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表現了作者的高懷逸興和豪蕩思致。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原文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
    生:產生,生出。
    坐:因為。
    譯文:
    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在白云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霜染后楓葉那鮮艷的紅色勝過二月春花?!?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凄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匯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了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于:比……更紅。
    (4)學生根據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qū)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于”不僅點出色彩鮮艷,而且顯得更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jié),詩人驚喜地發(fā)現,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統(tǒng)攝起來,構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chuàng)設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置#小學三年級# #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復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yè)。(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山行》教學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并問“圖中畫的是什么?!睂W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yōu)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其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小學生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錄音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