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字號: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下面是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篇一】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點評:張九齡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了這首詩。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雌饋砥降瓱o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yīng),以“遙夜”與“竟夕”呼應(yīng),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皽鐮T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xì)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篇二】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評: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再寫望月懷人,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jié),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篇三】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點評:《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李白描寫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等等,當(dāng)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diào)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fēng)韻。
    【篇四】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點評: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shè)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jīng)常被后人借鑒。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篇五】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鑒賞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rèn)的絕唱。它構(gòu)思奇拔,獨辟蹊徑,神話與現(xiàn)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fēng)格。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而在齊州做官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又長達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fù),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