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10篇

字號:

古代流傳下來的古文蘊含著華夏文明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的智慧,所以,接觸和學(xué)習(xí)古文就是接受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視野、情懷、境界和修為!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10篇。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趣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將至一作: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dá)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fēng)習(xí)習(xí),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fù);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dāng)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dāng)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wèi){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
    每當(dāng)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dāng)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2.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論語十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BR>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BR>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并且按時地去復(fù)習(xí),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過了呢?”
    孔子說:“復(fù)習(xí)學(xué)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BR>    孔子說:“只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dǎo)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BR>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xué)習(xí),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BR>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xué)習(xí),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說:“有抱負(fù)的人不可以不志向遠(yuǎn)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fù)著重大的使命(或責(zé)任),路途又很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yuǎn)嗎?”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鄙羁毯x:人們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yīng)當(dāng)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BR>    3.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赤壁賦
    蘇軾〔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fēng)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打著節(jié)拍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yuǎn)茫茫,眺望賢明的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庇袝刀春嵉目腿?,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xì)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dāng)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上面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BR>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4.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yuǎn)。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dá),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xì)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5.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愚公移山
    列子〔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dá)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里?”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lǐng)兒孫中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剛換牙的年紀(jì),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手中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邊,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邊。從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6.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馬說
    韓愈〔唐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同:衹)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之間,就不能憑借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yōu)良的素質(zhì)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叫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7.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岳陽樓記
    范仲淹〔宋代〕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一作:隱耀;*雨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當(dāng)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yuǎn)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nèi)f化。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fēng)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zé),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fēng)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fēng),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 官就應(yīng)當(dāng)心系百姓;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guān)注國家安危。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dān)憂,在僻遠(yuǎn)的江湖也擔(dān)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8.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醉翁亭記
    歐陽修〔宋代〕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huán)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升起,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fēng)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fēng)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yīng);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lǐng)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位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9.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曹劌論戰(zhàn)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ū橥簭?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 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xiāng)說:“打仗的事當(dāng)權(quán)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dāng)權(quán)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按照的去做?!辈軇フf:“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BR>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yuǎn)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戰(zhàn)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shè)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10.經(jīng)典的古文名篇及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
    劉向撰〔兩漢〕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R>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國國君安陵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F(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闭f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