僅三個小動物的做法清清楚楚,孰優(yōu)孰劣也一目了然。
    3、比一比,土地爺爺對待三個小動物的做法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
    (扣住“哈哈大笑”、“夸獎”、“興奮”三個詞,體會土地爺爺對待三個小動物的做法一個比一個滿意)
    三、演
    在充分理解、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采用表演這一教學方法,既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重新整合、加工,又是有創(chuàng)意的運用表達。具體做法是:
    第一步: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定好角色,認真熟悉課文,談談自己打算怎樣來表演。教師指導:要注意小動物和土地爺爺當時的語言、表情,有些臺詞和動作要展開想像,自己設計。表演時,要進入角色,演出每個小動物的個性。
    第二步:表演。先小組內(nèi)演練,教師巡回指導,再選幾組好的上臺表演。
    第三步:評價。師生共同點評。要求從表情、動作、臺詞、配合等方面作出綜合評價,選出“佳小組”和“佳演員”。
    四、議
    此時,學生對課文已透徹理解,引導學生感悟三個小動物的個性已是水到渠成了。
    1、思考:在三個小動物中,你喜歡誰?請說出理由。
    2、同桌二人說說議議:
    3、班內(nèi)交流;
    開始,大家只看到小猴的優(yōu)點。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看到三個小動物各有所長,都很惹人喜歡。小豬:憨厚可愛,性格率直,而且是個出色的點心師(能做各種各樣的食品)。小牛:勤勞節(jié)儉,做事有打算,還是個很好的保管員(經(jīng)常把麥子搬出去透風、曬太陽)。小猴:聰明能干,觀察仔細,愛動腦筋。至此,三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形象已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
    4、拓展延伸。
    議一議,如果土地爺爺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處理?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是西師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著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獲了好多麥子。在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種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喜歡吃白面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著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開心!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訓練學生的默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注重啟發(fā)式教學,提出問題與學生交流。如讓學生說說土地爺爺對三個小動物的反應與評價有什么不同?說說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贊成誰的?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應該是不難的。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tài)度),顯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學種,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種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對麥子的處理方式時,有的說:“我想麥子可以吃一半,種一半,這樣既可以先吃到,還可以收獲許多麥子!”有的說:“我想邀請小豬和小牛一起種,讓他們也有吃不完的麥子!”有的說:“我想收獲很多麥子以后,我會把麥子作為禮物送給其他的人,讓別人也有機會去享受播種和收獲的喜悅!”……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發(fā)言!學生能主動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補充創(chuàng)新,相得益彰。
    3、讓學生演課本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zhuǎn)化為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nèi)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煉,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松松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zhì)。
    當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就像教研室黎主任所說的,板書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書,也有多媒體的板書。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時,完全可以利用已經(jīng)寫好的黑板粉筆板書進行回顧、概括,而不需要多媒體再把課文三個畫面呈現(xiàn)了一遍。我們總希望能夠盡善盡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現(xiàn)給學生,結果卻顯得有些重復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提高課堂效率,設計要簡約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