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為新的老師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覷的,首先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參和作業(yè),其次寫教案的過程也是思維連貫發(fā)散的過程,再者經過不斷的修改和試講進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后,隨著教案的完成,對于教材和知識點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將來的講課。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原文
森林里有個湖,湖邊長著幾棵木瓜樹。
兔子正在湖邊玩兒,突然聽見湖里傳來咕咚一聲。他嚇得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啦!咕咚來啦!”
狐貍在樹下玩耍,聽見兔子慌張的叫聲,也跟著跑起來,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啦!咕咚來啦!”
猴子啊,小鹿哇,松鼠哇,都亂哄哄地跟著他們跑起來。
獅子正在樹蔭下睡午覺,喊聲把他吵醒了。他追上去,好奇地問:“你們跑什么呀?”
小猴說:“不好了,咕咚來了,你也趕快跑吧!”
“咕咚?”獅子愣了一下,又問,“咕咚是什么呀?”
“我不知道?!毙『镛D過頭問狐貍,“咕咚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說的?!焙偦卮稹?BR> “我……我沒看清楚?!蓖米用约旱亩?,結結巴巴地說。
獅子說:“我們還是回去看看吧!”
他們一起來到湖邊,又聽見咕咚一聲。哦!原來是一個成熟的木瓜從樹上掉下來,落到了湖里?!?BR> 【篇二】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咕、咚、突、傳、腿、耍、慌、獅、陰、吵、追、轉”12個生字;會寫“看、著、兔、伙、松、玩、眼”7個生字。學習“羊字頭”和“足字旁”2個新偏旁。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課文內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2、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識字、寫字能力
②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二、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兔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咕咚”原來是木瓜掉到湖里發(fā)出的聲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逐步達到感情朗讀的水平;識字、寫字練習。
教學難點:了解課文內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建議學時數:2課時
三、學生分析
學生第接觸這么長的課文,因此要充分保證學生自由朗讀的時間,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可運用形象有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在讀書的過程中形成和落實體會和感悟。
四、設計理念
體現“情趣”教學理念,將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tǒng)一的軌道,讓語文學習更具生機與活力。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潛能,使有著個性差異的學生都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在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設計特色]
充滿激情地讀,思維敏捷地說,動之以情地演,將思維訓練、語言發(fā)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進,整體提高。
五、設計流程
第一課時
一、吸引學生,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多種聲音,請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
2、(板書課題),請大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寫這兩個字。(要求:字要寫得橫平豎直才好看。)齊讀課題
3、細心的孩子,認真觀察這兩個字,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形聲字,象聲詞)
4、提問:“咕咚”是誰發(fā)出的聲音呢?學習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建議:用筆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這些字讀準;對于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還可以多讀幾遍。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問題嗎?
3、再讀課文,看誰能通過自己的讀來解決問題。
三、學習生字
1、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帶生字的詞語,自由認讀,讀準字音。
2、認一認
沒有了拼音寶寶幫忙,你還認識嗎?(賽讀詞語)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識字卡片,互相認讀
②摘果子,(多媒體示一棵蘋果樹,蘋果上分別寫了生字,認對了,蘋果就會掉下來)
4、議一議
①小組合作學習,誰有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②誰愿意把自己的識字方法介紹給大家。
四、再讀品悟
1、自己練習讀課文,做到正確、通順、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
2、四人小組輪著讀課文,互相評一評,讀的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讀好的。
3、朗讀檑臺賽
4、齊讀課文
五、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選“看”“玩”擴詞。
2、同桌間說一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3、師范寫(重點指導寫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臨寫
5、練寫,互相評價(引導學生從字形,書寫速度,書寫姿勢等方面評價)
第二課時
一、激趣復習,導入新課
1、(多媒體:湖邊長著幾棵木瓜樹,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誰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會掉下來(配“咕咚”聲)
2、聽,這“咕咚”聲是成熟的木瓜從樹上掉下來,落到湖面的聲音。可就是這個聲音,卻讓森林里小動物們,(引導說到“亂哄哄”)為什么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學習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先聽到“咕咚”聲的是誰?
(示圖1)聽到聲音,小兔什么樣兒?
2、讀第2自然段,哪句話寫出圖上的內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為什么害怕?你也有過嗎?
4、小兔不僅跑,還邊跑邊喊,誰來喊一喊?
5、指導朗讀
他嚇得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了!咕咚來了!”
(二)學習3—7自然段
1、聽到他的喊聲,狐貍、猴子、小鹿、松鼠,他們是怎么做的?(跟、跑)讀3、4自然段。
2、獅子跟他們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問)讀5—7自然段,劃出描寫獅子的句子。
3、(示圖2、圖3)對比兩幅圖,小動物們和獅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會用什么?(慌慌張張、不慌不忙)
動物們慌慌張張是因為
獅子不慌不忙是因為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答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8—10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動物們誰知道呢?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兔的話)
(四)學習11—12自然段
睢,連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為什么?(沒思考)怎么辦呢?讀11、12自然段。
(示圖4)這時,小動物們會說什么,小兔又會怎樣呢?
三、總結深化
1、現在,你想對誰說句話,說什么?
2、戴頭飾表演“咕咚”這個故事。
四、布置作業(yè)
1、把課文中喜歡的詞填到“詞語花籃”中。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3、讀《同步讀本》中的《數星星的孩子》。
【篇三】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么,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里,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幅圖,把3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2、3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lián)系,并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貍、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么?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伙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演后,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并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篇一】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原文
森林里有個湖,湖邊長著幾棵木瓜樹。
兔子正在湖邊玩兒,突然聽見湖里傳來咕咚一聲。他嚇得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啦!咕咚來啦!”
狐貍在樹下玩耍,聽見兔子慌張的叫聲,也跟著跑起來,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啦!咕咚來啦!”
猴子啊,小鹿哇,松鼠哇,都亂哄哄地跟著他們跑起來。
獅子正在樹蔭下睡午覺,喊聲把他吵醒了。他追上去,好奇地問:“你們跑什么呀?”
小猴說:“不好了,咕咚來了,你也趕快跑吧!”
“咕咚?”獅子愣了一下,又問,“咕咚是什么呀?”
“我不知道?!毙『镛D過頭問狐貍,“咕咚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說的?!焙偦卮稹?BR> “我……我沒看清楚?!蓖米用约旱亩?,結結巴巴地說。
獅子說:“我們還是回去看看吧!”
他們一起來到湖邊,又聽見咕咚一聲。哦!原來是一個成熟的木瓜從樹上掉下來,落到了湖里?!?BR> 【篇二】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咕、咚、突、傳、腿、耍、慌、獅、陰、吵、追、轉”12個生字;會寫“看、著、兔、伙、松、玩、眼”7個生字。學習“羊字頭”和“足字旁”2個新偏旁。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課文內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2、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識字、寫字能力
②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二、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兔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咕咚”原來是木瓜掉到湖里發(fā)出的聲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逐步達到感情朗讀的水平;識字、寫字練習。
教學難點:了解課文內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建議學時數:2課時
三、學生分析
學生第接觸這么長的課文,因此要充分保證學生自由朗讀的時間,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可運用形象有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在讀書的過程中形成和落實體會和感悟。
四、設計理念
體現“情趣”教學理念,將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tǒng)一的軌道,讓語文學習更具生機與活力。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潛能,使有著個性差異的學生都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在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設計特色]
充滿激情地讀,思維敏捷地說,動之以情地演,將思維訓練、語言發(fā)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進,整體提高。
五、設計流程
第一課時
一、吸引學生,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多種聲音,請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
2、(板書課題),請大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寫這兩個字。(要求:字要寫得橫平豎直才好看。)齊讀課題
3、細心的孩子,認真觀察這兩個字,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形聲字,象聲詞)
4、提問:“咕咚”是誰發(fā)出的聲音呢?學習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建議:用筆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這些字讀準;對于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還可以多讀幾遍。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問題嗎?
3、再讀課文,看誰能通過自己的讀來解決問題。
三、學習生字
1、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帶生字的詞語,自由認讀,讀準字音。
2、認一認
沒有了拼音寶寶幫忙,你還認識嗎?(賽讀詞語)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識字卡片,互相認讀
②摘果子,(多媒體示一棵蘋果樹,蘋果上分別寫了生字,認對了,蘋果就會掉下來)
4、議一議
①小組合作學習,誰有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②誰愿意把自己的識字方法介紹給大家。
四、再讀品悟
1、自己練習讀課文,做到正確、通順、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
2、四人小組輪著讀課文,互相評一評,讀的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讀好的。
3、朗讀檑臺賽
4、齊讀課文
五、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選“看”“玩”擴詞。
2、同桌間說一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3、師范寫(重點指導寫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臨寫
5、練寫,互相評價(引導學生從字形,書寫速度,書寫姿勢等方面評價)
第二課時
一、激趣復習,導入新課
1、(多媒體:湖邊長著幾棵木瓜樹,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誰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會掉下來(配“咕咚”聲)
2、聽,這“咕咚”聲是成熟的木瓜從樹上掉下來,落到湖面的聲音。可就是這個聲音,卻讓森林里小動物們,(引導說到“亂哄哄”)為什么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學習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先聽到“咕咚”聲的是誰?
(示圖1)聽到聲音,小兔什么樣兒?
2、讀第2自然段,哪句話寫出圖上的內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為什么害怕?你也有過嗎?
4、小兔不僅跑,還邊跑邊喊,誰來喊一喊?
5、指導朗讀
他嚇得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了!咕咚來了!”
(二)學習3—7自然段
1、聽到他的喊聲,狐貍、猴子、小鹿、松鼠,他們是怎么做的?(跟、跑)讀3、4自然段。
2、獅子跟他們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問)讀5—7自然段,劃出描寫獅子的句子。
3、(示圖2、圖3)對比兩幅圖,小動物們和獅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會用什么?(慌慌張張、不慌不忙)
動物們慌慌張張是因為
獅子不慌不忙是因為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答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8—10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動物們誰知道呢?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兔的話)
(四)學習11—12自然段
睢,連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為什么?(沒思考)怎么辦呢?讀11、12自然段。
(示圖4)這時,小動物們會說什么,小兔又會怎樣呢?
三、總結深化
1、現在,你想對誰說句話,說什么?
2、戴頭飾表演“咕咚”這個故事。
四、布置作業(yè)
1、把課文中喜歡的詞填到“詞語花籃”中。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3、讀《同步讀本》中的《數星星的孩子》。
【篇三】小學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么,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里,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幅圖,把3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2、3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lián)系,并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貍、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么?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伙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演后,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并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