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

字號:

竹子的葉子和莖都是翠綠色的,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形狀像小船,那清新的空氣,令人神往。那么大家知道詩人李白是如何描寫竹子的呢?下面是分享的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一】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慈姥竹
    唐代:李白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賞析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運用鋪敘手法,描繪出一幅慈姥竹從石縫中鉆出、茂盛竹枝葉繚繞輕煙輝映江島的景致。與序相和,寫盡一時一地風貌、氣概。“攢石生”盡顯慈姥竹充滿生機,傳達出慈姥竹堅韌不拔的神韻、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為全詩最精彩之筆,是詠竹詩中的絕品。錢鐘書先生命之為通感,頗不盡意。同樣李得?!吨駨健罚骸叭章湟娏朱o,風行知谷虛?!蓖瑯邮呛镁?,或可稱為體物盡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詩人能更格物而寫出文字。詩句中描繪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綠、風吹竹聲帶來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無可言說之美?!按渖本鋵懮?,“虛聲”句寫聲。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風竹之聲使人似覺有春寒襲來。詩句通過人的各種感官的感受,從多角度描寫慈姥竹,用以詠竹,頗有新意。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寫慈姥竹制笛吹出的聲音,似龍鳴之聲,比笙簫奏出的“鳳曲”更好。明寫慈姥竹制笛吹出的聲音,似龍鳴般動聽,更勝笙簫奏出的“鳳曲”。實則寫詩人的感覺,突出慈姥竹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妙趣橫生。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苯杵蚜c慈姥竹對比手法,描繪出一幅蒲柳易凋謝、慈姥竹堅貞高潔的景致,側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堅韌頑強,從來不畏懼來自曲折惡劣的環(huán)境的折磨,亦是詩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攢石生”的堅韌頑強,言詩人自己剛正不阿、鐵骨錚錚的骨氣。
    在這首詩里,詩人沒有按照一般人對“慈姥竹”的理解,表現(xiàn)母子之愛,而是從竹的本性著眼,贊頌竹之“貞心”。此詩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zhí)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huán)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詩人在生動描寫竹之美的基礎上,結句又通過對比手法,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明寫贊頌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實則寫象征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黑暗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抒發(fā)了詩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二】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賞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xiàn)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lián)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lián)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jīng)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huán)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lián)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lián)“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lián)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保▍谴笫堋对姺ぁ罚┑莱隽舜嗽娒钐?。
    【三】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的感情。全詩都用賦體寫成,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語言淳厚質樸,風格真率自然。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
    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按湮ⅰ敝盖啻溲谟车纳搅钟纳钐?。“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皺M”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巴砷_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四】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別儲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xiāng)。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賞析
    詩的前二句,交待詩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鋪直敘,用“借問”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經(jīng)的路線;下面用一“指”字,回應上文;同時,一“問”一“指”兩個舉動,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將要分手時的情狀,增強形象感。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眱删溥M一步補充離別和要去的地點,并借“舟”、“水"二字點明詩人乃由水路進發(fā),從而自然引出下面兩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邊,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卻說“鏡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這里,前句巧妙地襯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靜。水靜而且清,伴以飄香的荷花,泛綠的翠竹,活畫出了江南水鄉(xiāng)所獨具的特色。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薄稗o君"正面點出別離,與詩題關合;“天姥”乃越東靈秀之山,號稱奇絕。從“剡中“,到“越鄉(xiāng)",到“會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名稱被詩人連續(xù)使用,表面看來,似有重復繁雜之弊,但實際上,不僅每一名稱的出現(xiàn)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而且還從側面襯托出了詩人初入越東前那種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詩人想來,到了天姥山以后,仰臥于巨石之上,受著潔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暢。
    這首別離詩別辟蹊徑,新人耳目。詩中只以“辭君"見出別離,其余筆墨都用來鋪敘詩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將想象中事如實寫來,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五】李白贊美竹子的古詩賞析:山鷓鴣詞
    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銜我向雁門歸。
    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
    賞析
    詩的開頭描寫山鷓鴣的生活環(huán)境和不安的情狀:“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笨嘀駧X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銅陵市西南?!扒镌螺x”,點明這是秋月高掛的夜晚;“鷓鴣飛”,寫鷓鴣在月的輝照之下驚飛;“南枝”,點明驚飛的范圍。夜鳥不能遠飛;只能在枝頭近處雀躍小飛。這正如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所寫的“明月別枝驚鵲”的情景。
    接著寫鷓鴣的夜不安眠,驚飛不定,除了因為秋月高照之外,還因為她即將經(jīng)歷一場生活的變遷:“嫁得燕山胡雁婿,欲銜我向雁門歸?!痹瓉硭辉S嫁給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來接她遷到雁門那里去。
    底下寫眾鳥前來相勸、挽留:“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薄暗燥簟?,長尾的山雞。鷓鴣的好友或“左鄰右舍”,山雞、翟雉等紛紛來勸她不要走。說在南方生活的禽鳥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鳥欺侮。這顯然是眾鳥們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但這里并未展開,大概因為鷓鴣也是知道的,不必饒舌。
    “紫塞嚴霜如劍戟,蒼梧欲巢難背違。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鳴驚叫淚沾衣?!弊詈笏木鋵扂p鴣的決心和悲哀處境。
    鷓鴣說:雁門地方風霜嚴酷有如劍戟刺人,我決不到那樣的地方去,我已決心在南方九嶷山上筑巢生活,再也不愿違背自己的心愿了。胡雁一定要我跟著它去,而我誓死不去,這該怎樣了結啊!想起來不禁哀鳴驚叫,淚水沾衣。這四句寫鷓鴣的心理活動,先是婉轉:它不像山雞翟雉那樣直統(tǒng)統(tǒng)地說“南禽多被北禽欺”,而歸怨于雁門的嚴霜如戟;次是堅定,誓死不違背巢居蒼梧的心愿;后是悲哀:可以想到胡雁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自己的處境能否安然無恙,實在擔心,所以不免哀鳴落淚。這樣寫,曲折深入,合情合理。
    全詩寫的其實是山鷓鴣巢居南方、不愿北去的習性,但詩人用故事敷陳開去,在禽鳥生活中加進了婚嫁、逼遷、勸留、相欺、哀叫、落淚以及其他心理活動,仿佛人間生活的縮影,饒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