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zhì),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zhì)只有一種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卻不想以后,終會再有事端。下面是分享的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朝三暮四原文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xùn)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翻譯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yǎng)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yǎng)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
這個故事源于《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yǎng)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xiàn)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jié)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yǎng)猴子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jīng)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shù)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zhuǎn)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qū)分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zhì)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dāng)。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圣人不使人知,豈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shù)也?”遺憾的是,后來應(yīng)用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lián)。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guān),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xí)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fù)無常了。
一個人要有理想,認(rèn)準(zhǔn)目標(biāo),一直向前,千萬不能朝三暮四,那將一事無成。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騙術(shù),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但是后來,這個故事的意義有了些變化,被引申為反復(fù)無常,用來譴責(zé)那種說話、辦事經(jīng)常變卦、不負(fù)責(zé)任的人。
擴展閱讀:莊子軼事典故
1、濠梁之辯
莊子和同鄉(xiāng)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里的儵魚說:“儵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BR>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BR>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2、鴟得腐鼠
莊子將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國國相的惠施。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大梁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庇谑腔菔┓浅:ε?,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fā)出‘喝!’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3、材與非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jié)果得以終其天年了?!?BR> 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興,準(zhǔn)備酒肉,叫童仆殺一只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BR>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里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xiàn)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于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yīng)自然為準(zhǔn)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中漫游,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遭到災(zāi)禍呢?這就是神農(nóng)、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于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執(zhí)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4、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松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
過一會兒,他醒來了,驚惶不定之間,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rèn)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最后他說,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朝三暮四原文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xùn)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翻譯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yǎng)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yǎng)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
這個故事源于《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yǎng)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xiàn)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jié)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yǎng)猴子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jīng)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shù)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zhuǎn)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qū)分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zhì)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dāng)。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圣人不使人知,豈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shù)也?”遺憾的是,后來應(yīng)用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lián)。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guān),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xí)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fù)無常了。
一個人要有理想,認(rèn)準(zhǔn)目標(biāo),一直向前,千萬不能朝三暮四,那將一事無成。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騙術(shù),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但是后來,這個故事的意義有了些變化,被引申為反復(fù)無常,用來譴責(zé)那種說話、辦事經(jīng)常變卦、不負(fù)責(zé)任的人。
擴展閱讀:莊子軼事典故
1、濠梁之辯
莊子和同鄉(xiāng)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里的儵魚說:“儵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BR>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BR>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2、鴟得腐鼠
莊子將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國國相的惠施。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大梁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庇谑腔菔┓浅:ε?,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fā)出‘喝!’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3、材與非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jié)果得以終其天年了?!?BR> 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興,準(zhǔn)備酒肉,叫童仆殺一只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BR>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里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xiàn)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于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yīng)自然為準(zhǔn)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tài)中漫游,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遭到災(zāi)禍呢?這就是神農(nóng)、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于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執(zhí)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4、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松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
過一會兒,他醒來了,驚惶不定之間,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rèn)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最后他說,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