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xué)習(xí)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xué),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誡子書
朝代:三國|作者: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xué)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賞析/鑒賞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稱,“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xué)習(xí),要學(xué)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xué)習(xí)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xué)習(xí)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xué)業(yè)成功。
道德修養(yǎng)
其實,中國自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學(xué)家、教育家,到諸葛亮及近現(xiàn)代的每一位偉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不養(yǎng)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則難以勝任社會的需要,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第一,要經(jīng)常性的靜思反省。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要經(jīng)常性地自我對照檢查,要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缺點、錯誤,徹底反省、檢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覺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錯誤,缺點泛濫。
第二、要儉樸節(jié)約。每一個善于吃苦耐勞的人,知道“鋤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儉樸節(jié)約,或者因為一時高興而忘記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會陷入不應(yīng)有的錯誤境地。時刻保持儉樸節(jié)約,實際上也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經(jīng)常對照檢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墮落。從古至今,幾乎每個朝代走向
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能夠保持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的儉樸節(jié)約,一度揮霍無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其后果是無法彌補的。例如戰(zhàn)國時期的吳國,吳王夫差整天迷戀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強國防建設(shè),結(jié)果在派兵攻打別國時,被越王勾踐乘虛發(fā)兵滅掉吳國,導(dǎo)致吳王夫差自殺,國人流亡的慘狀。儉樸節(jié)約,時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堅定。每個人并非生就即成為偉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雖有鴻鵠之志,然而,卻沒有能夠親自去改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不能改變歷史進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yún)s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對中國人民居然產(chǎn)生了二千多年的深遠影響。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似乎沒有必要設(shè)想由自己來改變歷史,由自己的努力來控制誰、操縱誰。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不忘自己應(yīng)當樹立和已經(jīng)樹立的抱負和目標,孜孜以求之,哪怕奮斗終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碼說明我們已經(jīng)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們是有信仰的,是愿意為理想而奮斗的人。
【篇二】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逍遙游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fēng);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賞析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板羞b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nèi)容?!板羞b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于世間?!板羞b”,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圣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的人。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jié)尾,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跺羞b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nèi)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xiàn)。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fēng)”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于“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并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nèi)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jié)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在《逍遙游》中,莊子用與惠子關(guān)于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guān)于“無用”和“大用”的觀點?;葑訉ηf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fā):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堎I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于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游”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nèi)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nèi)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游角度來說,人應(yīng)該注重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游處于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nèi)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fù)感覺?!坝斡跓o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xiàn)出逍遙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
其一,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gòu)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huán)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莊子通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chǎn)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yīng)順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xiàn)了對世俗事務(wù)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懊⑷会搴鯄m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通過精神修養(yǎng)可以實現(xiàn)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huán)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
其二,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本質(zhì)內(nèi)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zh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tài)在觀念世界里表現(xiàn)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tài)、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xiàn);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xiàn)實基礎(chǔ)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白杂伞彪x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fā)現(xiàn)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tài)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tài),引領(lǐng)人們實現(xiàn)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xiàn)出一種異于世人的神奇性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肚f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神異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理想人格的這些奇異的性能表現(xiàn)了超脫世俗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一與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有關(guān)。生活資料的匱乏,無法抵御的以水、火為代表的兇猛的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臨的更是人人皆無法逃脫的死亡,凡此種種,都是古代人們不能在現(xiàn)實中戰(zhàn)勝,而只能通過幻想在神話中戰(zhàn)勝的對象。莊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異性能,正是這種感情愿望的反映。二與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關(guān)。莊子是楚國貴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莊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學(xué)特質(zhì)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異性能則是楚地巫風(fēng)祠祀盛行、神話鬼說豐富的烙印。三與莊子的人生哲學(xué)本身有關(guān)。莊子人生哲學(xué)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一種理想性質(zhì)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借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
【篇三】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愛蓮說
朝代:宋朝|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賞析/鑒賞
據(jù)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毕壬氖撸醇蔚v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xué)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又有愛蓮?fù)l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tǒng)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fù),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fēng)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shù)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yǎng)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xiàn)。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北緛?,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xiàn)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xiàn)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fēng)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
【篇四】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馬說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賞析/鑒賞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lǐng)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腌氣。這些寶馬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jié)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nèi)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xiàn)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于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zé)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憤激。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zé)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jié)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jié)果。
【篇五】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黃鶴樓記
朝代:唐朝|作者:閻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秷D經(jīng)》云:“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何必瀨鄉(xiāng)九柱、東陽八詠,乃可賞觀時物、會集靈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荊岳沔等州都團練使,河南穆公名寧,下車而亂繩皆理,發(fā)號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車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極長川之浩浩,見眾山之累累。王室載懷,思仲宣之能賦;仙蹤可揖,嘉叔偉之芳塵。乃喟然曰:“黃鶴來時,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庇忻楹粒o茲貞石。
時皇唐永泰元年,歲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賞析/鑒賞
此文不到三百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極具文采。文章的開頭兩句,就點出黃鶴樓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開始就對黃鶴樓有了明確的印象?!皥D經(jīng)”以下五句,闡明黃鶴樓取名的由來。據(jù)《圖經(jīng)》載,黃鶴樓是因費祎登仙后,曾駕黃鶴回來在此處休息,于是定名的。后兩句更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都記載了關(guān)于黃鶴的故事,以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乘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wù),為下文伏筆。接下來幾句寫樓的外貌:“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聳”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吧弦泻訚h”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jié)構(gòu)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白Q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xiāng)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gòu)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于是作者發(fā)出“亦荊吳形勝之最也”的感嘆?!扒G吳形勝之最”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幾句對黃鶴樓景物的描寫,有上有下,有遠有近,有內(nèi)有外,也有實有虛,行文變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對黃鶴樓的形態(tài)已經(jīng)刻畫盡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猶未盡,為了確立這座名樓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荊吳”以外的東陽的八詠樓和鄉(xiāng)的老子祠來作陪襯,說明黃鶴樓能夠代替這些樓觀以“賞觀時物”,“會集靈仙”,突出黃鶴樓的存在價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紹了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寧的本兼各職和籍里之后,接著“下車”二句是頌揚他的政績,雖是諛詞,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黃鶴樓在當?shù)厮鸬淖饔?,是公余游覽或舉行宴會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與隔句“游必于是”相照應(yīng),“登車送遠”句又照應(yīng)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華》本無此四字)。緊接“極長川”兩句,是以穆名寧的身份遠望河山,觸景生情,不免追念東漢末年因見王室衰微,登樓興感而作《登樓賦》的王架;又因穆名寧身在黃鶴樓,就很自然地想到當年曾在黃鶴樓上見到仙人駕鶴而至,進而賓主暢敘的荀叔偉。這兩句是交代穆刺史興感之曲,因而才有囑咐閻泊理撰寫這篇《黃鶴樓記》付刻碑石的行動,順理成章,組合嚴密。這里,作者對穆名寧思想活動的刻畫也是真實的。穆名寧作為一個高級地方長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環(huán)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發(fā)出有如當年丁令威化鶴歸來的感嘆,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這篇《黃鶴樓記》文章雖短,卻取材得當,層次分明,用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把黃鶴樓的概況包攬無遺,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實,有議論,也有感慨。用這么短的篇幅包括豐富的內(nèi)容,不失為一篇情辭并茂的好文章。
【篇一】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誡子書
朝代:三國|作者: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xué)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賞析/鑒賞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稱,“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xué)習(xí),要學(xué)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xué)習(xí)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xué)習(xí)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xué)業(yè)成功。
道德修養(yǎng)
其實,中國自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學(xué)家、教育家,到諸葛亮及近現(xiàn)代的每一位偉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不養(yǎng)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則難以勝任社會的需要,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第一,要經(jīng)常性的靜思反省。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要經(jīng)常性地自我對照檢查,要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缺點、錯誤,徹底反省、檢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覺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錯誤,缺點泛濫。
第二、要儉樸節(jié)約。每一個善于吃苦耐勞的人,知道“鋤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儉樸節(jié)約,或者因為一時高興而忘記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會陷入不應(yīng)有的錯誤境地。時刻保持儉樸節(jié)約,實際上也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經(jīng)常對照檢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墮落。從古至今,幾乎每個朝代走向
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能夠保持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的儉樸節(jié)約,一度揮霍無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其后果是無法彌補的。例如戰(zhàn)國時期的吳國,吳王夫差整天迷戀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強國防建設(shè),結(jié)果在派兵攻打別國時,被越王勾踐乘虛發(fā)兵滅掉吳國,導(dǎo)致吳王夫差自殺,國人流亡的慘狀。儉樸節(jié)約,時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堅定。每個人并非生就即成為偉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雖有鴻鵠之志,然而,卻沒有能夠親自去改變國家和人民的命運,不能改變歷史進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yún)s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對中國人民居然產(chǎn)生了二千多年的深遠影響。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似乎沒有必要設(shè)想由自己來改變歷史,由自己的努力來控制誰、操縱誰。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不忘自己應(yīng)當樹立和已經(jīng)樹立的抱負和目標,孜孜以求之,哪怕奮斗終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碼說明我們已經(jīng)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們是有信仰的,是愿意為理想而奮斗的人。
【篇二】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逍遙游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fēng);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賞析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板羞b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nèi)容?!板羞b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于世間?!板羞b”,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圣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的人。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jié)尾,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跺羞b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nèi)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xiàn)。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fēng)”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于“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并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nèi)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jié)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在《逍遙游》中,莊子用與惠子關(guān)于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guān)于“無用”和“大用”的觀點?;葑訉ηf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fā):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堎I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于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游”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nèi)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nèi)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游角度來說,人應(yīng)該注重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游處于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nèi)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fù)感覺?!坝斡跓o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xiàn)出逍遙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
其一,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gòu)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huán)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莊子通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chǎn)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yīng)順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xiàn)了對世俗事務(wù)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懊⑷会搴鯄m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通過精神修養(yǎng)可以實現(xiàn)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huán)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
其二,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本質(zhì)內(nèi)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zh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tài)在觀念世界里表現(xiàn)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tài)、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xiàn);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xiàn)實基礎(chǔ)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白杂伞彪x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fā)現(xiàn)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tài)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tài),引領(lǐng)人們實現(xiàn)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xiàn)出一種異于世人的神奇性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肚f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神異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理想人格的這些奇異的性能表現(xiàn)了超脫世俗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一與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有關(guān)。生活資料的匱乏,無法抵御的以水、火為代表的兇猛的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臨的更是人人皆無法逃脫的死亡,凡此種種,都是古代人們不能在現(xiàn)實中戰(zhàn)勝,而只能通過幻想在神話中戰(zhàn)勝的對象。莊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異性能,正是這種感情愿望的反映。二與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關(guān)。莊子是楚國貴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莊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學(xué)特質(zhì)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異性能則是楚地巫風(fēng)祠祀盛行、神話鬼說豐富的烙印。三與莊子的人生哲學(xué)本身有關(guān)。莊子人生哲學(xué)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一種理想性質(zhì)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借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
【篇三】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愛蓮說
朝代:宋朝|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賞析/鑒賞
據(jù)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毕壬氖撸醇蔚v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xué)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又有愛蓮?fù)l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蔼殣劬铡?,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tǒng)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fù),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fēng)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shù)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yǎng)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xiàn)。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北緛?,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xiàn)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xiàn)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fēng)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
【篇四】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馬說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賞析/鑒賞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lǐng)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腌氣。這些寶馬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jié)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nèi)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xiàn)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于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zé)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憤激。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zé)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jié)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jié)果。
【篇五】古代文言文經(jīng)典名篇賞析
黃鶴樓記
朝代:唐朝|作者:閻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秷D經(jīng)》云:“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何必瀨鄉(xiāng)九柱、東陽八詠,乃可賞觀時物、會集靈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荊岳沔等州都團練使,河南穆公名寧,下車而亂繩皆理,發(fā)號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車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極長川之浩浩,見眾山之累累。王室載懷,思仲宣之能賦;仙蹤可揖,嘉叔偉之芳塵。乃喟然曰:“黃鶴來時,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庇忻楹粒o茲貞石。
時皇唐永泰元年,歲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賞析/鑒賞
此文不到三百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極具文采。文章的開頭兩句,就點出黃鶴樓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開始就對黃鶴樓有了明確的印象?!皥D經(jīng)”以下五句,闡明黃鶴樓取名的由來。據(jù)《圖經(jīng)》載,黃鶴樓是因費祎登仙后,曾駕黃鶴回來在此處休息,于是定名的。后兩句更旁征博引提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都記載了關(guān)于黃鶴的故事,以證明事實不虛,以增強黃鶴樓命名由來的說服力。仙人乘鶴,本屬虛無,而作者卻以無作有。這樣就給這座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話傳說,是為了突出這座樓不同尋常之處,它曾是神仙到過的地方,這樣寫也是為本文主旨服務(wù),為下文伏筆。接下來幾句寫樓的外貌:“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一組對偶,刻畫樓的整體形象。句中的“聳”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疊使用,鋪陳樓的高大?!吧弦泻訚h”寫樓的頂端,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高:“下臨江流”寫樓的底部,進一步交代樓的地理位置,寫出樓在江邊,“重檐翼館,四闥霞敞”這一組對偶句是對樓的建筑結(jié)構(gòu)的具體描寫。至此,作者對樓的外貌刻畫,氣勢雄偉?!白Q井邑,俯拍云煙”一組對偶句寫登樓的感觸,正因為黃鶴樓高入云天,又臨大江,所以登樓可以遠眺周圍城市鄉(xiāng)村,彎下腰可以拍擊縈繞大樓的云氣和煙霧。一個“坐”字,說明無意觀景而周圍景物盡收眼底“俯拍”二字,構(gòu)思別致,而“云煙”既能“俯拍”,其身在高處可知:這兩句雖未直言樓高,而一座直凌霄漢的高樓已歷歷如繪,登黃鶴樓如臨仙境,于是作者發(fā)出“亦荊吳形勝之最也”的感嘆?!扒G吳形勝之最”這一句,是對樓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幾句對黃鶴樓景物的描寫,有上有下,有遠有近,有內(nèi)有外,也有實有虛,行文變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對黃鶴樓的形態(tài)已經(jīng)刻畫盡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猶未盡,為了確立這座名樓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荊吳”以外的東陽的八詠樓和鄉(xiāng)的老子祠來作陪襯,說明黃鶴樓能夠代替這些樓觀以“賞觀時物”,“會集靈仙”,突出黃鶴樓的存在價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紹了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寧的本兼各職和籍里之后,接著“下車”二句是頌揚他的政績,雖是諛詞,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黃鶴樓在當?shù)厮鸬淖饔?,是公余游覽或舉行宴會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與隔句“游必于是”相照應(yīng),“登車送遠”句又照應(yīng)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華》本無此四字)。緊接“極長川”兩句,是以穆名寧的身份遠望河山,觸景生情,不免追念東漢末年因見王室衰微,登樓興感而作《登樓賦》的王架;又因穆名寧身在黃鶴樓,就很自然地想到當年曾在黃鶴樓上見到仙人駕鶴而至,進而賓主暢敘的荀叔偉。這兩句是交代穆刺史興感之曲,因而才有囑咐閻泊理撰寫這篇《黃鶴樓記》付刻碑石的行動,順理成章,組合嚴密。這里,作者對穆名寧思想活動的刻畫也是真實的。穆名寧作為一個高級地方長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環(huán)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發(fā)出有如當年丁令威化鶴歸來的感嘆,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這篇《黃鶴樓記》文章雖短,卻取材得當,層次分明,用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把黃鶴樓的概況包攬無遺,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實,有議論,也有感慨。用這么短的篇幅包括豐富的內(nèi)容,不失為一篇情辭并茂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