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人袁枚抒寫的詩詞

字號:

袁枚是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袁枚提出的“性靈說”是清代詩壇最重要的詩歌理論之一,他一生至少創(chuàng)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詩。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清朝詩人袁枚抒寫的詩詞,歡迎閱讀!
    【篇一】清朝詩人袁枚抒寫的詩詞:《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昂鋈弧币辉~,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昂鋈弧卑l(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按藭r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蔽阌怪M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詩人袁枚抒寫的詩詞:《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鑒賞: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huán)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fā)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白居易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詩篇,其創(chuàng)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陜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所作,共4首。袁枚與愛妾分別,遠赴陜西,實屬身不由己,聯(lián)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李楊情事,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李楊二人的生離死別并不值得同情。當年流傳的而且又寫入《長恨歌》中的關于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喜相會的愛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為人世間還有能拆散夫妻的“銀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經(jīng)受了生離死別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樣兒子戰(zhàn)死而媳婦守寡,老翁逾墻而老嫗應征之類夫妻訣別的情景,比玄宗和貴妃的愛情悲劇更能催人淚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下層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淚比長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不幸迫使諸多夫妻不能團圓的現(xiàn)實。
    全詩借吟詠馬嵬抒情,提倡詩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難生活的主張,表現(xiàn)了作者進步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點。
    此詩雖為抒情之作,實際是議論之詩。前兩句借馬嵬為題提出論點,后面兩句借用典故論證上述觀點。論點和論據(jù)的材料本來都是舊的,但作者化陳腐為新奇,使其為自己提出新的觀點服務,舊的也變?yōu)樾碌?,頗有點鐵成金之妙。全詩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懷抱”。
    袁枚的這首《馬嵬》很有意思,從題到文,處處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讀起來覺得很通俗,但詩中又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很值得回味。題目是“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處死楊貴妃的地方—馬嵬驛(今陜西興平縣西)。當時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逃亡四川,途經(jīng)馬嵬驛,部隊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處死了楊國忠和楊貴妃。袁枚的詩就是對這件事有感而發(fā)。第一句的“長恨歌”,指的是白居易著名的長詩《長恨歌》,其中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寫得纏綿悱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銀河”,則是指牛郎織女的故事,他們被銀河阻隔,也是很悲慘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寫的《石壕吏》,詩中有一對老夫妻,因官府抓人當兵而分離。第四句的“長生殿”,是唐皇宮中的一座宮殿,《長恨歌》中有詩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是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講人間離散多,第三句舉一個例子,第四句將它與第一句的史事相比。這真是往復回旋,如環(huán)無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發(fā)人深思。
    【篇三】清朝詩人袁枚抒寫的詩詞:《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
    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
    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
    賞析:
    全四聯(lián)均寫景,無一句議論,無一句抒懷,但卻彌漫著凄清的氛圍,滲透著悲涼的情思。細細品味,如飲醇酒,回味無窮。首聯(lián)"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謂"秋士"即謂暮年不遇者,借園主人當屬此類。袁枚自己雖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兩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詩人此行"訪秋士"即是以此為前提的。當詩人步入借園,首先聽到的"水上音"就是笛聲。這笛聲作為一種聽覺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園主人心聲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詩在首聯(lián)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間兩聯(lián)即集中筆墨對其進行描寫。但詩人并沒有單純地去描寫笛聲,而是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頷聯(lián)"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聲,"酒人"指微醺的借園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還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在中國古詩中,笛聲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這首詩中的"笛聲"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發(fā)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仿佛笛聲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聲凄怨的情韻。笛聲感情雖然哀怨,但借園主人吹奏技巧卻十分高超,故頸聯(lián)一轉云:"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笛聲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
    作者先聞"水上聲",既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又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佇立,直到笛聲結束,才想起要與友人相會。尾聯(lián)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贝寺?lián)乃回應首句,當作者在秋夜聽完友人的一曲笛聲之后,終于迎來了與"秋士"的相逢之時,但他們卻久久的相對無語,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他們的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濕了,猶如他們的心靈也被凄清的笛聲凈化了一般。友人的心聲已在笛聲中傾訴殆盡,作為知心朋友,作者對此已經(jīng)領會和理解,無須多問,亦不必多言,兩人心靈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詩的收束像不盡的笛聲的余音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歌的主旨在于表現(xiàn)作者與李晴江作為知音的深厚友誼,詩中卻無一語表達此意,只是寫自己夜訪友人聽其"月下吹笛"時的景象與兩人相逢時無言的情狀,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這也正體現(xiàn)了袁枚"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隨園夜話》)的詩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