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云霧》一課以優(yōu)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lián)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全文共4個自然段,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點,具體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三部分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根據(jù)課文及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圖片,展現(xiàn)廬山的美
    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廬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讓學生一下子走進了廬山,感受到廬山的景色秀麗,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為了讓學生確切地感受廬山云霧給人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時,僅讀文字比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霧圖片讓孩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效果頗佳。在感受云霧千姿百態(tài)時,那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更令學生贊嘆不已。
    二、利用畫筆,感受云霧的美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云霧的姿態(tài)非常美。作者按照“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順序,以豐富的想象,恰當?shù)谋扔靼言旗F分別比作“絨帽”、“玉帶”、“大?!?、“天幕”,寫出了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首先,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霧的壯美。接著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身臨其境,你想不想用畫筆畫下這神奇的景象?”把文字轉化成圖像的教學形式,學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畫筆,于是我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邊創(chuàng)作繪畫。后,我選了幾幅作品與學生共同點評,討論為什么這樣畫?在這個寓教于樂的過程中,不僅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了山頭絨帽般的云霧、山腰玉帶般的云霧……,再次回歸文本,學生朗讀時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導讀詞,感受語言的美
    在講授第三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感悟云霧的瞬息萬變。為了讓學生體悟云霧的變化之快,我引導學生抓住“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語句,為了感受云霧的動態(tài)美,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過個別讀、分組讀、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加強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邊想象邊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感受語言的美,學生如臨其境,臉上寫滿了對美的向往。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云霧》是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xiàn)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fā)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稄]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云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每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yōu)榫唧w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薄吧衩亍薄膀v云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并抓住比喻句,讓學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像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一樣。作者緊緊抓住廬山云霧的神奇絕妙,運用聯(lián)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用優(yōu)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云霧秀麗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云霧的贊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里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課時,上下來,感覺很失敗。在引入部分,我請學生來介紹自己去過的名山大川。由于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不會很系統(tǒng)條理的闡述。我就讓他們講講留給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講到了廬山:廬山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當我達到高峰的時候,除了空氣格外新鮮,更覺得周圍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腳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覺得廬山很漂亮。我就接著她的話引出了課文: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作者也和我們小涵一樣,喜歡廬山,這不你看,他還將自己游覽廬山時的所見所想寫了成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第三課:廬山的云霧。接下來,就是學習生字詞,通讀課文。以上環(huán)節(jié)都完成了,教學任務中還有一項是完成第一小節(jié)的講解。因為幾個問題出示順序的顛倒,使我整個第一節(jié)的教學很失敗。我是這么來問的:作者為什么喜歡廬山?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除了云霧以外,還有什么景色呢?作者為什么特別喜歡廬山的云霧呢?它和其他云霧有什么不同呢?這樣的順序,當然學習效果會不盡人意,學生的思維被打亂了,一會兒上面,一會兒下面,講句開玩笑的話,就像在廬山的云里霧里繞啊繞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無奈,下課鈴聲響了,只能帶著遺憾結束了這節(jié)課。
    今天,我決定彌補昨天的遺憾,亡羊補牢。我隔夜將第一課時的問題重新整理了一下,就當復習導入了:廬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喜歡其中的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一下子就將“神秘”這個詞找了出來?!白兓脽o常的云霧是怎么來展現(xiàn)它的神秘的呢?重點抓住“隨手摸到”、“騰云駕霧”、“飄飄欲仙”,體會云霧的。多與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廬山頂上,身邊、腳下全是云霧,置身云海的感覺。因為在講解詞語的過程中,我插進了一句話:《西游記》當中誰會騰云駕霧呢?雖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孫悟空!”那么騰云駕霧是什么意思呢?“腳踩在云上飛來飛去”?!叭绻銈円蚕駥O悟空一樣腳踩浮云,飛行在云端,會有什么感覺呢?”“我感覺自己就像傳說中的仙人一樣,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我心里頓時為這樣一個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下面上下來基本上能很順了。二、三兩小節(jié)按照總分的寫法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兩個特點: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通過“絨帽”、“玉帶”、“大?!?、“天幕”體現(xiàn)了云霧靜態(tài)時作者的想像,里面我還帶到了“明喻”、“暗喻”的寫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節(jié)的“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通過“隨風飄蕩”、“四蹄生風”、“漂浮”來體現(xiàn)云霧的動態(tài)的美。特別后一個省略號,學生講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幾個還真不錯:一會兒變成連綿起伏的長城,一會兒又變成飄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運河,一會兒是星羅棋布的島嶼,一會兒是威武兇猛的巨龍,一會兒是惹人憐愛的小白兔……
    后總結了全文:正因為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所以令到那里游覽觀光的人們流連忘返,贊不絕口。
    在孩子們情緒高漲的積極發(fā)言中,一節(jié)課不知不覺地就結束了。但是課后想到,我還漏掉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孩子們來自己來總結全文,復述課文的內容,指導背誦,只能下節(jié)課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