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楓橋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后,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楓橋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楓橋夜泊》原文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qū)楓橋街道閶門外。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xù)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珪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只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
    2、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zhèn)。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吕^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為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于農歷十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為‘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睗O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伙伴?!度圃姟贰皾O火”作“漁父”。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于是附會出一種講 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4、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shù)次重建,現(xiàn)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后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5、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qū)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楓橋夜泊》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shù)厝儆嗝麡蛑?,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指名讀,強調“泊”字讀音。前不久我們學過一首詩,詩題中也有這個“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么意思?誰能完整說說詩題的意思?是誰夜晚把船??吭跅鳂蜻吥兀亢喗閺埨^。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讀這首詩,多讀兩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正音。(表揚讀得字正腔圓的學生)
    3、誰還能讀出古詩的味道和節(jié)奏?指名讀。(表揚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的學生)
    4、范讀指導:我讀前四個字,你們接后三個字,再反過來讀。
    5、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味道,還要讀出自己的感覺。讀了幾遍,你能感覺到張繼當時的心情怎樣嗎?(愁苦、孤獨、寂寞……)
    三、精讀理解:
    1、再仔細找找,是詩中哪個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你們有過因愁思不斷而無法入眠的時候嗎?詩人張繼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讀這個詞。
    2、正是因為“愁眠”,才有了這首詩。詩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分別用——和~~劃出。學生自讀自劃。
    作者孤單出行,一夜難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么?(板書: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
    3、詩人先寫到的是“月落”,古往今來,寫月亮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看你們能說多少?這些詩句大都以月寄托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張繼也不例外,但有一點不同,人家都寫“月升”,而張繼寫的是“月落”,“月落”是什么時間?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時殘月西沉,天將破曉。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朦朧之中,詩人在江邊又看到了什么?(江楓、漁火)
    4、想象一下江楓什么樣?漁火什么樣?
    5、還看到什么?(霜滿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于氣溫低,水露凝結在地表上的小冰晶??蓮埨^為什么會看到“霜滿天”?(秋天夜晚的寒意從四面八方襲來,再加上情緒低落,讓他感到寒滿天,冷滿天。)
    6、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此時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嗎?學生自由描述。
    7、指導讀前兩句詩。
    8、不眠之中又聽到了什么?(烏啼、鐘聲)烏啼好聽嗎?可能會讓人感到更加悲凄。而有一種聲音悠遠回蕩,仿佛在安撫著張繼那顆孤獨的心?(鐘聲)在哪里?(寒山寺)學生簡介寒山寺。什么時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么會有鐘聲?你聽?。úシ配浺簦╃娐晜鱽砹耍宦曈忠宦?,一下又一下,敲打著張繼的無眠,傳到那客船上。指導讀后兩句詩,聲音越來越輕。那種聲音好像在對張繼說——學生自由想象安慰張繼的語句。
    9、小結:月落、江楓、漁火、霜天是景,烏啼、鐘聲也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一個詞——(愁眠),都伴隨著——(愁眠),都籠罩著——(愁眠),用詩中的說法就叫——“對愁眠”,“對”在字典中有6種解釋,出示選擇題,學生選擇正確解釋。
    10、讓我們伴著這份“愁眠”再讀讀這首詩吧!
    四、再讀升華:
    1、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xiāng)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希望誰來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長夜,沒有父母妻子的噓寒問暖,有的只是——“月落……”
    沒有親朋好友的關心問候,有的只是——“姑蘇……”
    這濃濃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愁使他情動而辭發(fā),《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2、(配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地輕吟——再讀全詩。
    五、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了這首詩,一定會在你心中留下絲絲痕跡。如果你有機會去蘇州,一定會去看看那座橋——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繼;想起張繼,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試背古詩。
    從此,我們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年;從此,我們對寒山寺、楓橋都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里。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六、課后作業(yè):
    1、熟背古詩。
    2、拓展閱讀:陸游《宿楓橋》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后,收獲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復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遍_門見山的說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范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么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并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銳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后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說:“我聽了之后,覺得作者好像在嘆氣?!薄皣@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著“嘆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并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嘆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嘆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著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俺睢!贝蠹耶惪谕暤鼗卮?。“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贊嘆他們。后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著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并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說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