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13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下面是分享的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1.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
劉翰〔宋代〕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秋風吹來,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
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么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jié)交替時的細致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的變化。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巧妙。
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tài)。
“乳鴉啼散玉屏空”寫傍晚時景色的變化。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檐上叫著,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群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礪,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于是屋內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
“一枕新涼一扇風”寫詩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為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為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這種變化。當然這種感覺上的質變,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聲無覓處”句寫夜里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fā)出嗚嗚的聲音,起床后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起床尋覓秋聲,說明詩人對秋天的到來十分關注。
“滿階梧桐月明中”寫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臺階上落滿了梧桐葉,詩人終于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跡。因為秋高氣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因為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
這首詩的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致。
2.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唐代〕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譯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仕途生涯都反映在這鏡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兩鬢,明天又是一個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命運也不過如此。
鑒賞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于年華蹉跎而志業(yè)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shù)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xiàn)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里。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該怎么辦。他覺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次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fā)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坝[鏡”,取喻鏡鑒,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3.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納蘭性德〔清代〕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xiàn),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xiàn)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币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云”,“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芭巍迸c“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罢鲌@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xiàn)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笔撬陀堰h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要如約歸來?!八嬍璐?,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盀t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百灰蝗~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昂缮岩槐伙L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钡搅恕皬拇肆b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4.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舟中立秋
施閏章〔清代〕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譯文
臨近老年最怕蕭瑟衰敗的秋日,曾經的美好時光也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天陰沉沉、岸邊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亂點灘頭、小舟搖搖蕩蕩。
只能用文章表達對時事的擔憂,兩廣的軍糧儲備也讓人發(fā)愁。
倚在船邊望向西邊的農田,想到已經連續(xù)多年饑荒,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賞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節(jié).相對于人生來說,又象征著壯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來。所以盡管秋光也很美,卻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劉禹錫那樣豪邁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間,擔任“江西參議”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閏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將進入老年之期。“頃年在官,引疾不許”,在這樣的年齡遇上陰沉的“立秋”天氣,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當年來到臨江府,芷是東風駘蕩的春日。倘說那時還曾滿懷ff春風騎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悅和勤于民事的幾多熱望的話;那么秋風數(shù)度,當詩人又在“蕭水、章門三日路”的公務往返中迎來衰颯秋日的時候,卻再沒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歲月蹉跎,年光如流,壯盛有為的四年多,就這樣,逐水”逝去。眼看就要臨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悵惘?此詩開篇以“垂老”映對“秋”節(jié),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嘆,正表現(xiàn)著許多仕人步入衰秋時共有的苦澀之情。
而且詩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風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則船行江河之間,鷗飛白帆之上,雖說也難免會感到“水闊孤帆影,秋歸萬葉聲”的清寥,畢竟還有青峰黛巒可眺、麥氣豆香可賞.現(xiàn)在卻是“陰云”沉沉、“急雨”敲篷,詩人所見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灘舟的顛蕩亂雨之景了。“陰云沈岸草,急雨亂灘舟”二旬,即從眼前實景落筆,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動態(tài)畫面。作為詩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點示,詩人此刻的心境已變得怎樣陰郁和紛亂。
施閏章是一位優(yōu)時憫亂之士,他的思緒,無疑要比尋常的羈旅之客深沉得多。這些年來,國家時局仍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晚明桂王雖已被吳三桂征平,鄭成功、張煌言領導的義師,卻依然堅持著悲壯的抗清斗爭。為了安靖東南,清政府調動重兵,屯駐江浙皖贛一帶??滴跞昵锲咴?,還發(fā)動了鉦臺灣”之役。施閏章對動 亂的時局頗為擔憂,在《中秋對月》詩中,即發(fā)出了“好酌清尊滿,休教恨白頭。不知今夜月,幾處戰(zhàn)場秋”的嘆息。但身為一介飽讀“詩書”的文士,他對安定蒼生又能有多大作為?“時事詩書拙,軍儲臨海。
5.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
劉言史〔唐代〕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譯文
從這天的早晨起,暑氣消去,秋風陣陣而起。
天闊云高夏色已收,樹木在風中作響,是秋天的聲音。
注釋
茲晨:這個清晨。或者現(xiàn)在的清晨。
流火:七月流火,暑去秋來的意思。戒流火,應指同義。
商飆:秋風的意思。
劉言史簡介
劉言史(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唐代詩人。藏書家,趙州邯鄲人。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約自唐玄宗天寶元年至憲宗元和八年間在世。少尚氣節(jié),不舉進士。與李賀同時,工詩,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亦與孟郊友善。初客鎮(zhèn)襄,嘗造節(jié)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詞藝,特加敬異卒后,葬于襄陽。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詩六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曾旅游金陵、瀟湘、嶺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時,頗好文學,為之請官,詔授棗強縣令,世稱“劉棗強”,但未就任。
1.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
劉翰〔宋代〕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秋風吹來,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
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么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jié)交替時的細致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的變化。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巧妙。
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tài)。
“乳鴉啼散玉屏空”寫傍晚時景色的變化。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檐上叫著,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群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礪,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于是屋內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
“一枕新涼一扇風”寫詩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為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為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這種變化。當然這種感覺上的質變,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聲無覓處”句寫夜里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fā)出嗚嗚的聲音,起床后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起床尋覓秋聲,說明詩人對秋天的到來十分關注。
“滿階梧桐月明中”寫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臺階上落滿了梧桐葉,詩人終于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跡。因為秋高氣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因為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
這首詩的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致。
2.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唐代〕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譯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仕途生涯都反映在這鏡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兩鬢,明天又是一個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命運也不過如此。
鑒賞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于年華蹉跎而志業(yè)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shù)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xiàn)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里。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該怎么辦。他覺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次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fā)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坝[鏡”,取喻鏡鑒,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3.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納蘭性德〔清代〕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xiàn),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xiàn)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币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云”,“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芭巍迸c“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罢鲌@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xiàn)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笔撬陀堰h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要如約歸來?!八嬍璐?,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盀t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百灰蝗~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昂缮岩槐伙L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钡搅恕皬拇肆b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4.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舟中立秋
施閏章〔清代〕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譯文
臨近老年最怕蕭瑟衰敗的秋日,曾經的美好時光也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天陰沉沉、岸邊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亂點灘頭、小舟搖搖蕩蕩。
只能用文章表達對時事的擔憂,兩廣的軍糧儲備也讓人發(fā)愁。
倚在船邊望向西邊的農田,想到已經連續(xù)多年饑荒,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賞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節(jié).相對于人生來說,又象征著壯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來。所以盡管秋光也很美,卻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劉禹錫那樣豪邁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間,擔任“江西參議”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閏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將進入老年之期。“頃年在官,引疾不許”,在這樣的年齡遇上陰沉的“立秋”天氣,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當年來到臨江府,芷是東風駘蕩的春日。倘說那時還曾滿懷ff春風騎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悅和勤于民事的幾多熱望的話;那么秋風數(shù)度,當詩人又在“蕭水、章門三日路”的公務往返中迎來衰颯秋日的時候,卻再沒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歲月蹉跎,年光如流,壯盛有為的四年多,就這樣,逐水”逝去。眼看就要臨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悵惘?此詩開篇以“垂老”映對“秋”節(jié),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嘆,正表現(xiàn)著許多仕人步入衰秋時共有的苦澀之情。
而且詩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風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則船行江河之間,鷗飛白帆之上,雖說也難免會感到“水闊孤帆影,秋歸萬葉聲”的清寥,畢竟還有青峰黛巒可眺、麥氣豆香可賞.現(xiàn)在卻是“陰云”沉沉、“急雨”敲篷,詩人所見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灘舟的顛蕩亂雨之景了。“陰云沈岸草,急雨亂灘舟”二旬,即從眼前實景落筆,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動態(tài)畫面。作為詩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點示,詩人此刻的心境已變得怎樣陰郁和紛亂。
施閏章是一位優(yōu)時憫亂之士,他的思緒,無疑要比尋常的羈旅之客深沉得多。這些年來,國家時局仍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晚明桂王雖已被吳三桂征平,鄭成功、張煌言領導的義師,卻依然堅持著悲壯的抗清斗爭。為了安靖東南,清政府調動重兵,屯駐江浙皖贛一帶??滴跞昵锲咴?,還發(fā)動了鉦臺灣”之役。施閏章對動 亂的時局頗為擔憂,在《中秋對月》詩中,即發(fā)出了“好酌清尊滿,休教恨白頭。不知今夜月,幾處戰(zhàn)場秋”的嘆息。但身為一介飽讀“詩書”的文士,他對安定蒼生又能有多大作為?“時事詩書拙,軍儲臨海。
5.經典關于立秋古詩詞鑒賞
立秋
劉言史〔唐代〕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譯文
從這天的早晨起,暑氣消去,秋風陣陣而起。
天闊云高夏色已收,樹木在風中作響,是秋天的聲音。
注釋
茲晨:這個清晨。或者現(xiàn)在的清晨。
流火:七月流火,暑去秋來的意思。戒流火,應指同義。
商飆:秋風的意思。
劉言史簡介
劉言史(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唐代詩人。藏書家,趙州邯鄲人。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約自唐玄宗天寶元年至憲宗元和八年間在世。少尚氣節(jié),不舉進士。與李賀同時,工詩,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亦與孟郊友善。初客鎮(zhèn)襄,嘗造節(jié)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詞藝,特加敬異卒后,葬于襄陽。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詩六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曾旅游金陵、瀟湘、嶺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時,頗好文學,為之請官,詔授棗強縣令,世稱“劉棗強”,但未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