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fēng)歌》是漢朝皇帝劉邦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此詩歌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表現(xiàn)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zhì)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下面是分享的劉邦《大風(fēng)歌》古詩詞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劉邦《大風(fēng)歌》古詩詞賞析
朝代:漢朝|作者:劉邦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古詩簡介
《大風(fēng)歌》是漢高祖劉邦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是他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同時唱的這首歌。
這首詩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詩充滿著一種王霸之氣,最后一句卻也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表現(xiàn)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擔(dān)心,惆悵。
翻譯/譯文
大風(fēng)勁吹啊浮云飛揚,
我統(tǒng)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xiāng),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zhèn)守四方!
賞析/鑒賞
《大風(fēng)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gòu)成,這在中國歷代詩歌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煉。其中第一句的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zhàn)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chuàng)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fēng)和飛揚狂卷的烏云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畫面。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xiàn)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fēng)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一句“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fēng)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保ㄒ娂彻砰w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叭盒鄹傊鸲煜聛y”,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叭盒鄹傊稹钡摹靶邸?,《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dāng)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xù)發(fā)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yīng)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qū)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yīng)說“天下亂”。故當(dāng)以作“雄”為是。第二句,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于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fēng)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里,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fēng)!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nèi)”,首先有賴于“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fēng)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于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dāng)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dāng)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fēng)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wèi)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wù)?這就并非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后一句,劉邦關(guān)沒有繼續(xù)沉浸在勝利后的巨大喜悅與光環(huán)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zhuǎn),寫出內(nèi)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yè),不在日后他人覬覦中得而復(fù)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于是否找得到捍衛(wèi)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jīng)悲慨于人定無法勝天,那么,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
擴展閱讀:關(guān)于劉邦的故事閱讀
1、劉邦的迷信
歷史史料中對于劉邦和其他皇帝一樣也有很多迷信的傳說,一次,呂后和女兒在地里除草,有一個過路的老人向她們要了點水喝,喝完水討好地說她們娘倆都是一副貴人相。
老人剛走,劉邦也回來了,呂后便把剛才老人說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也很高興,他趕緊又追上了老人,讓他也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說剛才之所以說他的夫人和女兒長得貴人相,就是因為他的緣故,而劉邦的面相是貴不可言。劉邦一聽高興極了,拜謝了老人就回去了。
后來,劉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經(jīng)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劉邦也很無奈,走到豐邑縣的大澤休息時,劉邦喝了些酒,然后松開了刑徒們身上的繩子,讓他們自己逃命去。
但有十幾個人不愿意丟下他一個人走,都表示愿意跟著他。劉邦便帶領(lǐng)大家逃亡,前面負責(zé)開路的人回來告訴他前邊有條大蛇攔路,沒法通行,劉邦喝得有點醉了,訓(xùn)斥說:“我們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
他分開眾人,自己到了前邊,見一條蛇橫在路中間,便拔出寶劍將蛇一劍攔腰斬斷。又走了一段路后,劉邦覺得頭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邊的人。
一會兒,后邊的人趕了上來,對他說在路旁看見一個老太太哭,問她原因,她說有人把他的兒子殺了。又問為什么被殺,她說他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剛才變成蛇,卻在路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才如此難過。
大家當(dāng)時覺得是老太太說謊,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見了。劉邦聽說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劉邦帶著人到處逃亡,但每次呂后都能找到他,劉邦很奇怪,問妻子原因,呂后說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繚繞,所以很好找到。
劉邦后來便讓手下人廣為傳播這種謠傳,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來投奔他。實際上,這種謠傳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國家之后,有意編造的,以此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有王者之氣。
由于這些傳說,劉邦在當(dāng)?shù)氐耐胖饾u提高,跟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他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沛中的豪杰。
2、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率領(lǐng)起義軍攻占了陳(現(xiàn)在河南淮陽)以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quán),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yīng)來繼續(xù)掌握沛縣的政權(quán),蕭何和曹參當(dāng)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后患。
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妹夫樊噲去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后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guān)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
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wèi)家鄉(xiāng)。
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后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lǐng)導(dǎo)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shè)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lǐng)導(dǎo)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已經(jīng)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也有四十八歲了。
擴展閱讀:劉邦古詩《鴻鵠歌》賞析
鴻鵠歌
朝代:漢朝|作者:劉邦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dāng)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賞析/鑒賞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庇锰炜盏拇笱惚扔魈觿⒂?,確立劉盈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時的事。劉邦后來發(fā)現(xiàn),劉盈過于“仁弱”,擔(dān)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象他。但是,劉盈是“嫡出”,呂雉所生。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經(jīng)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征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shù)是劉邦的故交,和呂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雉那樣的“群眾基礎(chǔ)”。所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內(nèi)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象鴻鵲,甚至“一舉千里”,那是受了蒙騙。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闭f的還是劉盈,劉邦仍被假象蒙蔽著。呂稚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道理,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無上尊貴,于是她不遺余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后活動,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最后,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jié)當(dāng)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個老頭兒正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人稱“四皓”,即四顆明星。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dāng)太子的老師?!八酿痹芙^過劉邦的遨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游,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劉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說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贊,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當(dāng)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說:“為我茲舞,吾為若楚歌?!薄而欩o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劉邦不無憂慮地死去,活著的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卻遭受了極其殘酷的*,雙雙被狠毒的呂雉害死。得寵的戚夫人一門全讓呂雉給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腳,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看到戚夫人被呂雉變成“人彘”的慘相,連呂雉的親生兒子劉盈都憤怒地大罵:“此非人所為!”
《鴻鵠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辭遺風(fēng),聯(lián)系史實去讀.不乏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
據(jù)《漢書·外戚傳》云,漢高祖劉邦因為嫌呂雉的兒子太子劉盈為人過于仁厚軟弱,性格不象他自己,因此常想廢掉他而立其愛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他認為如意的性格很與自己相似。戚夫人常常跟從高祖左右,也想讓高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日夜啼泣求告。但因呂雉為人剛毅,采用了張良的計策,以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使得高祖的想法未能實現(xiàn)。因此高祖作此歌勸慰戚夫人,以說明無力更換太子的道理。
劉邦《大風(fēng)歌》古詩詞賞析
朝代:漢朝|作者:劉邦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古詩簡介
《大風(fēng)歌》是漢高祖劉邦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是他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同時唱的這首歌。
這首詩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詩充滿著一種王霸之氣,最后一句卻也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表現(xiàn)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擔(dān)心,惆悵。
翻譯/譯文
大風(fēng)勁吹啊浮云飛揚,
我統(tǒng)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xiāng),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zhèn)守四方!
賞析/鑒賞
《大風(fēng)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gòu)成,這在中國歷代詩歌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煉。其中第一句的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zhàn)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chuàng)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fēng)和飛揚狂卷的烏云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畫面。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xiàn)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fēng)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一句“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fēng)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保ㄒ娂彻砰w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叭盒鄹傊鸲煜聛y”,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叭盒鄹傊稹钡摹靶邸?,《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dāng)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xù)發(fā)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yīng)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qū)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yīng)說“天下亂”。故當(dāng)以作“雄”為是。第二句,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于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fēng)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里,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fēng)!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nèi)”,首先有賴于“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fēng)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于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dāng)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dāng)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fēng)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wèi)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wù)?這就并非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后一句,劉邦關(guān)沒有繼續(xù)沉浸在勝利后的巨大喜悅與光環(huán)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zhuǎn),寫出內(nèi)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yè),不在日后他人覬覦中得而復(fù)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于是否找得到捍衛(wèi)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jīng)悲慨于人定無法勝天,那么,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
擴展閱讀:關(guān)于劉邦的故事閱讀
1、劉邦的迷信
歷史史料中對于劉邦和其他皇帝一樣也有很多迷信的傳說,一次,呂后和女兒在地里除草,有一個過路的老人向她們要了點水喝,喝完水討好地說她們娘倆都是一副貴人相。
老人剛走,劉邦也回來了,呂后便把剛才老人說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也很高興,他趕緊又追上了老人,讓他也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說剛才之所以說他的夫人和女兒長得貴人相,就是因為他的緣故,而劉邦的面相是貴不可言。劉邦一聽高興極了,拜謝了老人就回去了。
后來,劉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經(jīng)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劉邦也很無奈,走到豐邑縣的大澤休息時,劉邦喝了些酒,然后松開了刑徒們身上的繩子,讓他們自己逃命去。
但有十幾個人不愿意丟下他一個人走,都表示愿意跟著他。劉邦便帶領(lǐng)大家逃亡,前面負責(zé)開路的人回來告訴他前邊有條大蛇攔路,沒法通行,劉邦喝得有點醉了,訓(xùn)斥說:“我們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
他分開眾人,自己到了前邊,見一條蛇橫在路中間,便拔出寶劍將蛇一劍攔腰斬斷。又走了一段路后,劉邦覺得頭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邊的人。
一會兒,后邊的人趕了上來,對他說在路旁看見一個老太太哭,問她原因,她說有人把他的兒子殺了。又問為什么被殺,她說他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剛才變成蛇,卻在路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才如此難過。
大家當(dāng)時覺得是老太太說謊,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見了。劉邦聽說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劉邦帶著人到處逃亡,但每次呂后都能找到他,劉邦很奇怪,問妻子原因,呂后說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繚繞,所以很好找到。
劉邦后來便讓手下人廣為傳播這種謠傳,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來投奔他。實際上,這種謠傳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國家之后,有意編造的,以此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有王者之氣。
由于這些傳說,劉邦在當(dāng)?shù)氐耐胖饾u提高,跟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他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沛中的豪杰。
2、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陳勝、吳廣率領(lǐng)起義軍攻占了陳(現(xiàn)在河南淮陽)以后,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quán),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yīng)來繼續(xù)掌握沛縣的政權(quán),蕭何和曹參當(dāng)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后患。
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妹夫樊噲去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后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guān)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
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wèi)家鄉(xiāng)。
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后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lǐng)導(dǎo)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shè)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lǐng)導(dǎo)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已經(jīng)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也有四十八歲了。
擴展閱讀:劉邦古詩《鴻鵠歌》賞析
鴻鵠歌
朝代:漢朝|作者:劉邦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dāng)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賞析/鑒賞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庇锰炜盏拇笱惚扔魈觿⒂?,確立劉盈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時的事。劉邦后來發(fā)現(xiàn),劉盈過于“仁弱”,擔(dān)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象他。但是,劉盈是“嫡出”,呂雉所生。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經(jīng)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征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shù)是劉邦的故交,和呂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雉那樣的“群眾基礎(chǔ)”。所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內(nèi)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象鴻鵲,甚至“一舉千里”,那是受了蒙騙。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闭f的還是劉盈,劉邦仍被假象蒙蔽著。呂稚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道理,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無上尊貴,于是她不遺余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后活動,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最后,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jié)當(dāng)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個老頭兒正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人稱“四皓”,即四顆明星。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dāng)太子的老師?!八酿痹芙^過劉邦的遨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游,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劉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說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贊,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當(dāng)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說:“為我茲舞,吾為若楚歌?!薄而欩o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劉邦不無憂慮地死去,活著的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卻遭受了極其殘酷的*,雙雙被狠毒的呂雉害死。得寵的戚夫人一門全讓呂雉給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腳,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看到戚夫人被呂雉變成“人彘”的慘相,連呂雉的親生兒子劉盈都憤怒地大罵:“此非人所為!”
《鴻鵠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辭遺風(fēng),聯(lián)系史實去讀.不乏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
據(jù)《漢書·外戚傳》云,漢高祖劉邦因為嫌呂雉的兒子太子劉盈為人過于仁厚軟弱,性格不象他自己,因此常想廢掉他而立其愛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他認為如意的性格很與自己相似。戚夫人常常跟從高祖左右,也想讓高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日夜啼泣求告。但因呂雉為人剛毅,采用了張良的計策,以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使得高祖的想法未能實現(xiàn)。因此高祖作此歌勸慰戚夫人,以說明無力更換太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