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丑奴兒”、“羅敷媚歌”、“羅敷媚”等。下面是分享的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
清代:納蘭性德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賞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詞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離永難相見的痛苦與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該詞上片描寫自己與表妹之間只是一種錯,抒發(fā)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有一種美,就在于語言的歧義,“心緒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這里的“心緒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錯”而引發(fā)出來,但而今才明白的“當時錯”,究竟是當初不應相識,還是當初不該從相識而走得更近,或是當時應該牢牢把握住機會、不放你離去,作者所謂的“錯”是什么詞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自己想像的,讀者不應該侵占、剝奪,也不能夠侵占、剝奪。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痹O想那個女子正在偷偷垂淚,這里似乎是一個錯位的修辭,要說“百事非”,應該搭配“滿眼秋風”才是,但春風滿眼,春愁宛轉,由生之美麗而感受死之凄涼,在繁花似錦的喜景里獨會百事皆非的悲懷,尤為痛楚。此刻的春風和多年前的春風并沒什么兩樣,而此刻的心情卻早已步入秋天。
下片開始寫無可奈何的心境,表達了詞人內心的無奈之情。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歡期”是相見、歡聚的意思,而“強說”一詞讓這份期待中的歡期變得難以預見,明明知道再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了,但還是強自編織著謊言,約定將來的會面。那一別真成永訣,此時此刻,欲哭無淚,欲訴無言。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語寫到盡處,以景語來作結:以景語的“客觀風月”來昭示情語的“主觀風月”,這既是詞人的修辭,也是情人的無奈。正是那無限愁懷說不得,卻道天涼好個秋。
全詞以懊惱之意寫分離之苦,語少而意足,辭新而情悲,有跌宕搖曳之姿。
【篇二】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宋代:晏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賞析
此詞以情感曲折細膩見長,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構思有別?!皶r間”句與“離亭”匈,將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于是,“長恨”便通過小小“淚滴”形象地折射出來。短短四句勝過萬語千言。下片只用“西風”、“淡月”便勾劃出秋夜的凄清。在此無可奈何之際,離婦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給迷蒙的夢境。然而一聲雁唳,卻又將她從夢中喚醒,無情的現(xiàn)實更增添雁歸而人未歸的失落與惆悵。盡管如此,凄涼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種樂觀的希望。溫潤秀潔,境象高遠,頗能引發(fā)讀者的遐想。
“時光只解催人老”這是每一個珍惜時光的人同樣都有的感受??此破匠?,細想起來,所謂“時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時每刻催人老去,還有別的什么意義,詞人一入手就端出“時光”這個問題逼到人們眼前,逼著人們不能不點頭承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這樣就先把讀者的感情有力地調動起來了。
“不信多情,長恨離亭”人,是宇宙間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親人之問,不應該永遠彼此分開,永遠在離別之中過日子吧??墒?,盡管不相信事情會如此不妙,事實卻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別著。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這又怎能不使人為之慨嘆不已。
“淚滴春衫酒易醒”因為感時光之易逝,悵親愛的分離,無可開解,只有拿酒來暫時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淚滴春衫”,可見連酒也不能使自己暫時忘卻煩惱。
以上幾句,三層抒發(fā),一層比一層迫緊。驚心于時光易逝,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長期隔別,這是二。企圖忘卻而又不能忘卻,這是三。三層意思,層層相扣,層層拉緊,把讀者投入強烈的心情震蕩之中。于是,在下片,詞人進一步給以更具體、更濃密的形象,使讀者的心靈震蕩達到的頻率。
下片先寫不眠,次寫驚夢。西風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風的威脅。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已經(jīng)是“淚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風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風的威脅。
“好夢頻驚”寫每當希望“好夢”多留一霎的時候,它就突然破滅了。而且每當一回破滅,現(xiàn)實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齊奔集而來。此時,室外的各種音響,各樣色彩,以及室中人時光流逝之感,情人離別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剛才的好夢全都打成碎片了。這里,“好夢頻驚”四字為點睛之筆,承上啟下,把室中人此際的感受放大成為一個特寫的鏡頭,讓人們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處高樓雁一聲”寫室中人沉抑的情緒正凌*織之中,突然飛出一聲高亢的哀鳴。這一聲哀厲的長鳴,是如此突如其來,使眾響為之沉寂,萬類為之失色。這是孤雁的哀唳,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緒提升到一個頂峰了。這一聲代表什么呢?是感覺秋已經(jīng)更深嗎?是預告離人終于不返嗎?還是加劇室中人此時此地的孤獨之感呢?不管怎樣,它讓人們想得很遠、很沉,一種悵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總的說來,此詞感情悲涼而不凄厲,詞人不會讓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覺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進而更透徹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詞結句,用意是何等超脫高遠,它把感情升華到一個更加明凈的境界。
【篇三】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宋代: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賞析
這是一首借喻明月來傾訴別離之情的詞。全詞純用白描手法寫出,頗有民歌風味,情感真摯,樸實自然。結構上采取重章復沓的形式,深得回環(huán)跌宕、一唱三嘆的妙處。上下片主體相同,只是稍加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匠心獨具。
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嘆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復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于《采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復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復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里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是到處漂泊,永不分離的贊詞。
下片里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的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所比不同,構成多邊。像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復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里用的比喻,在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這樣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貼切,這是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妻子,所以產(chǎn)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嘆與妻子難得團圓,所以產(chǎn)生下片的比喻。這些是作者獨具的感情,所以寫得那樣真實而獨具特色。
此詞從江樓月聯(lián)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秶[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wěn)清潤至此。
【篇四】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xiāng)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jié)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huán),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lián)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xiāng),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扒嗌诫[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shù)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篇五】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賞析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側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xiàn)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詞的上片著力表現(xiàn)西湖的恬靜脫俗。詞人用鷗鷺閑眠來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靜謐,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脫俗,沒有功利之心:盡管游人往來、管弦聲聲,但是鷗鷺毫不戒備,依然安睡。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jīng)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
鷗鷺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xiàn)了歐公退隱之后,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后,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tài),但比較而言要數(shù)“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清風徐徐,月光皎潔,湖水澄澈,晶瑩透明,月光一照,閃閃發(fā)光。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碍偺铩奔瓷裨拏髡f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
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chǎn)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誰還愿意乘著驂鸞做神仙呢!后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云“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篇一】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
清代:納蘭性德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賞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詞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離永難相見的痛苦與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該詞上片描寫自己與表妹之間只是一種錯,抒發(fā)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有一種美,就在于語言的歧義,“心緒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這里的“心緒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錯”而引發(fā)出來,但而今才明白的“當時錯”,究竟是當初不應相識,還是當初不該從相識而走得更近,或是當時應該牢牢把握住機會、不放你離去,作者所謂的“錯”是什么詞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自己想像的,讀者不應該侵占、剝奪,也不能夠侵占、剝奪。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痹O想那個女子正在偷偷垂淚,這里似乎是一個錯位的修辭,要說“百事非”,應該搭配“滿眼秋風”才是,但春風滿眼,春愁宛轉,由生之美麗而感受死之凄涼,在繁花似錦的喜景里獨會百事皆非的悲懷,尤為痛楚。此刻的春風和多年前的春風并沒什么兩樣,而此刻的心情卻早已步入秋天。
下片開始寫無可奈何的心境,表達了詞人內心的無奈之情。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歡期”是相見、歡聚的意思,而“強說”一詞讓這份期待中的歡期變得難以預見,明明知道再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了,但還是強自編織著謊言,約定將來的會面。那一別真成永訣,此時此刻,欲哭無淚,欲訴無言。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語寫到盡處,以景語來作結:以景語的“客觀風月”來昭示情語的“主觀風月”,這既是詞人的修辭,也是情人的無奈。正是那無限愁懷說不得,卻道天涼好個秋。
全詞以懊惱之意寫分離之苦,語少而意足,辭新而情悲,有跌宕搖曳之姿。
【篇二】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宋代:晏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賞析
此詞以情感曲折細膩見長,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構思有別?!皶r間”句與“離亭”匈,將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于是,“長恨”便通過小小“淚滴”形象地折射出來。短短四句勝過萬語千言。下片只用“西風”、“淡月”便勾劃出秋夜的凄清。在此無可奈何之際,離婦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給迷蒙的夢境。然而一聲雁唳,卻又將她從夢中喚醒,無情的現(xiàn)實更增添雁歸而人未歸的失落與惆悵。盡管如此,凄涼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種樂觀的希望。溫潤秀潔,境象高遠,頗能引發(fā)讀者的遐想。
“時光只解催人老”這是每一個珍惜時光的人同樣都有的感受??此破匠?,細想起來,所謂“時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時每刻催人老去,還有別的什么意義,詞人一入手就端出“時光”這個問題逼到人們眼前,逼著人們不能不點頭承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這樣就先把讀者的感情有力地調動起來了。
“不信多情,長恨離亭”人,是宇宙間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親人之問,不應該永遠彼此分開,永遠在離別之中過日子吧??墒?,盡管不相信事情會如此不妙,事實卻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別著。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這又怎能不使人為之慨嘆不已。
“淚滴春衫酒易醒”因為感時光之易逝,悵親愛的分離,無可開解,只有拿酒來暫時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淚滴春衫”,可見連酒也不能使自己暫時忘卻煩惱。
以上幾句,三層抒發(fā),一層比一層迫緊。驚心于時光易逝,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長期隔別,這是二。企圖忘卻而又不能忘卻,這是三。三層意思,層層相扣,層層拉緊,把讀者投入強烈的心情震蕩之中。于是,在下片,詞人進一步給以更具體、更濃密的形象,使讀者的心靈震蕩達到的頻率。
下片先寫不眠,次寫驚夢。西風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風的威脅。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已經(jīng)是“淚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風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風的威脅。
“好夢頻驚”寫每當希望“好夢”多留一霎的時候,它就突然破滅了。而且每當一回破滅,現(xiàn)實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齊奔集而來。此時,室外的各種音響,各樣色彩,以及室中人時光流逝之感,情人離別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剛才的好夢全都打成碎片了。這里,“好夢頻驚”四字為點睛之筆,承上啟下,把室中人此際的感受放大成為一個特寫的鏡頭,讓人們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處高樓雁一聲”寫室中人沉抑的情緒正凌*織之中,突然飛出一聲高亢的哀鳴。這一聲哀厲的長鳴,是如此突如其來,使眾響為之沉寂,萬類為之失色。這是孤雁的哀唳,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緒提升到一個頂峰了。這一聲代表什么呢?是感覺秋已經(jīng)更深嗎?是預告離人終于不返嗎?還是加劇室中人此時此地的孤獨之感呢?不管怎樣,它讓人們想得很遠、很沉,一種悵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總的說來,此詞感情悲涼而不凄厲,詞人不會讓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覺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進而更透徹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詞結句,用意是何等超脫高遠,它把感情升華到一個更加明凈的境界。
【篇三】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宋代: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賞析
這是一首借喻明月來傾訴別離之情的詞。全詞純用白描手法寫出,頗有民歌風味,情感真摯,樸實自然。結構上采取重章復沓的形式,深得回環(huán)跌宕、一唱三嘆的妙處。上下片主體相同,只是稍加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匠心獨具。
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嘆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復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于《采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復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復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里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是到處漂泊,永不分離的贊詞。
下片里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的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所比不同,構成多邊。像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復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里用的比喻,在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這樣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貼切,這是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經(jīng)常在月下懷念妻子,所以產(chǎn)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嘆與妻子難得團圓,所以產(chǎn)生下片的比喻。這些是作者獨具的感情,所以寫得那樣真實而獨具特色。
此詞從江樓月聯(lián)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秶[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wěn)清潤至此。
【篇四】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xiāng)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jié)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huán),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lián)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xiāng),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扒嗌诫[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shù)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篇五】采桑子經(jīng)典詩詞賞析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賞析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側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xiàn)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詞的上片著力表現(xiàn)西湖的恬靜脫俗。詞人用鷗鷺閑眠來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靜謐,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脫俗,沒有功利之心:盡管游人往來、管弦聲聲,但是鷗鷺毫不戒備,依然安睡。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jīng)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
鷗鷺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xiàn)了歐公退隱之后,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后,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tài),但比較而言要數(shù)“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清風徐徐,月光皎潔,湖水澄澈,晶瑩透明,月光一照,閃閃發(fā)光。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碍偺铩奔瓷裨拏髡f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
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chǎn)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誰還愿意乘著驂鸞做神仙呢!后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云“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