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字號:

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zhàn)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下面是分享的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這開篇的兩句,詩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愿望,而且這兩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對于出征的士兵來說,應該要高唱著戰(zhàn)歌,然后勝利歸來,只有要決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趕出玉門關去。其實這更多的是詩人一種內心的表現,由于當時的滿族從關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這著這樣的一種抱負,但是徐錫麟這首詩,則是顯得更為獨特,也更加的霸氣。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深化出征戰(zhàn)士的思想境界,把他們出征的雄心和壯志上升到為國犧牲的高度?!爸唤狻笔钦f心中所存的念頭,排除了其他的種種想法。古人在對待“死”的問題上,很崇尚為國而死,為朋友而死,為公而死,為義而死,等等,其中尤以為國捐軀被看作無上光榮的事,尤其是戰(zhàn)場上為國犧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榮幸。這句詩正好體現了上述內容,強調了“為國”二字。
    末句,總領全詩,從反面講,為國犧牲、戰(zhàn)死沙場,既然是人生的榮幸之事,那么,對于尸體歸葬的問題,就不必考慮了?!靶戾a麟把東漢時期馬援“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進一步的發(fā)揮,他用了“何須”兩個字,認定了只要為國犧牲不問其它;至于尸體歸葬故土的問題,并不重要,所以才說“何須……還!”
    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zhàn)死疆場的熱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睜柡螅犊土x,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傊@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篇二】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金錯刀行
    宋代: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賞析
    這首詩在描繪具體形象時著墨不多,卻起到了重要的點染作用。
    “黃金錯刀白玉裝”一句,描繪寶刀外觀之美。黃金裝飾的刀身,白玉鑲嵌的刀柄,金玉相映,華美無比?!耙勾┐办槌龉饷ⅰ币痪?,描繪寶刀內質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戶,確實不凡。這兩句,從詩歌意脈上說,是托物起興,通過對寶刀的描繪和贊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從內在意蘊上說,又對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著一種映襯作用,實質暗示了寶刀無用武之地,英雄無報國之門。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這里有三層意思:“提刀獨立”寫提刀人的動作,顯出其急欲上陣殺敵;“顧八荒”寫提刀人的神態(tài),既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悵,更顧盼自雄的豪邁氣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則慷慨直陳,向天浩嘆,更顯出了提刀人的胸懷大志。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寫終南山頂山石嶙峋、白雪耀眼,雖只是略施點染,但雪光與刀光相輝映,卻為愛國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終還是突出了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凜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詩人在詩的最后發(fā)出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時代音。引用戰(zhàn)國時“楚雖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車民謠作比,用反詰句表明:漢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趕走女真統(tǒng)治者收復中原。楚民謠雖僅八字,但深刻說明民心不會死、民力可回天這一道理。陸游雖生活于國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對民心、民力的正確認識,在述志時他堅信中國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業(yè),其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體詩往往轉韻,此詩在用韻上是四句一轉,與詩人情感表達的流瀉起伏變化相適應,讀起來抑揚頓挫。
    陸游生活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南宋國勢衰微,恢復大業(yè)屢屢受挫,抗金志士切齒扼腕。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fā)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于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fā)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鑒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之作,在結構上具有由物及人、層層拓展的特點。全詩分三層意思:
    第一層從開頭到“提刀獨立顧八荒”,從賦詠金錯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殺敵立功的形象。
    第二層從“京華結交盡奇士”到“一片丹心報天子”,從提刀人推擴到“奇士”群體形象,抒發(fā)其共同的報國丹心。
    第三層從“爾來從軍天漢濱”到結束,聯系眼前從軍經歷,揭明全詩題旨,表達了“中國”必勝的豪情壯志。
    “丈夫五十功未立”,這里的“丈夫”,是一個愛國壯士的形象。孟子說:“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段話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義。詩句中所說的“功”,不能僅僅理解為陸游個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復祖國河山的抗金大業(yè)?!耙黄ば膱筇熳印币痪?,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天子”與國家社稷難以分開,“報天子”即是報效國家,其積極意義仍應肯定。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意即懷抱報國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當時朝廷中已經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隆興初年,朝中抗戰(zhàn)派勢力抬頭,老將張浚重被起用,準備北伐,陸游也受到張浚的推許。這些愛國志士義結生死,同仇敵愾,是抗金復國的中流砥柱。
    最后兩句卻變化了句式,先用嘆詞“嗚呼”提唱,末句則用一氣趕下的九字反詰句,讀起來顯得鏗鏘有力,仿佛擲地有金石之聲。
    這首詩題為“金錯刀行”,但并不是一首詠物詩,它不以鋪陳描繪寶刀為宗旨,而只不過是借寶刀來述懷抱、言志向。因此,詩中多議論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氣勢、骨力來感染讀者、激勵讀者。詩中無論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嘆,還是“意氣相期共生死;的表白,無論是“一片丹心報天子”的誓詞,還是“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宣告,無不是以詩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義必勝的自信心為底蘊,因此決非粗豪叫囂之作可比,讀來大聲鞺鞳,氣勢奪人。長于議論,同時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詩藝術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篇三】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漫感
    清代: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抒發(fā)了憂心國事,尤其是對東南沿海地區(qū)遭遇列強侵凌的深重憂患,表達了不畏宵小之徒的嘲笑,愿以文才武略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懷。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兩句,感慨立功邊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詩把閑散于東南的滿腔幽恨抒發(fā)出來。由“絕域從軍”即一向關注的西北邊疆局勢遙遙說起,實指那種“氣寒西北何人劍”的經世雄心,可是現實中哪里能尋得這樣一個舞臺。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如今不也還是落得“幽恨滿詞箋”的結局么?那么所謂“幽恨”又何指?詩人嘗自陳:“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遠避塵囂,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兩個層面。于是有下文“負盡狂名”的情極之語,郁勃蒼涼,令人聳然動容。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焙髢删渲笔阈匾堋T娙嗽凇都汉ルs詩》中曾有“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的憤慨,正可作這兩句的注腳。立志革新的詩人,本想以“劍”與“簫”這一武一文來實現改革社會的愿望,而今寫了一些滿紙幽恨的詞章,絲毫無助于補偏救弊,豈不是徒具狂名!
    全詩意境雄渾,感情奔放,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篇四】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對酒
    近現代:秋瑾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賞析
    秋瑾的小詩“對酒”作于1905年,即光緒三十一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入侵,國事板蕩,中華民族瀕臨滅絕的危險,而滿清王朝腐敗不堪,鑒湖女俠憤然而起,她本出身書香門第,卻不愿做嬌花弱柳,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于1904年變賣掉自己的全部首飾衣物東去日本留學。她說:“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價購得一柄寶刀,并學習劍擊和射擊技術。秋女俠是近代一位奇女子,擊劍,舞刀,豪飲,賦詩,俱能來得,盡顯巾幗豪氣。1905年從日本回國,走訪好友吳芝瑛,以所購寶刀相示,縱情豪飲,酒酣耳熱,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兩黃金去購買鋒利的寶刀起興,“千金”本是珍貴的錢財器物,而詩人卻毫不可惜地用來換取別人看來價值根本不足相當的東西。表現了詩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甚至不惜流血犧牲,表現出詩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與首句呼應,詩人愿意用名貴的貂裘去換酒喝,這些貴重的東西都毫不猶豫地舍棄,詩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語,顯示出詩人仗義疏財,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吳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復志,慮其事泄賈禍,屢示珍重。面對好友的提醒,這就有了本詩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萇弘鮮血化碧的典故闡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蠻強的熱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應當為了崇高的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只有這樣這輩子算是沒有白活。同時抒發(fā)詩人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豪邁情感。
    全詩句句鏗鏘有力,字字擲地有聲,借對酒所感抒發(fā)革命豪情,表達了詩人決心為革命奉獻一切的豪情壯志,充分表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篇五】描寫熱愛祖國的古詩精選
    就義詩
    明代: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賞析
    楊繼盛,明代愛國將領,曾任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楊繼盛堅決主張抗擊北方韃靼的入侵,反對妥協誤國。先是上疏朝廷,彈劾大將軍仇鸞誤國,后又上疏彈劾*相嚴嵩,造毒刑,被殺害,死時年僅四十歲。
    楊繼盛舍身取義的高尚精神和氣節(jié),感動了京城百姓,深得民心,在押解他去會審的途中,觀看的百姓充滿了街道,以致道路阻塞不能通行,人們不僅齊聲嘆息,而且為之流下了熱淚。他死了以后,他的朋友王世貞、王遴冒死備下棺材裝殮了他,京城百姓流著淚交相傳誦他的彈劾嚴嵩疏和就義詩。楊繼盛死后七年,嚴嵩罷官;后十年,嚴嵩削籍為民,抄沒家產,嚴世藩伏誅;后十一年,明穆宗即位,為楊繼盛平反,謚忠愍。所以楊繼盛又被稱為“楊忠愍”。
    這首詩便是他臨刑前作,前二句說自己雖然死了,但浩氣仍留天地之間,光耀千古,后兩句感慨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不禁萬分遺憾,但死后若有忠魂在,一定還要補報國家,以償夙愿。整首詩寥寥二十字,一片忠貞報國之心,凜然可睹,千載以下讀之,也省事為之感動。
    詩人在詩中表示,自己報國之心不但至死不變,即使死后也不會改變。詩的大意說:自己雖死,浩然正氣回歸太空,還存留在天地之間,一顆耿耿丹心,永遠照耀著千秋萬代。這一輩子還沒有來得及報效國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來彌補。
    這首詩是楊繼盛臨刑前所作,原詩沒有題目,詩題是后人代擬的。作者為揭發(fā)*相嚴嵩被處死,詩中表現了忠心報國,至死不變的決心。全詩一氣呵成,如吐肝膽,如露心胸,如聞忠誠之靈魂在呼喊,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