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牛頓在暴風雨中》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tǒng)稱等都離不開它。也可以說,語文是運用語言規(guī)律與特定語言詞匯所形成的書面的或口語的言語作品及這個形成過程的總和。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牛頓在暴風雨中》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牛頓在暴風雨中》原文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雨襲擊了英國。河水泛濫,樹林連根拔起。牛頓家的木頭房子咯吱咯吱地響著,仿佛要倒下來。牛頓的弟弟妹妹緊挨著媽媽,他們聽著呼啦啦的風聲,心里十分害怕。
    “哥哥在哪兒呢?”弟弟擔心地問。
    “會不會被大風刮跑了?”妹妹驚慌起來。
    “我去找找他,你們在家里等著,千萬別出去?!眿寢屨f。
    這個時候,牛頓真的被大風“刮跑”了,不過,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牛頓的頭發(fā)被狂風吹得亂蓬蓬的,渾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他像個瘋子般不停地在風中向上跳著,身子有時候向著風,有時候背著風。每跳,他都測量一下落點與起點之間的距離,用石塊刻在墻上。有幾次,他一起跳就用雙手把斗篷往兩邊撐開,樣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頓真的瘋了嗎?不!這么大的狂風他從沒見過。他很想知道這強大的風究竟有多大的力氣,能把他刮多遠?他要了解風力。
    媽媽彎著腰,縮著脖子,頂著狂風,焦急地尋找牛頓,終于在這空曠的后院找著了。
    風一陣一陣地刮,牛頓地跳。媽媽看著看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沒有打擾牛頓,自個兒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這孩子這么愛研究,還是讓他上中學去吧,學校的研究條件好些?!?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牛頓在暴風雨中》教案
    教學目標:
    1、自主認識本課8個生字,注意讀準“蓬、瘋、撐”等字的后鼻音;指導掌握“暴”的字形。區(qū)別“向、像”,并能正確運用。積累“罕見、仿佛、擔心、驚慌、空曠、心甘情愿”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過質疑、釋疑,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
    3、通過比較不同人在暴風雨中的不同表現(xiàn),體會牛頓對科學執(zhí)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學難重點:
    朗讀和理解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這樣做的原因,體會他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一、媒體引入,體會暴風雨的猛烈程度
    1、觀看媒體,簡要說說畫面內(nèi)容。
    師:請你先來看段錄象,待會兒,請你用一句話來說說你所看到的這場暴風雨。板書:暴風雨指導字形:暴
    2、交流
    隨機解釋“泛濫”:出示:泛濫泛濫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來了。所以,你看,它們的部首都是……(三點水旁)
    3、引說:
    出示:罕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洪水泛濫、房屋倒塌這是一場……(罕見的)暴風雨。頓時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沒過多久,便能看見……(洪水泛濫、房屋倒塌)
    出示詞卡理解:“罕見”的意思就是“少見”。這樣來勢洶洶的暴風雨的確是難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給出的詞自己來連貫地說說這場暴風雨嗎。
    (這是一場罕見的暴風雨。頓時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沒過多久,便能看見洪水泛濫、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節(jié)。
    師: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國也遭受了這樣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雨。出示:第1節(jié)板書:罕見
    文中是如何介紹這場罕見的暴風雨的?自己讀讀,注意讀出這場暴風雨的罕見和來勢洶洶?(指名讀)
    6、遇到這樣的暴風雨,人們一般會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門。)
    7、小結,揭示課題。
    師:你們說的一點也不錯。然而,有一個人卻是迎著暴風雨而上,他就是……補充完整課題
    師: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第23課,就為我們介紹了這個看似奇怪、與眾不同的人。齊讀課題。
    二、學習質疑,體會牛頓對科學的執(zhí)著、勇敢
    1、反饋預習
    (1)請大家來自由讀讀課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現(xiàn)的字詞的讀音。出示:詞語
    (2)開火車讀詞。
    字形辨析、分析結構:蓬、篷出示:蓬松
    (3)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
    2、引讀第1—3節(jié),感受弟弟、妹妹們的驚慌。出示:句子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jīng)提到當特大暴風雨來臨時,大家都會躲在家里。的確,你看,牛頓的弟弟妹妹……弟弟擔心地問……妹妹驚慌起來……(指導讀出擔心、驚慌的語氣)
    3、默讀5—8節(jié),整體了解牛頓在暴風雨中的表現(xiàn)。
    師:那牛頓到底在暴風雨中干什么呢?請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第5-8節(jié)。默讀要求……(不動唇、不出聲、不指讀)
    交流:板書:跳、亂跳、像個瘋子般不停地、了解風力
    4、嘗試質疑。
    師:讀到這,你有什么問題?
    交流:板書:問題
    5、重點學習第7節(jié),通過釋疑,了解牛頓這樣做的原因。
    過渡:牛頓為什么要在這樣罕見的暴風雨中不停地跳?這節(jié)課,我們將重點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請你好好讀讀第7節(jié),將這一小節(jié)一字不差地讀清楚。
    (1)指名讀第7節(jié),誰來說說牛頓是怎么跳的?
    交流:板書:向著風向上跳、背著風向上跳
    ①理解“向”:這里有兩個“向”字,可它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跋蛑L”的意思就是……(面對著風、迎著風)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來,請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誰能用其他字來替換這兩個“向”字,用一句話來說說牛頓是怎么跳的?(牛頓有時候迎著風朝上跳,有時候背著風朝上跳。)
    ③播放:光盤中的媒體在罕見的暴風雨中,人們躲都來不及,可牛頓卻不停地跳著。讓我們來看看媒體,感受當時的場景。
    ④風呼啦拉地刮著,牛頓不停地跳著。讓我們再來看一遍。這回請你在看的同時,注意聽我的配音。待會兒,要請你學我的樣子來說說。播放:光盤中的媒體
    你看,在暴風雨中,牛頓有時候身子背著風跳,每跳,他都測量一下落點與起點的距離,用石塊刻在墻上。有時候身子向著風跳,每跳,也要測量一下落點與起點的距離,用石塊刻在墻上。有幾次,他一起跳就撐開斗篷,樣子像只蝙蝠。
    ⑤播放:光盤中的媒體配合錄像,自己來說說。特別注意看清牛頓跳的方向。
    ⑥播放:光盤中的媒體誰能借助媒體,也來介紹一下牛頓在暴風雨中是怎樣跳的?
    (2)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牛頓在這罕見的暴風雨中并不是在亂跳,而是為了……(了解風力)加箭頭
    6、引讀第8節(jié):出示:第8節(jié)
    牛頓當時看似像瘋子般地不停地亂跳。然而,實際上,他每跳,都做著認真的記錄。他真的瘋了嗎?……
    是呀,牛頓這樣跳是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風力,請你用更加肯定的語氣回答我。牛頓真的瘋了嗎?……
    7、引讀第9、10節(jié):
    暴風雨中,風向、風力是會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牛頓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這強大的風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遠。這情景,也讓正在焦急尋找牛頓的媽媽看得一清二楚。當時,牛頓的媽媽……風一陣陣地刮,牛頓地跳。媽媽看著看著,明白了。她……她想……
    8、引讀5-7節(jié),體會牛頓的對科學執(zhí)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師:的確,表面看,牛頓是被風刮跑了,然而這是他……(心甘情愿)的。
    出示:“心甘情愿”解釋條選擇“甘”的字意
    原來,牛頓只是對于這么罕見的狂風充滿了好奇,即使頭發(fā)……出示:第6節(jié)(被狂風吹得亂蓬蓬的,渾身都被雨水淋透了。)他還是在自覺自愿地有時候……出示:第7節(jié)他并不是真的被風刮跑了,所以在“刮跑”上加上了……(引號)。他為了了解風力,在罕見的暴風雨中不停地跳,顯然也不是亂跳。所以,在這也要加上……(引號)。加引號
    9、交流讀文感受。
    師:如今,我們已擁有了精密的儀器來測量風力,然而在當時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對風力到底有多大充滿了好奇的牛頓即使冒著危險,也心甘情愿地在實踐中探究。你能結合牛頓在暴風雨中的舉動說說牛頓給你的印象嗎?
    (暴風雨這么危險,牛頓卻不害怕,我覺得他很勇敢。牛頓在暴風雨中次地跳,認真記錄,說明牛頓對自己地愛好很執(zhí)著。)
    三、總結課文
    牛頓對待科學就是這樣執(zhí)著、勇敢,后,在研究領域獲得了成功,成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課后,請你們將牛頓留給你的印象用幾句連貫的話寫下來。并上網(wǎng)查找一下相關資料,從中摘錄幾條牛頓對人類重要的貢獻。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牛頓在暴風雨中》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牛頓在暴風雨中》一課時,還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就引導他們從課文的詞、句以及矛盾之處提出了許多疑問。聽了他們的發(fā)言,我迅速地梳理了他們的'問題,及時抓住“牛頓為什么在暴風雨中做實驗?做什么實驗?他真的“瘋了”嗎?媽媽找到牛頓,為什么不把他帶回去?”這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故事情境,展開探究,解決了疑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大膽提問的好習慣,而且也使學生借疑釋疑,深入地閱讀了課文,了解了牛頓在暴風雨中測量風力的實驗,體會了牛頓對科學執(zhí)著探究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