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

字號: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讓老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顯現出足夠強大的自信。而且對于教案不僅僅是學??己说臉藴手唬粋€優(yōu)秀的教師,他會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獨到的見解,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
    《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2.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fā)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yè)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
    《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fā)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獲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說些什么?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fā)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