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五首】

字號:

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丑奴兒”、“羅敷媚歌”、“羅敷媚”等。下面是分享的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精選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
    歐陽修〔宋代〕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xì)雨中。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shù)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這首詞是歐陽修晚年居住的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異常的、幽微的心理狀態(tài)。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這首詞上闋是說,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jié)的西湖依然是美麗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飄舞,柳枝在和風(fēng)中隨風(fēng)飄蕩,在和煦的春風(fēng)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西湖花時過后,殘紅狼籍,常人對此,當(dāng)是無限惋惜,而作者卻贊賞說“好”,確是異乎尋常的。首句是全詞的綱領(lǐng),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湖上一片實景,籠罩在這篇實景上的是寂寞空虛的氣氛。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使人感覺春事已了。“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與上二句相聯(lián)系,寫出了欄畔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fēng)中的姿態(tài);單是這風(fēng)中垂柳的姿態(tài),本來是夠生動優(yōu)美的,然而著以“盡日”二字,聯(lián)系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來體會,整幅畫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條竟日在風(fēng)中飄動,其境地之寂靜可以想見。在詞的上闋里所接觸到的,只是物象,沒有出現(xiàn)任何人的活動。眼前的是自然界,顯得多么令人意興索然。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毕麻犌皟删涫钦f,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绑细枭⒈M”,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后,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chǎn)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fù)雜微妙的心境?!笆加X”是頓悟之詞,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得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chǎn)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rèn)為“狼籍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xì)雨中。”末兩句是說,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直到雙燕從蒙蒙的細(xì)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
    最后兩句,寫室內(nèi)景,從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寫的一切,都是詞人在室外憑欄時的觀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半p燕歸來”才“垂下簾櫳”。著意寫燕子的活動,反襯出室內(nèi)一片清寂氣氛?!凹?xì)雨”字還反顧到上闋的室外景。落花飛絮,著雨更顯得春事闌珊。這首詞從室外景色的空虛寫到室內(nèi)氣氛的清寂,通首體現(xiàn)出詞人生活中的一種靜觀自適的情調(diào)。
    這首詞是歐陽修潁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諸詞抒寫作者以閑退之身恣意游賞的怡悅之情,呈現(xiàn)的景物都具有積極的美的性質(zhì),如“芳草長堤”、“百卉爭妍”“空水澄鮮”等等。獨此首賞會的是“狼籍殘紅”。整組詞描寫的時節(jié)景物為從深春到荷花開時,“狼籍殘紅”自然是這段過程中應(yīng)有的一環(huán)。如果說諸詞表現(xiàn)了詞人作為閑人對各種景物的歡然會意,本詞卻不自覺的透露出來他此時的別樣情緒。作者這時是以太子少師致仕而卜居潁州的。他生平經(jīng)歷過不少政治風(fēng)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厲行新法,而不可與爭,于是以退閑之身放懷世外,這組詞總的是體現(xiàn)了他這種無所牽系的閑適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這樣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紛擾固然覺得輕快,而脫去世務(wù)又感到空虛。本詞“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卻是極其微妙的反映出這種矛盾的心情。結(jié)尾“垂下簾櫳”兩句,乃極靜的境界中著以動象,覺余情裊裊,表現(xiàn)出對春的流連眷戀意識,不免微露悵惘的情緒。
    【篇二】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精選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呂本中〔宋代〕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賞析
    這是一首借喻明月來傾訴別離之情的詞。全詞純用白描手法寫出,頗有民歌風(fēng)味,情感真摯,樸實自然。結(jié)構(gòu)上采取重章復(fù)沓的形式,深得回環(huán)跌宕、一唱三嘆的妙處。上下片主體相同,只是稍加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匠心獨具。
    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嘆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fēng)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復(fù)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于《采桑子》這個詞調(diào)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復(fù)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復(fù)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fù)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里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是到處漂泊,永不分離的贊詞。
    下片里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的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所比不同,構(gòu)成多邊。像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復(fù)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里用的比喻,在修辭學(xué)上是非常突出的。這樣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貼切,這是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妻子,所以產(chǎn)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嘆與妻子難得團圓,所以產(chǎn)生下片的比喻。這些是作者獨具的感情,所以寫得那樣真實而獨具特色。
    此詞從江樓月聯(lián)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zhuǎn)自如。風(fēng)格和婉,含蘊無限。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wěn)清潤至此。
    【篇三】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精選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歐陽修〔宋代〕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賞析
    這首詞是《采桑子》組詞中的一首。描寫四季風(fēng)景是歐陽修《采桑子》組詞的重要內(nèi)容。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fēng)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tài),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yīng)而結(jié)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fēng)景。全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diào),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fēng)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色調(diào)清麗,風(fēng)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fēng)景,筆調(diào)輕松而優(yōu)雅?!拔骱谩笔且黄郏岸惕倍忠褜⑿蓍e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閑地飄蕩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
    “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jīng)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yuǎn)處推進(jìn)的動態(tài)畫面。
    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diào)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fēng)”二字為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fēng),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jié)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閑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xí)慣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yuǎn),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jìn)為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將游人之悠閑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游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fēng)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fēng)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yuǎn)的風(fēng)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有很的強吸引力。
    【篇四】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精選
    采桑子·彭浪磯
    詞牌名:采桑子|朝代:宋朝|作者: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厥字性瓬I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
    賞析/鑒賞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xiāng),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戰(zhàn)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jīng)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fù)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叭f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xiāng)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xiàn)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里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叭章洳ㄆ?,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xiāng)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xiāng)愁的時刻,對于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里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diào)蒼暗。用“扁舟”、“旅雁”、“孤云”、“汀洲冷”、“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凄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這首詞題為“彭浪磯”,是在靖康之變后,詞人離開故鄉(xiāng)洛陽南下避難,經(jīng)江西彭浪磯往兩廣途中創(chuàng)作的。
    【篇五】優(yōu)秀采桑子古詩詞賞析精選
    采桑子·秋怨
    詞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賞析/鑒賞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huán)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zhuǎn)反復(fù)相通,搖著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說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yuǎn),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guān),意義相通,常常被聯(lián)系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行路難》),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長信秋詞》),與這里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dá)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diào)了一個“晚”字?!巴怼笨梢灾更S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巴怼币部梢灾盖锷?,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lián)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zhuǎn),更深沉,并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皶冇耆绯睢币鋈宋?。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彌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鞍俪呶r須在玉鉤”,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鉤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zhuǎn)入了室內(nèi)。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須”,過渡十分自然。這里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fù)返,故日“斷”。一是說遠(yuǎn)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dá),“腸斷白蘋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xiàn)思念之深,于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jìn)深化,寫出女子終于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墒?,“九曲寒波不泝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稍绞菬o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fēng)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nèi)有思,秋風(fēng)秋雨關(guān)秋思,離情別恨聯(lián)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后人馬致遠(yuǎn)之《天凈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