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
    《第三個小板凳》是北師大教材第11單元《努力》的第二篇主題課文。本文設計以“努力”為主題,意在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的困難和挫折。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體會小板凳“很不像樣”的含義,也讓他們通過觀察對比三個小板凳比做的更好。但在此處,我如果能抓住關鍵詞語“更不像樣”讓他們形成強烈對比或許會更好。
    在本次教學時,我首次采用本單元金鑰匙——學習默讀。但是效果不明顯,一部分學生還是習慣指讀,應當在本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上天的螞蟻》中就滲透教學。
    另外在本堂課中,我讓學生朗讀的時間明顯不夠,雖然在教學時我滲透了反問句的教學,但是卻不能及時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去感受。
    在教學中,我對于學生錯誤答案的評價不夠深入,有點走過場。還有就是在想象環(huán)節(jié)的空間不夠大,未能充分引導學生在實際情景中想象老師和同學具體會怎么改變對愛因斯坦的態(tài)度。而且本次的板書設計有點過于復雜!
    語文教學博大精深,每上完課都讓我感觸良多,通過這樣次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的不足,再上起課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手足無措,課堂組織也次在進步!
    【篇二】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課文時,我按“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聽聽課文錄音,想想“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通過看課文動畫、聽課文錄音、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去體悟。在學習課文重點段落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老師金額愛因斯坦的對話,抓住“生氣、小聲”等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在抓住“老師開始為什么生氣,后來為什么很感動?”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桃林路,然后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在討論中感悟理解課文。后又回到整體,讓學生說一說“在愛因斯坦身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的?”從而懂得做事要不怕失敗,肯下功夫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邊讀邊思的方法讀文,在嘗試采用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在討論中不急于求成,不以的答案去衡量學生、要求學生,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與贊賞,這樣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學習完課文后,有些學生還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愛因斯坦是個很勇敢的小孩,他敢于面對現(xiàn)實,勇于承認自己還做了兩個更不像樣的小板凳。也有學生認為他非常誠實,勇于承認自己不好的作品,值得我們學習。還有學生認為他做事很認真、有恒心,值得我們佩服。當學生說出了與眾不同的想法時,我就說:“你是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你能說說理由嗎?”當學生能正確地回答,或他們的回答特別有創(chuàng)意或有積極意義時,我就說:“你的想法太好了!這個回答精彩極了!給他一點掌聲!”此時,學生回答非常踴躍,思維很寬,他們積極投入。于是,我順水推舟說:“正因為他從小愛科學、做事有恒心,不怕失敗,所以長大后成了有名的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來看看他對人類作出了哪些成就?!彪S后就讓學生看我從網(wǎng)上下載的一些有關介紹愛因斯坦為人類作出文字和圖片資料??粗鴮W生們看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有些學生還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聲:“愛因斯坦真了不起!”“我還佩服他呀!”當我再出示()的愛因斯坦這個填空時,學生的答案更多了。我想:在課堂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贊賞、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很重要,這是達到較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篇三】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個小板凳》教學反思
    本文設計以“執(zhí)著”為主題,意在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的困難和挫折。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體會小板凳“很不像樣”和“更不像樣”的含義,強調了對比。在拓展想象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小練習“當?shù)释榷塘藭r,愛因斯坦……”等4個句子,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降低了難度,也更好地讓學生體會理解愛因斯坦那種不放棄的精神。我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性化朗讀,小組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等,提高了課堂實效,增強了語感。
    此外,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談自己捏的小板凳怎么樣,但同時這也是不足之處,沒有把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體驗不夠充分,以致導入時稍欠妥。在教學中,我對于學生錯誤答案的評價不夠深入,有點走過場,還有就是在想象環(huán)節(jié)的空間不夠大,未能充分引導學生在實際情景中想象老師和同學具體會怎么改變對愛因斯坦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