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和咸鴨蛋

字號: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泵慨敶蠹衣牭竭@首童謠,就會想到端午節(jié)。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和咸鴨蛋”,歡迎閱讀參考。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
    史料中關于粽子的記載,始于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庇终f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jié)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jù)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后來端午節(jié)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fā)展。
    如今,粽子已發(fā)展成為終年可見的民間風味美食。由于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風味之別,但其中**龍舟粽的生產(chǎn)地卻在中原鄭州,亦南亦北,口味豐富,如有菠蘿粽、黑糯花生粽、綠豆蓉粽、板栗粽、蜜棗山藥粽、板栗豬肉粽、香菇肉粽、臺灣**肉粽、京式桂圓蓮子粽等等。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
    驅(qū)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咸鴨蛋
    說法一:
    端午節(jié)是祭地、祭水,必須用陰性的祭品來祭祀,禽類腳爪為四爪,為偶數(shù),根據(jù)古人的分類觀念,偶爪類動物屬陰性動物,再者,鴨子是水上動物,水中動物一般都視為陰性動物。
    說法二:
    端午節(jié)除了紀念屈原還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和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jié)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
    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nèi),所以端午節(jié)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俗話說“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jié)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fā)眾多疾病。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