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知識點、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性的科學,值得每個人去學習,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學習數(shù)學,并且以此來構架自己的思維體系。學數(shù)學就是在學一種思維體系,在日常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這一點。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知識點、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知識點
    1、平均分的含義: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數(shù)進行平均分時,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直到分完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分時可以想:這個數(shù)可以分成幾個這樣的一份。
    【篇二】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小組學習的能力。
    2、學會運用平均分。
    3、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5、初步認識“平均分”
    6、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7、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三、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二)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寫下板書:平均分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四)學習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0個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設計意圖):體現(xiàn)分法的多樣化;開放題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五)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設計意圖):從多方面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多角度認識平均分,為以后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打下基礎。
    六、教學結束: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請同學們寫出來。
    【篇三】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學反思
    在《平均分》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分糖果的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分,學生匯報,老師板書展示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喜歡哪種分法呢?為什么?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學生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guī)范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讓生再次觀察黑板上的分法,匯報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學生經(jīng)過實際操作,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進行“分橘子”,大多數(shù)已能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學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師生共同探究方法的優(yōu)化。在后面的闖關游戲、鞏固練習中,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闖關游戲、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四關,通過“判一判”、“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樣的習題,既考查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培養(yǎng)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jié)課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把物體平均分現(xiàn)象展示給學生,把生活和數(shù)學相聯(lián)系,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認識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