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初學詩詞的人都會對詩詞平仄感到苦惱,分不清平仄。其實如果讀音時,四聲讀準了,分清平仄就很容易。而分不清平仄,主要就是四聲讀不準。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問題,歡迎閱讀!
詩詞中的平仄格式篇一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guī)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guī)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詩詞中的平仄格式篇二
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梢哉f,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chuàng)作。但我們常??吹?,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開國領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BR> 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guī)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guī)則為樂。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本文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這兩點又是互相聯系著的。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
(01)關于近體待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有嚴格的要求。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A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
詩詞中的平仄問題篇三
在讀準四聲的前提下,第一、二聲為平聲,第三聲就是上聲,第四聲就是去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入聲已并如其他的聲部。如白是平聲,國是平聲,而在詩詞韻書中,都為入聲。
四聲分清了,讀一、二聲的字都是平聲,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的字都是仄。如果說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現代漢語小詞典”來分清四聲,也就分清了平仄。
寫格律詩詞,就是要講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寫格律詩,一般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七言詩的第二、四、六字,要求嚴格,第一、三、五字可靈活。但在要求嚴格的時候,還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在王力先生寫的“詩詞格律”的書中,寫的很簡明,一讀就明白了。
詩詞中的平仄格式篇一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guī)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guī)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詩詞中的平仄格式篇二
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梢哉f,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chuàng)作。但我們常??吹?,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開國領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BR> 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guī)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guī)則為樂。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本文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這兩點又是互相聯系著的。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
(01)關于近體待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有嚴格的要求。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A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
詩詞中的平仄問題篇三
在讀準四聲的前提下,第一、二聲為平聲,第三聲就是上聲,第四聲就是去聲。按照現在的普通話,入聲已并如其他的聲部。如白是平聲,國是平聲,而在詩詞韻書中,都為入聲。
四聲分清了,讀一、二聲的字都是平聲,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的字都是仄。如果說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現代漢語小詞典”來分清四聲,也就分清了平仄。
寫格律詩詞,就是要講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寫格律詩,一般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七言詩的第二、四、六字,要求嚴格,第一、三、五字可靈活。但在要求嚴格的時候,還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在王力先生寫的“詩詞格律”的書中,寫的很簡明,一讀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