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最后一片樹葉》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后一片樹葉》本篇課文通過鳥兒與樹上后一片樹葉對話的形式,描述了這片樹葉由不快樂到快樂的情緒變化,巧妙地將有關(guān)落葉的自然常識融入故事中。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后一片樹葉》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語文《后一片樹葉》原文
    秋風緊了。樹上只剩下了后一片樹葉。
    一只鳥兒飛來了,停在枝頭。它聽到樹葉正在嘆息,就問:“你發(fā)什么愁?告訴我,我是一只快樂的鳥兒?!?BR>    樹葉說:“你很快樂,我可不快樂,我快要死了?!?BR>    鳥兒笑了:“你應(yīng)該快樂才對呀。你知道那些已經(jīng)飄落在地上的樹葉在哪里嗎?”
    樹葉說:“不是掉在地上爛掉了嗎?”
    “但是爛掉的葉子都變成了肥料,藏進了樹媽媽的身子里?!兵B兒望著樹葉說,“它們在那里等著,等到春天一來,就會再長出來,變成一片片又新又綠的葉子。”
    “是嗎?”樹葉聽得出了神。
    鳥兒笑著說:“是的,它們只不過是藏起來,躲過冬天罷了!”
    啊,一場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戲呀!樹葉聽了,變得像鳥兒一樣快樂了。
    這時,一陣秋風吹來,那后一片樹葉輕輕地飛下來,看上去就像在跳舞?!?BR>    【篇二】小學二年級語文《后一片樹葉》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8個生字。
    2、了解“嘆息、發(fā)愁、出神、罷了”等詞語的意思。
    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yǎng)閱讀自然常識類文章的興趣。
    5、續(xù)編故事,發(fā)展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嘆息、發(fā)愁、出神、罷了”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培養(yǎng)閱讀自然常識類文章的興趣。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秋風緊了,樹枝上只剩下后一片樹葉,一只小鳥飛過來,吱吱喳喳和它說起了悄悄話,你想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嗎?趕緊打開書,去看一看吧!
    一、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同學們試著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它。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邊讀邊識字,教師關(guān)注識字較差的學生。
    2、小組內(nèi)檢查生字,誰認對了,就獎勵他“識字星”。
    3、檢查讀文情況,互相評議。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
    1、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可以體問題。
    (不快樂——快樂)
    樹葉開始為何不快樂?后來為什么快樂起來了?你從哪看出來的?
    2、引導學生在小組里讀文交流,再仔細讀讀,你讀懂了什么?
    A:理解開始是為什么不快樂?
    B:體會小鳥說的話,明白為什么樹葉有快樂起來了。
    3、根據(jù)學生理解的情況,師生解疑。
    4、教師指導有感情朗讀。
    嘆息發(fā)愁——懷疑,聽的出神——快樂的跳舞
    抓住情感的變化,讀出相應(yīng)的語氣。
    四、續(xù)編故事。
    1、樹葉寶寶藏在樹媽媽的懷抱,終于躲過了寒冷的冬天,第二年春天,又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呢?發(fā)揮你的想象,編一編,講給你的同學聽聽,注意語句要通順。(課后寫在小本本上。)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評價。
    3、在“續(xù)編故事小展臺”,展示自己的故事,師生共同評議。
    同學們編的故事真有意思,老師也想起了兩句話,想送給大家作為獎勵,“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倦鳥知返,游子思親。”
    為什么松柏不落葉?
    到了秋天,氣候變得寒冷干燥,土壤里的`水分少了,植物的根吸收水的能力也差了,所以入秋以后,各種樹木落葉。因為葉子的表面有很多氣孔,會蒸發(fā)掉大量的水分。落葉后,可以減少水分的消耗。松柏中大多數(shù)卻不落葉,這是因為它們的葉子本來就很細小,像一根根針似的,消耗不了太多水分。所以用不著落葉。
    【篇三】小學二年級語文《后一片樹葉》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通過鳥兒與樹上后一片樹葉對話的形式,描述了這片樹葉由不快樂到快樂的情緒變化,巧妙地將有關(guān)落葉的自然常識融入故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guī)ьI(lǐng)學生走進情趣盎然的故事,同時又注重落實識字教學這一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堅持在閱讀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進行識字教學,追求教學過程的流暢自然與高效整合。
    1、在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中,聯(lián)系學生生活,并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歌曲與故事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讀文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走進文本。
    2、從滿足學生的讀書興趣入手,以閱讀為主線(明線),識字為輔線(暗線)。學生讀文有目的、講策略、有收獲。每一遍讀文都先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并將識字過程暗含其中。在學生由深入淺有層次的閱讀中,識字教學分步走。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默讀中分析、理解的能力,并以簡單的話題形式展開閱讀。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重點字詞,讓學生通過字形分析、做動作、聯(lián)系已有的識字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歷等共同解決。做到識字、口語交際、課外拓展與閱讀同步進行。
    4、通過游戲創(chuàng)設(shè)真實情境,讓學生與文本親情對話;通過入情入境的配樂讀文使教師、學生融入文本,從而體驗閱讀的快樂。
    5、讓學生從文本到生活,從無意觀察到有意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隨時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舞臺上盡情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識字閱讀,回答問題。但在拓展延伸部分,續(xù)編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有的同學不善于想象,表達,不能續(xù)編出合理而精彩的故事,還有待于進一步鍛煉和提高。此外,還應(yīng)加強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更加精彩,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