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字號:

五言絕句是中國詩歌體裁之一,屬于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下面是分享的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1.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鑒賞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chuàng)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cè)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蔽覀冏哌M深山密林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山中分明杳無人跡,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前后左右環(huán)視尋覓,又見不到一絲人影。詩的前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境。能聽到話語,人應(yīng)在不遠(yuǎn)之處,然而竟不得見,可見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靜。按常理,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死寂。瑟瑟風(fēng)聲,潺潺水響,啾啾鳥語,唧唧蟲鳴,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詩人讓這些聲音都消隱了,只是緊緊抓住偶爾傳來的一陣人語聲。在一切都杳無聲息之中,這突然而至的“人語響”,顯得格外清銳,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靜??墒?,正如南朝王籍的詩所描繪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空谷傳音,只會愈見空谷之空。這短暫的“響”,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語響過,山林復(fù)歸于靜,而由于剛才的那一陣“響”,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余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樹下有青苔,更強調(diào)了其幽暗。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余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就譬如作畫,在大幅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一點暖色,在四周冷色嚴(yán)嚴(yán)的包裹下,暖色只會顯得微弱和孤立無援,絕不會改變整幅畫的基調(diào),而被襯托后的冷色,反而會帶給人更深刻的感受。
    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jié)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2.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八陣圖
    杜甫〔唐代〕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賞析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時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鞍岁噲D”,指由天、地、風(fēng)、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chuàng)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這兩句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建蜀國基業(yè),應(yīng)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創(chuàng)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的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yè)績。
    這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yè)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jié)構(gòu)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边@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fā)感慨?!鞍岁噲D”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jù)《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xì)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笆晦D(zhuǎn)”,化用了《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對蜀漢政權(quán)和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fù)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dāng)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 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3.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dāng)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yuǎn)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yuǎn)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xì)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xì)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yuǎn)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yuǎn)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雪”字籠罩全詩。“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dāng)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dāng)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yuǎn)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yuǎn)、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yuǎn)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xì)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yuǎn)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xì)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4.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送別/山中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賞析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 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nèi)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dāng)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dāng)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guān)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guān)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fù)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tài)、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guān)閉后又將何以打發(fā)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dāng)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倍皻w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皻w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yīng)當(dāng)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nèi)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dāng)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dāng)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yuǎn)。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5.唐詩三百首之五言絕句賞析
    樂游原/登樂游原
    李商隱〔唐代〕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賞析
    在此筆者認(rèn)為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dāng)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于是發(fā)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跋蛲怼敝柑焐旌诹?,“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fēng)景,于是登上古原,即樂游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dāng)?shù)歉咄h(yuǎn),送目臨風(fēng),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jīng)登上幽州古臺,便發(fā)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qū)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夕陽”一句,向來被認(rèn)為是詩人對繁盛的唐帝國即將衰落之感嘆。大唐王朝繁盛一時,可如今就如同這夕陽般西下,好景不長。故而這句詩長久以來是這樣翻譯的:“夕陽無限的美好?。≈徊贿^已經(jīng)快要落下了?!崩钌屉[身處的晚唐,總有一種極致奢華過后的頹廢感,故而此詩理解為李商隱對唐帝國的感嘆。這種美好事物即將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個詩人身上,故而晚唐詩人的詩作比起盛唐總少了那種英姿勃發(fā)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頹喪、含蓄委曲。如同本詩,在帶入李商隱所處時代之后,本是平凡樸實的語言,卻帶著一種隱隱的失落感,畢竟那是中國甚至人類歷最繁盛的一個帝國,其衰敗之境怎么可能不讓人傷心?
    不過此詩亦有另外一種解讀的角度,在近年來已經(jīng)得到很多學(xué)術(shù)界的認(rèn)可:這種觀點認(rèn)為“只是”二字在這里并不是轉(zhuǎn)折的意思,而是一種理性的解釋。故而后兩句應(yīng)該翻譯為:夕陽無限的美好啊!因為已經(jīng)接近了黃昏才能看到??!筆者考證了許多關(guān)于此詩的資料,發(fā)現(xiàn)自明清開始,一直以來對后兩句的解釋都有不同的觀點。而且關(guān)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晚唐時期都有“因為”的意思,比如李商隱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況且此詩為詩人游玩時一時興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將“夕陽”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過是當(dāng)時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罷了。而這種解釋自然讓全詩沒有了上種解釋的傷感,卻有了一種贊嘆大自然之美景的壯懷之感。雖近黃昏,但是卻依然能感受到美,這種情感積極向上,與之前的解釋截然相反。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jié)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