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文獻,更是一部文學經(jīng)典。其中的古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優(yōu)美的文學風格。今天,為大家推薦了左傳古文賞析五篇,讓我們一起領(lǐng)略這部經(jīng)典之作的魅力。
1.左傳古文賞析 篇一
子魚論戰(zhàn)
左丘明〔先秦〕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牎6辉录核人?,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BR> 簡析
在此篇文章中,體現(xiàn)了宋襄公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為何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實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否則不但受了傷,丟了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再不,就必須消敵于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的仁慈!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霉,輔佐了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一個迂腐,愚昧的君主。
2.左傳古文賞析 篇二
曹劌論戰(zhàn)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ū橥簭?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 賞析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zhàn)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zhàn)事緊迫無暇論析戰(zhàn)爭策略,也表現(xiàn)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zhàn)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tài)。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zhàn)則請從”。寫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tài)發(fā)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zhàn)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zhàn)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zhàn),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quán)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zhàn)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guān)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抓住了作好戰(zhàn)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guān)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fā)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zhàn)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zhàn)”。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zhàn)爭勝負關(guān)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xiāng)人”的一番對話。鄉(xiāng)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薄叭馐痴摺笔窍鄬τ凇稗绞痴摺倍缘?,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zhí)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與鄉(xiāng)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tài)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叭馐痴弑伞币褳榍瑫r之戰(zhàn)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齊軍壓境,不能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莊公圍繞“何以戰(zhàn)”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莊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guān)戰(zhàn)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jié),并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唯有最后在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wù)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zhàn)”,并隨即提出直接參戰(zhàn)的要求。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zhàn)勝齊軍的經(jīng)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 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nèi),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zhuǎn)化。接著是對這次戰(zhàn)役經(jīng)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 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zhàn)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fā)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zhàn)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肮珜⒐闹薄ⅰ肮珜ⅠY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xiàn)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 攻和追擊的時機。
寫兩軍交戰(zhàn)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采取了后發(fā)制敵、以智取勝的戰(zhàn)術(shù)。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于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敝敝笼R軍三鼓之后,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濒斳娨还淖鳉獯鞌×她R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后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后,才果斷地表示:“可矣?!贝藨?zhàn)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jié)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zhàn)役的高 潮已經(jīng)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 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yǎng)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jīng)完全衰竭。在此關(guān)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yōu)勢。
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 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fā)現(xiàn)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用補敘筆法寫戰(zhàn)役之后由曹劌論證戰(zhàn)術(shù)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zhàn)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胺驊?zhàn),勇氣也。”在此,曹劌所說“勇氣”,是戰(zhàn)時士氣的集中表現(xiàn),是軍士臨戰(zhàn)時的激情和果敢拼殺的昂揚斗志。齊軍三鼓,魯軍并不應(yīng)鼓而動,齊軍激發(fā)起來的勇氣沒有得到相對的呼應(yīng),反而很快由亢奮轉(zhuǎn)為衰憊。曹劌抓住了這種士氣和心理變化的有利時機號令魯軍,一舉得勝。此外警惕“大國難測”,不忘實地偵察,確證齊軍是敗潰而非詐退,也是擴大戰(zhàn)果、穩(wěn)操勝券的重要原因。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zhàn)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zhàn)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它著重說明了戰(zhàn)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這一戰(zhàn)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zhàn)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zhàn)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gòu)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jīng)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zhàn)的權(quán)威和統(tǒng)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zhàn)”、“請從”、于戰(zhàn)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xiàn)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xiāng)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wèi)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xiàn)。
3.左傳古文賞析 篇三
齊國佐不辱命
左丘明〔先秦〕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
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安豢?,則聽客之所為?!?BR>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為質(zhì),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睂υ唬骸靶ね遄臃撬?,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zhì)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粢圆恍⒘钣谥T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四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詩曰:‘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子實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馀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簡析
晉齊鞌之戰(zhàn)齊軍敗績,齊國佐奉命出使求和,但面對郤克得苛刻條件,他從容不迫逐條駁斥,并且用齊頃公的口氣——雖然國君已經(jīng)交代有最后的底線,但并未如此明晰地表態(tài)齊國尚愿一搏——若無和解的可能,則破釜沉舟奉陪到底!這十足底氣,只能源于齊國的實力。這是國佐外交最堅實的后盾。但是他說辭的邏輯無懈可擊,果然是不辱使命!
4.左傳古文賞析 篇四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左丘明〔先秦〕
鄭子產(chǎn)有疾。謂于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奔矓?shù)月而卒。
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迸d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 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 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对姟吩唬骸褚鄤谥?,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詫捯?。‘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m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街院鸵病S衷唬骸桓偛唤?,不剛不柔,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產(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BR> 簡析
全文通過子產(chǎn)授政、大叔用寬以及孔子的評價,闡明了為政應(yīng)當“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的觀點。這種觀點既是鄭子產(chǎn)執(zhí)政二十多年內(nèi)政外交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是先秦儒家對歷史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后來,它便成為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楚,結(jié)構(gòu)完整;善于運用通俗淺顯的比喻說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刻畫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產(chǎn)、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頗具文學色彩的歷史短文。
5.左傳古文賞析 篇五
吳許越成
左丘明〔先秦〕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
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qū)⒇S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wù)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BR>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賞析
讀了這個故事,很讓我們疑心,這是否是后來添加上去的,因為伍員,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竟然就在二十年后滅掉了吳國,應(yīng)了伍子胥的預(yù)言。當然,這個故事沒有造假,不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而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這樣我們的確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頭腦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他識破了越國在兵臨城下之時媾和來保存實力的意圖,援引歷史教訓來告訴吳王夫差,卻未被采納。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歷史發(fā)展雖然不是重復循環(huán)的,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認真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確乎要栽大跟頭。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興”,就是一面鏡子。國家雖然亡了,但留下了復仇的種子,為日后的復興提供了火種。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滅掉仇敵,光復了祖先的業(yè)績。
教訓之二,是對陷入困境的“窮寇”,要窮追猛打,直至徹底消滅,不留任何禍根,不時敵手有任何東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滅掉“種子”。還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濒斞赶壬矘O力倡導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兒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憐狀,也要通打之,否則,它一旦爬上岸來,又會咬人的。古人也總結(jié)過不能縱虎歸山,要不然會遺害無窮。從這個方面來說,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實在是養(yǎng)虎遺患,玩火以至自 焚。
教訓之三,從越王勾踐的角度說,在明知對手強大時,及時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勾踐不愧為識時務(wù)者,在即將亡國滅種的關(guān)鍵時刻,甘拜下風,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復仇的種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訓之四,要有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的毅力,事業(yè)終將成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大概是牢記住了這一點,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兩倍的時間來為復仇作準備。這個過程也夠漫長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體驗。以國君的身份,臥薪嘗膽,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長期的艱難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隨時都會有崩潰的可能,隨時都可能因挫折而徹底的放棄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踐堅持下來了。因此我們也要敬佩勾踐,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地向目標挺進的毅力。
1.左傳古文賞析 篇一
子魚論戰(zhàn)
左丘明〔先秦〕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牎6辉录核人?,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奔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BR> 簡析
在此篇文章中,體現(xiàn)了宋襄公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為何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實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否則不但受了傷,丟了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再不,就必須消敵于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的仁慈!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霉,輔佐了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一個迂腐,愚昧的君主。
2.左傳古文賞析 篇二
曹劌論戰(zhàn)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ū橥簭?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 賞析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zhàn)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zhàn)事緊迫無暇論析戰(zhàn)爭策略,也表現(xiàn)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zhàn)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tài)。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zhàn)則請從”。寫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tài)發(fā)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zhàn)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zhàn)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zhàn),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quán)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zhàn)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guān)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抓住了作好戰(zhàn)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guān)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fā)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zhàn)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zhàn)”。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zhàn)爭勝負關(guān)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xiāng)人”的一番對話。鄉(xiāng)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薄叭馐痴摺笔窍鄬τ凇稗绞痴摺倍缘?,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zhí)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與鄉(xiāng)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tài)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叭馐痴弑伞币褳榍瑫r之戰(zhàn)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齊軍壓境,不能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莊公圍繞“何以戰(zhàn)”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莊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guān)戰(zhàn)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jié),并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唯有最后在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wù)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zhàn)”,并隨即提出直接參戰(zhàn)的要求。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zhàn)勝齊軍的經(jīng)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 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nèi),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zhuǎn)化。接著是對這次戰(zhàn)役經(jīng)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 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zhàn)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fā)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zhàn)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肮珜⒐闹薄ⅰ肮珜ⅠY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xiàn)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 攻和追擊的時機。
寫兩軍交戰(zhàn)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采取了后發(fā)制敵、以智取勝的戰(zhàn)術(shù)。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于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敝敝笼R軍三鼓之后,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濒斳娨还淖鳉獯鞌×她R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后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后,才果斷地表示:“可矣?!贝藨?zhàn)魯軍大獲全勝。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jié)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zhàn)役的高 潮已經(jīng)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 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yǎng)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jīng)完全衰竭。在此關(guān)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yōu)勢。
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 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fā)現(xiàn)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用補敘筆法寫戰(zhàn)役之后由曹劌論證戰(zhàn)術(shù)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zhàn)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胺驊?zhàn),勇氣也。”在此,曹劌所說“勇氣”,是戰(zhàn)時士氣的集中表現(xiàn),是軍士臨戰(zhàn)時的激情和果敢拼殺的昂揚斗志。齊軍三鼓,魯軍并不應(yīng)鼓而動,齊軍激發(fā)起來的勇氣沒有得到相對的呼應(yīng),反而很快由亢奮轉(zhuǎn)為衰憊。曹劌抓住了這種士氣和心理變化的有利時機號令魯軍,一舉得勝。此外警惕“大國難測”,不忘實地偵察,確證齊軍是敗潰而非詐退,也是擴大戰(zhàn)果、穩(wěn)操勝券的重要原因。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zhàn)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從軍事角度說,長勺之戰(zhàn)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它著重說明了戰(zhàn)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這一戰(zhàn)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zhàn)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從文學角度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zhàn)爭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構(gòu)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jīng)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曹劌就是長勺勝戰(zhàn)的權(quán)威和統(tǒng)帥。作者對他的稱美贊揚,含蓄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多記曹劌簡短、果敢的言行:“請見”、“問戰(zhàn)”、“請從”、于戰(zhàn)斗中兩置可否……這一系列活動表現(xiàn)出一名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的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xiāng)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wèi)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xiàn)。
3.左傳古文賞析 篇三
齊國佐不辱命
左丘明〔先秦〕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
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安豢?,則聽客之所為?!?BR>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為質(zhì),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睂υ唬骸靶ね遄臃撬?,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zhì)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粢圆恍⒘钣谥T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四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詩曰:‘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子實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馀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簡析
晉齊鞌之戰(zhàn)齊軍敗績,齊國佐奉命出使求和,但面對郤克得苛刻條件,他從容不迫逐條駁斥,并且用齊頃公的口氣——雖然國君已經(jīng)交代有最后的底線,但并未如此明晰地表態(tài)齊國尚愿一搏——若無和解的可能,則破釜沉舟奉陪到底!這十足底氣,只能源于齊國的實力。這是國佐外交最堅實的后盾。但是他說辭的邏輯無懈可擊,果然是不辱使命!
4.左傳古文賞析 篇四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左丘明〔先秦〕
鄭子產(chǎn)有疾。謂于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奔矓?shù)月而卒。
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迸d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 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 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对姟吩唬骸褚鄤谥?,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詫捯?。‘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m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街院鸵病S衷唬骸桓偛唤?,不剛不柔,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產(chǎn)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BR> 簡析
全文通過子產(chǎn)授政、大叔用寬以及孔子的評價,闡明了為政應(yīng)當“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的觀點。這種觀點既是鄭子產(chǎn)執(zhí)政二十多年內(nèi)政外交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是先秦儒家對歷史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后來,它便成為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楚,結(jié)構(gòu)完整;善于運用通俗淺顯的比喻說明深刻的道理;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刻畫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子產(chǎn)、大叔、孔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頗具文學色彩的歷史短文。
5.左傳古文賞析 篇五
吳許越成
左丘明〔先秦〕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
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qū)⒇S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wù)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BR>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賞析
讀了這個故事,很讓我們疑心,這是否是后來添加上去的,因為伍員,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竟然就在二十年后滅掉了吳國,應(yīng)了伍子胥的預(yù)言。當然,這個故事沒有造假,不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而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這樣我們的確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頭腦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他識破了越國在兵臨城下之時媾和來保存實力的意圖,援引歷史教訓來告訴吳王夫差,卻未被采納。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歷史發(fā)展雖然不是重復循環(huán)的,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認真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確乎要栽大跟頭。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興”,就是一面鏡子。國家雖然亡了,但留下了復仇的種子,為日后的復興提供了火種。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滅掉仇敵,光復了祖先的業(yè)績。
教訓之二,是對陷入困境的“窮寇”,要窮追猛打,直至徹底消滅,不留任何禍根,不時敵手有任何東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滅掉“種子”。還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濒斞赶壬矘O力倡導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兒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憐狀,也要通打之,否則,它一旦爬上岸來,又會咬人的。古人也總結(jié)過不能縱虎歸山,要不然會遺害無窮。從這個方面來說,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實在是養(yǎng)虎遺患,玩火以至自 焚。
教訓之三,從越王勾踐的角度說,在明知對手強大時,及時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勾踐不愧為識時務(wù)者,在即將亡國滅種的關(guān)鍵時刻,甘拜下風,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復仇的種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訓之四,要有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的毅力,事業(yè)終將成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大概是牢記住了這一點,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兩倍的時間來為復仇作準備。這個過程也夠漫長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體驗。以國君的身份,臥薪嘗膽,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長期的艱難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隨時都會有崩潰的可能,隨時都可能因挫折而徹底的放棄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踐堅持下來了。因此我們也要敬佩勾踐,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地向目標挺進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