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維》孟浩然古詩拼音版

字號:

這首詩應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主訴怨悱。綜觀全詩,既沒有優(yōu)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下面是分享的《留別王維》孟浩然古詩拼音版。歡迎閱讀參考!
    《留別王維》孟浩然古詩拼音版
    liú bié wáng wéi
    留別王維
    jì jì jìng hé dài , zhāo zhāo kōng zì guī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yù xún fāng cǎo qù , xī yǔ gù rén wéi 。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dāng lù shuí xiāng jiǎ , zhī yīn shì suǒ xī 。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zhī yīng shǒu jì mò , huán yǎn gù yuán fēi 。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翻譯:
    這樣寂寞還等待著什么?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
    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當權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
    只應該守寂寞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詩人抒發(fā)出由于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第一聯(lián)寫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凹偶拧眱勺?,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xiàn)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xiāng)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lián)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坝麑し疾萑ァ保砻魉挚紤]歸隱了?!跋c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xiàn)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lián)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lián)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chǎn)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xiàn)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lián)正是第四聯(lián)的依據(jù)。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lián)直接說出“自歸”,頷聯(lián)則寫題意“惜別”,頸聯(lián)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shù)啦挥茫藭r不走,更待何時。尾聯(lián)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后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于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并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yōu)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xiàn)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擴展閱讀:孟浩然和王維的小故事
    王維與孟浩然都是唐代知名的詩人,但王維官運亨通,直作到尚書右丞,相當于副部長,而孟浩然卻終生仕途不通,被稱為“布衣詩人”。造成孟浩然官運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維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進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青年時講節(jié)義,隱居在鹿門山,一心作詩,當他40歲出山時,已是名滿天下,開始游歷京師,希望在仕途上謀得發(fā)展。當時,王維的詩名也很響,又作著尚書右丞的*,孟浩然便去拜訪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薦。但是,他卻找錯了對象,王維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見孟浩然會疏遠自己,因此,雖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實際上都抑制他的仕進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維處談詩論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來了,王維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當時唐玄宗尚未為楊貴妃所迷,正勵精圖治,與王維談了一些政治事務之后,看到桌上有詩箋,便隨手拿起來看。這詩正是孟浩然所寫的《歲暮歸南山》,詩云: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赦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棄”這一句不大高興,悻悻然對王維說:“這人豈有此理,他自己不來找我,怎么可以說我棄他呢!”據(jù)說,王維聽到這話后,并不替孟浩然辯解,更談不上替孟引見了。在床底下躲著的孟浩然,此時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如果王維在這個時候利用機會替他的朋友吹噓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當大,然而王維卻不肯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錯了人,自己與仕途無緣了。孟浩然在長安住了一陣,發(fā)覺仕途無望,加上自己的倔強個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陽去了。臨走之時,他給王維留了一首詩,詩中寫道:
    寂寂竟何時,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的口氣,對王維有極明顯的譴責,“當路誰相假”是說王維不肯引薦,“知音世所稀”自然說得更明白了。可見王維抑制孟浩然,給孟造成的傷害之深。
    開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貧困中死去,這時的王維忽然內(nèi)疚起來,替孟營造墳墓,建孟亭、畫遺像,好像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會感到可笑。
    不過,王維的人品的確不佳,他對孟浩然的態(tài)度說明他不夠朋友。在安祿山攻陷長安時,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亂,他又以金贖罪,說明他對國家與朝廷也是不忠誠,是沒骨氣的。后來,王維自知沒趣,才歸隱田園,建別墅于輞川,常與裴迪等詩人同游其中,賦詩為樂,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余生。
    擴展閱讀:孟浩然的經(jīng)典古詩
    1、過故人莊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春曉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5、早寒江上有懷/早寒有懷
    孟浩然〔唐代〕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6、夜歸鹿門山歌/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唐代〕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7、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中一作: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