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字號:

古詩詞是古代人們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出口,是表達(dá)自我的一種方式,富有中華文明特有的美感。它們或是鏗鏘,或是婉轉(zhuǎn),風(fēng)格各異,皆耐人尋味。下面是分享的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古詩簡介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rèn)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fēng)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yuǎn)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翻譯/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lán)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篇二】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畫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遠(yuǎn)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翻譯/譯文
    遠(yuǎn)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賞析/鑒賞
    看遠(yuǎn)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yīng)當(dāng)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jié),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shí)正是暗中設(shè)謎,寫出了畫的特點(diǎn)。
    遠(yuǎn)看山有色
    遠(yuǎn)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fēng)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shù)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jìn)入靜境,寧靜致遠(yuǎn).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yàn)椤盁o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dāng)“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gòu)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shí),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篇三】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春曉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古詩簡介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lián)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譯/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里風(fēng)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篇四】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所見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古詩簡介
    《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dá)了作者對田園風(fēng)光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上。
    【篇五】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游子吟
    朝代:唐朝|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簡介
    《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詩作。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dá)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翻譯/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yuǎn)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篇六】適合幼兒背的古詩詞精選
    詠柳
    朝代:唐朝|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古詩簡介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描寫了在早春二月時分詩人的見聞及聯(lián)想。
    這首詩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將春風(fēng)比作剪刀,贊美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贊美之情。
    翻譯/譯文
    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fēng)中婆娑起舞。
    這一片片纖細(xì)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
    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fēng),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diǎn)出錦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