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大全

字號:

題畫詩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嘆畫面的意境。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
    金陵圖
    朝代:唐朝|作者: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
    賞析
    韋莊這首《金陵圖》載于《全唐詩》卷六九七。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劉逸生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南朝史事的彩繪,有感于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
    畫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畫的是南朝六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故事,因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這位畫家并沒有為南朝統(tǒng)治者粉飾升平,而是寫出它的凄涼衰敗。他在畫面繪出許多老木寒云,繪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間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蔥蔥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產(chǎn)生傷感的古城。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歷史組畫。
    比韋莊略早些時的詩人高蟾寫過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正在走向總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他把這種潛在的危機歸結為“一片傷心”;而這“一片傷心”,在一般畫家筆下是無法表達出來的。
    韋莊顯然是讀過高蟾這首《金陵晚望》的。當他看了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繪之后,高蟾“一片傷心畫不成”的詩句,似乎又從記憶中浮現(xiàn)。韋莊想:真?zhèn)€是畫不成么?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傷心”畫出來了嗎!于是他就提起筆來,好像針對高蟾反駁道:“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睘槭裁淳彤嫴怀缮鐣摹耙黄瑐摹蹦兀恐皇且驗橐话愕漠嫾抑幌胗鲜廊说挠顾仔睦?,專去畫些粉飾升平的東西,而不愿意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罷了。
    詩人在否定了“傷心畫不成”的說法后,舉出了一個出色的例證來:“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币馑际钦f:請看這幅《金陵圖》吧,畫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籠罩,一片凄清荒涼。南朝六個小朝廷,哪一個不是昏庸無道,最后向敵人投降而結束了它們的*歷史的?這就是三百年間金陵慘淡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
    將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這篇《金陵圖》作一比較,頗耐人尋味。一個感嘆“一片傷心畫不成”,一個反駁說,“誰謂傷心畫不成?”其實,二人都是借六朝舊事抒發(fā)對晚唐現(xiàn)實的深憂,在藝術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篇二】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
    畫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賞析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jié),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篇三】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
    墨梅
    朝代:元朝|作者: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跋闯幊亍保猛豸酥芭R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jié)。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chuàng)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篇四】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
    題葡萄圖
    朝代:明朝|作者: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賞析
    徐渭有一副水《墨葡萄圖》是他繪畫的代表作之一。那副畫水墨離主城至距上端1/3處漆筆支支葉葉向下翻批,吹的可以看出用,比如風雨之疾咒顯現(xiàn)狂放的韻律。使人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激動,痛苦和傲然不可及樂的精神。就在這副畫的上端空白出。用了狼藉之也的字體體有上面所錄的一首詩。
    這幅畫和題畫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大約是萬歷初徐渭的年紀是五十三四歲。在此之前,他走過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雖有字又富有神童之名,長成之后卻勉強才中了秀才,屢次映香是始終沒有壯舉。他那敗落的官僚家庭的有限財產(chǎn)在他年輕時被鄉(xiāng)里豪紳所侵占,他以熱心于抗倭戰(zhàn)爭,應邀參加了東南軍務總督胡宗憲的幕府。而胡宗憲在朝廷的權力傾軋中失敗被捕之后,幕府中人緣無辜受到牽連,是他深感恐懼,他以精神病發(fā)作而自殺,雖未死成,卻成重傷。同樣飲狂病的緣故,他殺死了自己的繼室被捕下獄。六七年牢,這時剛剛釋放。首句半生落魄已成翁,就是概括了數(shù)十年來,災難重重,九死一生的經(jīng)歷。這里不僅飽含著以往生活的辛酸,因為“已成翁”也包涵展望未來生活的辛酸。讀書做官吧,但年齡已老,而且連秀才的功名也在下雨時被革去,根本就談不上了,隱居山林吧,他又沒有尺寸處土地一貧如洗,又哪里蹈的起來。
    在常人,落到如此境地也許早就頹唐萎靡,然而徐渭依舊很倔強,不肯向壓迫她的社會低頭。獨立書齋嘯晚風。寫出一派狂傲猖狂的氣概。舉兩個實例,我們對這句詩會理解的更具體。在入獄之前。徐渭城在禮部尚書李春芳那里做門客,幫助處理完書。李春發(fā),字是為尊綸高彈門客如奴,普又讓徐慧帶他寫清詞?;实塾糜诘澜听S黵的頌文徐衛(wèi)一怒之下部經(jīng)理是準許便拂袖而去。出獄之后,不僅和學位,又曾應翰林修撰張元汴之邀去北京幫他處理文字事物。張家與徐家原是世交。張元忭在徐偉下獄時還曾出力救援,但是當張元汴企圖以封建禮教約束自由放浪的徐渭時,徐衛(wèi)便怒不可遏,同張氏大罵一場,傲然而去。作為明中后期個性解放思潮的先驅,獨立書齋嘯晚風可以視為學位的一種具有象征意味的自我寫照。
    可以做的事情實在不多,畫畫是其中之一,既可自我排遣,也多少賣幾文錢糊口。但這大就是大,不是正經(jīng)行當,不是一個讀書人的理想的寄托。后兩句就把話中的葡萄語委明珠,這明珠又象征自己的超人才智,說世俗庸眾既用不著他,那就任由他隨便拋擲了。簡單的說,這也是向來就有的懷才不遇的牢騷,但是這里絲毫沒有可憐巴巴期待恩遇的情態(tài),只有對待荒唐的社會的傲視與嘲弄。
    題畫詩不太容易寫,弄得不好便成為對畫面可有可無的說明,充其量多幾分文雅意味。徐渭是繪畫名家,他的詩,袁中郎贊為明代第一,所以畫上題詩不但兩臻奇妙,而且相得益彰。有了這首詩,畫的內在情緒,被揭示出來了,有了這幅畫,詩不但可以從文字上感受它,還能從線條上感受它。兩者的統(tǒng)一,則在作者的人格。清代王夫之頗喜愛徐渭的詩,對他的七絕尤為欣賞,認為它自然宏放。在本篇中,我們能體會這一特點。
    至于徐渭的筆底明珠,乃是后人非常珍視的東西,終究不是閑拋閑執(zhí)了事。引鄭板橋《賀新郎》詞句,乃是“只有文章書畫筆,無今無古獨逞”如果徐渭的才智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說做官,他未必能在后人心目中占據(jù)像現(xiàn)在這樣重要的地位。
    【篇五】經(jīng)典的題畫古詩賞析
    畫鷹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㧐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tài)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fā)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毕葟漠孃椫怂嫷慕曲棇懫?,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chǎn)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薄懂孃X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薄斗钣^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tài),是正面文章。頷聯(lián)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tài),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lián)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lián)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lián)中,“思”與“似”、“擿”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八肌睂懫鋭討B(tài),“似”寫其靜態(tài),“擿”寫其情態(tài),“呼”寫其神態(tài)。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昂萎敗焙邢P抑?,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懊本?,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敝劣凇胺缠B”,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边@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xiàn)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fā)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他自己的感慨:“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鞲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lián)對畫鷹神態(tài)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