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編寫童話故事文字版大全

字號:

小朋友們都喜歡聽童話故事吧,童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和夸張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愛聽故事、愛看故事書,是現(xiàn)在小學(xué)生最明顯的特點。孩子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閱讀既是一種能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xí)慣,更是語言學(xué)習(xí)的一大助力。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三年級編寫童話故事文字版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三年級編寫童話故事文字版:小獅子的下場
    一頭小獅子因為貪玩而遠(yuǎn)離了獅群,不幸遭遇了幾只鬣狗。
    本來,小獅子這時候還有機會逃生,但由于過分自傲,他卻放棄了機會。
    “我是獅子?!毙—{子把胸脯拍得啪啪響。
    “不錯?!鳖I(lǐng)頭的鬣狗說,“如果你是一只成年獅,那么你是強者,我們是弱者。而今你還是一頭幼獅,你是弱者而我們是強者,大自然的生存規(guī)律就是弱肉強食?!闭f完,鬣狗們便撲過去把小獅子咬死吃掉了。
    其實,誰也并非天生就是強者,在還沒有成為強者之前,哪怕是小獅子,為了生存,他首先要做的,還是學(xué)會保護(hù)自己。
    【篇二】三年級編寫童話故事文字版:牧童畫虎
    從前,有一個牧童很喜歡畫畫。
    在那青青的山上坡上,牛啊,羊啊,悠閑地吃著草。大花狗安然地趴在大樹下,牧童坐在樹蔭下專心致志地畫著。
    他天天不懈地畫,很快,它的畫便遠(yuǎn)近聞名了。他畫的牛、羊和狗,真是活靈活現(xiàn),誰看了都贊不絕口。
    牧童想,我只是畫了常見的動物,就受到如此的`贊揚,若是我畫了老虎,人們一定更加夸獎了。
    于是,他畫起虎來??墒?,他從來沒有見過虎呀。他聽人說過虎的個頭很大,就畫上高大的身軀;還聽人說虎背上有花,就畫上了花;又聽說虎有虎須,就畫上了胡子。一連畫了好多天,畫成了,他高興地拿給人們看。
    人們聽說牧童畫了張老虎的畫,都圍上來看,看后卻哈哈大笑起來,說:“這哪里是什么虎呀?瞧著大骨架像牛,瞧這背上的花像狗,瞧著下巴上的胡子像山羊?!?BR>    人們勸牧童說:“小伙子,你不要畫虎了,還是畫你熟悉的牛、羊和狗吧?!?BR>    【篇三】三年級編寫童話故事文字版:狐貍與仙鶴
    從前,有一位鴿子媽媽,她在高高的樹梢上筑起了巢,這個巢既美觀又柔軟。鴿子媽媽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得意。然后,她在巢里下了蛋,過不久,她就到處忙于為她那四只可愛的小鴿子尋找食物。
    但是,不幸的是這個鴿子巢被一只饑餓的狐貍發(fā)現(xiàn)了,他毫不懷疑這一定是一頓容易到手的美餐。黑心的狐貍就對鴿子媽媽說:“如果你不把你的那些小鴿子扔下來給我,我就要跑上來逮他們?!笨蓱z的鴿子媽媽膽戰(zhàn)心驚十分害怕,她想,也許那只狐貍真正會把她那美麗的巢搗毀。因此,她只得含著眼淚,把她那些可愛的孩子扔下去給狐貍填肚了。
    從此,貪婪的.狐貍就不斷來到樹下,討吃新生的小鴿子。
    有一天,一只仙鶴飛過這棵大村,她發(fā)現(xiàn)鴿子媽媽孤零零地臥在巢里,顯得十分憂傷?!俺隽耸裁词??我的朋友?!毕生Q關(guān)切地問。
    鴿子媽媽傷心地哭著說:“我的孩子都死啦,狐貍今天又跑來把我的小鴿子部吃了。啊,我可怎么辦哪?”
    仙鶴靜靜地聽鴿子媽媽說完她那悲傷的故事。然后,她告訴鴿子:狐貍永遠(yuǎn)也無法爬這么高的樹。她說,“下次他再來的話,就讓他自己爬上來吃小鴿子吧!”
    沒過多久,狐貍又來到樹下,但是,這一次鴿子媽媽卻說:“上來吧,你自己來取我的孩子吧!”
    狐貍聽她這么一說,既驚訝又生氣,他說:“蠢鴿子,告訴我,是誰使你變得這樣聰明的?”
    她回答道,“是我的朋友仙鶴!”這時她頭腦里考慮的僅是:“狐貍大概不會再來了吧。
    狐貍聽完鴿子媽媽的話后,立即去找仙鶴。“早上好,聰明的仙鶴!你今天過得好嗎?”狐貍殷勤地問候仙鶴。
    “謝謝你,我很好?!毕生Q問道:“狐貍先生,是什么風(fēng)把你吹到這兒來的?”
    “告訴我,假如風(fēng)從北面刮來,你的頭會朝向哪一面?”狐貍問道。
    “當(dāng)然是朝向南?!毕生Q毫不遲疑地回答。
    “假如風(fēng)從西面刮來,你的頭又向哪一面呢?”
    “向東?!?BR>    狐貍又說道:“你真聰明。假如風(fēng)從四面八方刮來,那你怎么辦?”
    “那我就把頭藏在翅膀下面——像這樣?!毕生Q笑著說,為了表演給狐貍看,她就把頭藏進(jìn)了翅膀里。
    說時遲,那時快,狐貍立即張牙舞爪地跳到了仙鶴背上,得意洋洋地道:
    “現(xiàn)在你該明白,誰是最聰明的動物了!你教鴿子怎么從我的手里拯救她和她的孩子,然而,你卻無法拯救你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