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送王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上片寫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作者,勾起了作者對亡妻和故鄉(xiāng)的深切思念,想到自己宦游漂泊的羈旅生涯,不禁悲從中來。下片寫送別時的愁苦心情,作者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內(nèi)心的離情別恨,滲透著濃重的無奈和感傷。這首詞融離情別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鄉(xiāng)愁故思為一體,情感發(fā)自肺腑,沉郁而真摯,字里行間滲透著濃厚的傷感意緒。下面是分享的蘇軾詩詞《臨江仙·送王緘》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蘇軾詩詞《臨江仙·送王緘》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送王緘
蘇軾〔宋代〕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
翻譯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xiāng)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里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xiāng)??!
文學賞析
這首詞抒發(fā)的感情極為復雜。概而言之,共有四條脈絡可尋。一是送別的惆悵,二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四條感情脈絡交織在一起,而以生離死別之痛為其主脈,遂使此詞成為蘇軾極度傷感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寫悲痛的勾起、擴展以至不能自已的情狀。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一下子觸到了蘇軾愛情生活中的一個劇痛點。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后,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蘇軾于婚后五年開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nèi)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于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哪知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兩字恰恰說明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每逢一年,便作一次紀念,添一重傷感。十年便是十次紀念,十重傷感?!巴鼌s”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jié)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chuàng)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皯{將清淚灑江陽”,語本是“憑君”,“君”字蒙上“因君”而省去。這句話是說: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甚久,日常話說故鄉(xiāng)眉山種種情事,使蘇軾知道“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一方面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又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原因有種種。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nèi)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xiāng)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情懷之惡,更是莫可名狀了:由此可見,“孤客自悲涼”一句的意蘊是十分豐富的。
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nèi)心的自我排遣。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始入送別之意。題目是“送王緘”,而上片只寫王緘到來后的悲凄情懷,看似與題目無關,其實不然。蓋王緘為蘇軾之內(nèi)弟,即至愛親屬。由王緘來到而勾起對乃姊的思念,實為人之常情。人生世間,凡百痛苦,茍無可親之人,只好忍住不說,一任其盤旋郁結于胸腹之中。一旦與親人相對,方能盡情傾吐。這對排解苦悶,頗為有效。王緘千里來訪,使蘇軾十年積悶能對內(nèi)弟一慟,亦可使其愁懷稍得舒展;且王緘此行帶來故鄉(xiāng)消息,蘇軾的鄉(xiāng)愁雖緣是而增。但促膝之際,孤寂也略略得解;更何況蘇軾在政治上的種種不如意及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早先無處可說,眼下方可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xiàn)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當然更使蘇軾感到難以為懷了。于是國憂、鄉(xiāng)思、家恨,統(tǒng)統(tǒng)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與古往今來一切單純的別愁頓有鈞銖之別。但蘇軾畢竟是善于自持的,而且在餞別的宴會上也不宜痛形于色,只是送別歸來以后,內(nèi)心的痛苦將有不可勝言者?!皻w來欲斷無腸”,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后。愁腸皆已斷盡,以后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出語之痛心徹骨,實無以復加?!耙笄谇腋M離觴”一句,意在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于言表。結尾兩句,蘇軾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以求徹底之解決。這在今天看來,無疑過于虛無消極。而在蘇軾當年,舍此似亦別無妙法?!稘h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贝嗽~“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毙摹昂翁幨俏徉l(xiāng)”暗用其意。蘇軾另有《臨江仙·送錢穆父》詞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币馑寂c此詞略同,而用典反不如此詞深切。其時蘇軾將調(diào)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于此可見。
擴展閱讀:關于蘇軾的趣味小故事
1、無肉與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蘇軾在黃州東坡種菜時寫下的對聯(lián),是寫給蘇小妹的。
東坡上風光旖旎,遍布奇花異草,蘇軾自是情緒開朗,也變得更加浪漫。高興之中,蘇軾在房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看著自己的竹子雨后春筍,節(jié)節(jié)生長,自是怡然自得。但是生性刁蠻的蘇小妹見狀卻悶悶不樂,埋怨哥哥浪費地畝,只知道玩樂,不懂生活之艱辛。在他看來,就應多種一些值錢的草藥蔬菜,賣了錢,把生活過好,多買些魚肉吃。于是蘇軾就給妹妹寫了這副對聯(lián)規(guī)勸妹妹。在蘇軾眼里,人無論在什么狀況下都得活得藝術一些,作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從不一樣方面解讀了人生,要勇敢頑強,一片芳心,活出氣節(jié),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氣節(jié)令蘇軾景仰。蘇軾嗜好畫竹,他對竹子的一枝一葉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夠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諦。
2、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fā)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ǔ烧Z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3、敷衍豪門
據(jù)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lián):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lián),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lián)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lián)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擴展閱讀:蘇軾詩詞經(jīng)典名句閱讀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盡情的歌頌了赤壁的壯麗風景。同時抒化了對于風雅超群的周公瑾的向往之情。此詞被譽為宋詞中豪放派的巔峰之作。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句出自《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蘇東坡官場失意,自愿調(diào)離京城,赴窮鄉(xiāng)僻壤為官。睹物而思人,想起別離7年的弟弟蘇轍。便妙筆生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前赤壁賦》乃是蘇東坡代表性的散文之一,也是整個古典文壇水準的散文之一。在此文中,東坡以極富詩意和思想的筆調(diào),為我們展現(xiàn)了當年的赤壁風情。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此句出自《戀蝶花·春景》。其意從廣義上而言,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機會很多,不分拘泥于一端。狹義上理解,多指男女之間的愛情無須固守一方,可以選擇的人很多。
5.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旦心境超然于物外,外境的一切將不是阻礙,“竹杖芒鞋”尚且可勝飛馳的奔馬。面對風雨,亦是風景,心中無有絲毫波瀾。
6.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寄情于山水,隱逸于山林,超然物外,而得自在之樂。這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杜R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中的此句最能反映蘇東坡的道家思想。
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
東坡指出,成大事者,出眾的天資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條件,但是并非主要條件。主要的條件,乃是面對任何困難之時,要有一種越挫越勇、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
8.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句出自《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當時東坡被貶黃州,心情抑郁。胸中無限冤屈,無人可訴。面對官場的黑暗,誓愿不棲“寒枝”,以全高潔之身。
9.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在《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分?,東坡為了紀念去世10載的亡妻,寫下了這些感人肺腑的言語。
10.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此句反映了東坡極為豁達的一面:故人故國已然過去,無須太過牽念;且在這美好時光,醉于詩酒之中。
蘇軾詩詞《臨江仙·送王緘》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送王緘
蘇軾〔宋代〕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
翻譯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xiāng)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里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xiāng)??!
文學賞析
這首詞抒發(fā)的感情極為復雜。概而言之,共有四條脈絡可尋。一是送別的惆悵,二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四條感情脈絡交織在一起,而以生離死別之痛為其主脈,遂使此詞成為蘇軾極度傷感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寫悲痛的勾起、擴展以至不能自已的情狀。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一下子觸到了蘇軾愛情生活中的一個劇痛點。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后,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蘇軾于婚后五年開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nèi)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于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哪知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兩字恰恰說明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每逢一年,便作一次紀念,添一重傷感。十年便是十次紀念,十重傷感?!巴鼌s”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jié)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chuàng)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皯{將清淚灑江陽”,語本是“憑君”,“君”字蒙上“因君”而省去。這句話是說: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甚久,日常話說故鄉(xiāng)眉山種種情事,使蘇軾知道“故山好在”,自感寬慰,但一方面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又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原因有種種。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nèi)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xiāng)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其情懷之惡,更是莫可名狀了:由此可見,“孤客自悲涼”一句的意蘊是十分豐富的。
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nèi)心的自我排遣。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始入送別之意。題目是“送王緘”,而上片只寫王緘到來后的悲凄情懷,看似與題目無關,其實不然。蓋王緘為蘇軾之內(nèi)弟,即至愛親屬。由王緘來到而勾起對乃姊的思念,實為人之常情。人生世間,凡百痛苦,茍無可親之人,只好忍住不說,一任其盤旋郁結于胸腹之中。一旦與親人相對,方能盡情傾吐。這對排解苦悶,頗為有效。王緘千里來訪,使蘇軾十年積悶能對內(nèi)弟一慟,亦可使其愁懷稍得舒展;且王緘此行帶來故鄉(xiāng)消息,蘇軾的鄉(xiāng)愁雖緣是而增。但促膝之際,孤寂也略略得解;更何況蘇軾在政治上的種種不如意及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早先無處可說,眼下方可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現(xiàn)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當然更使蘇軾感到難以為懷了。于是國憂、鄉(xiāng)思、家恨,統(tǒng)統(tǒng)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與古往今來一切單純的別愁頓有鈞銖之別。但蘇軾畢竟是善于自持的,而且在餞別的宴會上也不宜痛形于色,只是送別歸來以后,內(nèi)心的痛苦將有不可勝言者?!皻w來欲斷無腸”,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后。愁腸皆已斷盡,以后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出語之痛心徹骨,實無以復加?!耙笄谇腋M離觴”一句,意在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于言表。結尾兩句,蘇軾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以求徹底之解決。這在今天看來,無疑過于虛無消極。而在蘇軾當年,舍此似亦別無妙法?!稘h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贝嗽~“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毙摹昂翁幨俏徉l(xiāng)”暗用其意。蘇軾另有《臨江仙·送錢穆父》詞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币馑寂c此詞略同,而用典反不如此詞深切。其時蘇軾將調(diào)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于此可見。
擴展閱讀:關于蘇軾的趣味小故事
1、無肉與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蘇軾在黃州東坡種菜時寫下的對聯(lián),是寫給蘇小妹的。
東坡上風光旖旎,遍布奇花異草,蘇軾自是情緒開朗,也變得更加浪漫。高興之中,蘇軾在房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看著自己的竹子雨后春筍,節(jié)節(jié)生長,自是怡然自得。但是生性刁蠻的蘇小妹見狀卻悶悶不樂,埋怨哥哥浪費地畝,只知道玩樂,不懂生活之艱辛。在他看來,就應多種一些值錢的草藥蔬菜,賣了錢,把生活過好,多買些魚肉吃。于是蘇軾就給妹妹寫了這副對聯(lián)規(guī)勸妹妹。在蘇軾眼里,人無論在什么狀況下都得活得藝術一些,作為“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從不一樣方面解讀了人生,要勇敢頑強,一片芳心,活出氣節(jié),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氣節(jié)令蘇軾景仰。蘇軾嗜好畫竹,他對竹子的一枝一葉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夠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諦。
2、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fā)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ǔ烧Z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3、敷衍豪門
據(jù)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lián):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lián),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lián)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lián)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擴展閱讀:蘇軾詩詞經(jīng)典名句閱讀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東坡盡情的歌頌了赤壁的壯麗風景。同時抒化了對于風雅超群的周公瑾的向往之情。此詞被譽為宋詞中豪放派的巔峰之作。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句出自《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蘇東坡官場失意,自愿調(diào)離京城,赴窮鄉(xiāng)僻壤為官。睹物而思人,想起別離7年的弟弟蘇轍。便妙筆生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前赤壁賦》乃是蘇東坡代表性的散文之一,也是整個古典文壇水準的散文之一。在此文中,東坡以極富詩意和思想的筆調(diào),為我們展現(xiàn)了當年的赤壁風情。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此句出自《戀蝶花·春景》。其意從廣義上而言,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機會很多,不分拘泥于一端。狹義上理解,多指男女之間的愛情無須固守一方,可以選擇的人很多。
5.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旦心境超然于物外,外境的一切將不是阻礙,“竹杖芒鞋”尚且可勝飛馳的奔馬。面對風雨,亦是風景,心中無有絲毫波瀾。
6.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寄情于山水,隱逸于山林,超然物外,而得自在之樂。這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杜R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中的此句最能反映蘇東坡的道家思想。
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
東坡指出,成大事者,出眾的天資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條件,但是并非主要條件。主要的條件,乃是面對任何困難之時,要有一種越挫越勇、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
8.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句出自《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當時東坡被貶黃州,心情抑郁。胸中無限冤屈,無人可訴。面對官場的黑暗,誓愿不棲“寒枝”,以全高潔之身。
9.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在《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分?,東坡為了紀念去世10載的亡妻,寫下了這些感人肺腑的言語。
10.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此句反映了東坡極為豁達的一面:故人故國已然過去,無須太過牽念;且在這美好時光,醉于詩酒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