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是一種經歷,也是一種體驗。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通過考試就會更容易一點點。為您提供2020高考古詩鑒賞題的十三種答題模式 ,一起看看吧。

怎樣把握一首詩的主旨
六看:1、看題目2、看作者3、看注釋4、看意象5、看體現情感的詞(直接的、間接的)6、看體現主旨的關鍵句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襯托、夸張、用典。
2、描寫手法: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虛實結合、點面結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寫哀情、以景結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
第一種模式:分析形象型
規(guī)范答題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義。
【示例】試簡要分析詩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描寫了一個孤獨清高的老漁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中,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專心釣魚,形體孤獨,性格顯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這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形象的意義)
賦得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問: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為丈夫遠出久而未歸,因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婦形象,。(步驟一)詩歌的前兩句寫出妻子因為丈夫外出,內心空虛,無心勞作。后兩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思婦因為日夜的思念,容顏憔悴,宛如那圓圓的明月,在逐漸的減弱其清輝,漸變?yōu)槿痹?。(步驟二)表達了思婦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忌鷳プ≡娭械闹饕拔?,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清新明麗、雄渾壯闊、悲壯慷慨、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見錯誤:學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
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
二是學生往往著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
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來思考,避免出錯。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藝術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藝術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現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2)聯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動靜結合;(8)以動襯靜;(9)以樂景抒哀情;(10)卒章顯志;(11)欲揚先抑等。
㈢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即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借代;(4)擬人;(5)夸張;(6)雙關;(7)對偶;(8)用典。另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越女詞(其三)》
李白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驟1)詩人用“見客”“笑入”“不出來”這一連串似乎很平常的動詞短語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采蓮女的形象,“佯羞”一詞寫其對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態(tài),十分自然。(步驟2)詩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語言抒發(fā)了對純真愛情的贊美。(步驟3)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xiāng)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梢姟罢哿笔侨姷年P鍵。
第六種模式:煉字型、詩眼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七種模式: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你認為呢?
答題步驟:
找到原詞句中的關鍵幾點,分條作答,用翻譯的形式就可以。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
第一種答案:同意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說法。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
存老馬”等,從中看出詩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為國效力。
第二種答案:同意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的說法。詩中寫到“思歸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別是結尾兩句;難道我這腐儒,連一匹老馬也不如了嗎?表達了詩人一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
“繞”字,有的書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3分)
第八種模式:煉句型
提問方法:這句詩好在哪里?
提問變體:1、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2、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簡析這句詩的作用和藝術效果。
答題步驟: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fā)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有時還可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檻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注]水檻:江邊的欄桿,可供垂釣、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賒:遠。
這首詩的第五、六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南宋葉夢得《石林詩話》稱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之妙”。請你談談這兩句詩的“妙”處,并結合全詩說說作者作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這兩句詩,寫細雨輕灑,魚兒嬉戲于水面;微風吹拂,燕子斜掠過天空。(若雨猛,則魚潛水底;風急,則燕子不能禁受)“出”,寫魚兒的歡欣,“斜”,寫燕子的輕盈。詩人觀察細致入微,遣詞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動。詩歌描繪草堂的自然環(huán)境,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和優(yōu)游閑適的心情。
第九種模式:分析構思型
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解答分析: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么,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后抒情,有的先敘事后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答題步驟:①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②概括詩句描繪的內容。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東坡①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
②犖確: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每日更新,備注:資料
第十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fā)問。
答題步驟:(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3)抒發(fā)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fā)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fā)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第十一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幾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1)認真審題(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十二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tài),(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么就萬無一失了。
第十三種模式情景鑒賞題型:
1.即用什么樣的“景”表現了什么樣的“情”,如果要回答關系還要用一個表示情景關系的詞語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題: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2.情景鑒賞題:記住下列公式即可——關系+景+情。
關系術語:
1)純寫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觸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襯情
3.情景鑒賞題示例: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2)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答:該詩后四句情景交融(關系)。寫出了綠竹青翠、紅蓮花謝,炊煙四起,人們采菱而歸的清新之景(景),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閑適之情(情)。
參考答案: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
分析:這類題目標準答法必須要答關系,參考答案給出的是采分點,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樣,對于我們考生來說,掌握規(guī)范答法永遠處于不敗之地。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時,要考慮兩個方面:1、對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4.用什么樣的景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點+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為:描繪了——的景,創(chuàng)設了——的意境,表達了——的感情。
附錄: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義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fā)(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yè)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fā)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么”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zhàn),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為何寫”方面: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托……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fā)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匯集與詳解
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5.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意思是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對這幅畫高度贊美,稱贊畫之精妙。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之間的畫作里。故C錯誤。
15.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結合詩歌題目、作者、注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容,重點分析指定句子,組織答案。詩歌翻譯:畫作望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牘之間。白云飄蕩在傍晚的樹木上空。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贊美之情。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
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思。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15.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D
15.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尾聯“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則立場,即符合“道義”。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題的答題步驟: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③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頸聯“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庇玫涔省按贯灐眮肀磉_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構安排來看,首聯、頷聯,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插田歌(節(jié)選)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4.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15.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4.B
1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整,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這幾句特別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恫逄锔琛愤@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能看到遠處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意思是遠望田塍像條線,一片白水波光參差。故選B。
15.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白居易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后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于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jié)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婦農夫的衣著,色彩協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xiāng)氣息。接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民勞動的情緒。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對話全用口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9.本讀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10.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5分)
【答案】
9.“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10.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
【解析】
9.本題考査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內容涉及對詩歌的表達技技巧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思考詩歌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題要求簡要分析詩歌前六句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已經明確了手法是對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對比手法,并且分析對比手法怎樣勾勒精衛(wèi)形象即可。詩歌中“山石細”和“海波平”兩詞形成對比,嘴里銜著山上的細石,決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從中表現“精衛(wèi)”的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抱寸誠”的決心“銜細石”的舉動與“海波平”的宏圖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對比中充分表現精衛(wèi)的心誠志堅。
10.本題考査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題目要求結合詩歌后六句分析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人皆”與“我獨”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tài)度;“豈計”“惟應”體現出作者對精衛(wèi)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的肯定,側面表現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協的人生追求;尾聯作者以“精衛(wèi)”與刺客相類比,再次表達了對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與欣賞。
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②,去國同王粲③。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zhàn)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xù)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感也產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C
(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席壯美的畫面。
(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攪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huán)境的幽僻。故選B。
(2)本題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看是鑒賞景象、物象還是人物形象。本題是鑒賞景物,要找出用到來的意象,想象整個畫面,概括出意境特點。本題問“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吧缴h寂寞”描繪夕陽照射之下,遠遠望去,群山蒼茫,籠罩著夕陽的余暉,給人寂寞空曠之感;“江光夕滋漫”寫滿溢的江水在夕陽余暉中閃耀著特有的光澤;整個畫面境界闊大壯美,而又給人寂寥孤獨之感。
(3)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聯系題目、注釋、背景等全面解讀,要仔細尋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詞語,或者分析詩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表達了詩人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傷時愧孔父”詩人借孔子嘆鳳、泣麟的典故,表達自己“傷時”之痛,即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則表達了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所歷有嗟嘆”直抒身世之慨,“去國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國家*之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六、【2019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3~15題。(共12分)
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1】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
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13.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15.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
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3.C
14.A
15.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妹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辭和表現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現手法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進行準確判斷。C“還描繪了桃花李花”錯誤。詩人并沒有描繪這兩種花,而是提及兩花,作為對比,認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應梅花風韻“清姝”。故C錯誤。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B項,“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說法錯誤,“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說任憑畫工把白梅畫成黑色,墨梅圖也能盡顯梅花清雅高貴之美,逢春暖就開放桃花李花與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沒有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項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F在這些美麗了壽陽公主如春風一般嬌美的容顏的梅花,又鋪開在陳與義面前,它們正是經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奪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筆畫成的水墨梅。這兩句中贊許了水墨梅和畫者的技藝。D第二首后兩句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暗含原來畫家追求的是藝術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為此,又拉出傳說中的九方皋相馬以為佐證,通過贊美畫師贊美水墨梅。并沒有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故D錯誤。故選B。
15.本題考查綜合比較閱讀詩歌的能力。這道題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綜合感知兩首詩的情感,再根據問題回到詩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關于墨梅畫的特點,“此花風韻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點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點出藝術技藝的高超。分析兩詩側重點時不妨從內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說出兩首詩具體內容,其區(qū)別也就體現出來了。
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兼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19.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聯中“_______”一詞點出了李將的地位。(2分)
20.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
19.造訪朱門
20.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兼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yǎng)。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9.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借助詩歌的詞、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后才能準確作答。題目的意思是,早秋時節(jié)去到龍武李將軍書齋去拜訪他,“過”的意思為“拜訪”。首聯的意思是,蟬聲從樹梢傳來,深巷中的紅漆大門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閑居之中?!爸扉T”指貴族豪富之家,這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
20.本題考查鑒賞作品文學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先明確人物描寫手法——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然后結合相關詩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詩歌前兩聯屬于環(huán)境描寫,首聯描寫了李將軍宅院的外部環(huán)境,“蟬聲”“秋巷”“冷靜”渲染了清幽寧謐的氛圍,從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閑適高雅;頷聯描寫室內家居布置,“數莖竹”“一架書”表現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頸聯第一句描寫有禮節(jié)的侍從,是為了襯托李將軍的知禮有涵養(yǎng)。這些詩句都屬于側面描寫。后三句則是對李將軍的直接描寫,“吟哦”“任狂疏”這些動作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灑脫豪放,“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寫出了李將軍的遠大理想和追求??傊@首詩通過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禮有涵養(yǎng)、灑脫豪放、心懷遠大理想和追求的將軍形象。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2019年新聯考模擬】
一、【福建省三明市2019屆高三高考模擬測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石鼻城
蘇軾
平時戰(zhàn)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
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
獨穿暗月朦朧里,愁渡奔河蒼茫間。
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國時期蜀魏古戰(zhàn)場所在地。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開篇點題,既感慨歷史的變遷,又寫出路上出征的士兵來往頻繁。
B.領聯緊承首聯展開,寫蜀地山勢險峻的意圖與李白《蜀道難》不相同。
C.詩人入蜀的旅途是艱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獨,也有大河難渡的擔憂。
D.本詩寫詩人游歷石鼻城的所見所感,前三聯在意境上明顯區(qū)別于尾聯。
2.請結合全詩,賞析“道邊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
1.A
2.(1)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詩竹曳曳、流水潺潺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2)與前面形成對比,拓展意境。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給全詩增添了明麗閑適的意境。
【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A項,“路上出征的士兵”錯誤。首聯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遠行之人,由頷聯“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問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義。故選A。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2.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暗肋呅拗袼保谠律鼥V中渡過奔騰的渭河,漸向西南,風景漸變,修竹蕭蕭,流水潺潺。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景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結合“蜀人從此送殘山”“愁渡奔河蒼茫間”等分析,后一句與前面形成對比,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拓寬詩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高考后仿真卷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漁家傲
謝逸
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
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
3.“笛聲吹徹云山翠”的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達技巧。
4.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
3.夸張視聽結合/以聲襯靜
4.(1)垂釣時,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了詩情畫意。對秋日美景的欣賞、贊美之情。(2)后寫漁翁垂釣的成果的展示,寫垂釣的欣喜之情。(3)由于漁翁不趨時尚,樸直渾厚,仍舊用“直鉤”釣魚,所以感到所獲不豐。后二句筆鋒一轉,從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頓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何必為此等小事耿耿于懷,自尋煩惱呢?(4)末二句寫漁翁暢飲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樂,突出了他豪邁豁達的胸襟,同時也表現了隱逸生活的閑適與安逸。
【解析】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題是借助填空題的方式來考查技巧,如題干問的是“笛聲吹徹云山翠”運用哪兩種表達技巧,然后回顧??嫉募记捎心男?,再理解詩句的啥意思,看該句寫了哪些內容,是如何來寫的?!暗崖暣祻卦粕酱洹保@句是說漁翁吹起了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聲遏行云;從修辭角度來看,“徹”意思是“透”,這是使用夸張的修辭,體現笛聲的穿透力;從描寫的角度來看,“笛聲”是耳中所聞,“云山翠”是眼中所見,這是使用視聽結合的手法,“笛聲”是聲,是動,而“云山”是靜,這是以聲襯靜,既寫出笛聲的優(yōu)美,又寫出山谷的幽靜。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問的是“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然后梳理詩歌內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詞語,也可以根據詩歌中的景、事來分析情感。從此詞中來看,詞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漁翁形象,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一形象之上。如一開始“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這三句是寫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風”“小舟”“煙霧”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給后文漁翁垂釣設置場景,字里行間充滿贊美欣賞之情;接著詞人以“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來展示漁翁的成果,船上掛著一枝柳條兒,串著兩尾金色的鯉魚,這是展示垂釣的欣喜;“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漁翁面對并不豐盛的成果,自嘆使用直鉤釣魚已經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然后將鯉魚烹煮,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表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后說“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漁翁就著魚肉,開懷暢飲,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現出隱逸生活的悠閑自得,也流露出詞人的向往之情。
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三、【四川省廣安、眉山六市2019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定風波
蘇軾①
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詞。
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
人畫竹身肥擁腫,何用?先生落筆勝蕭郎③。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窗。
注:①當時蘇軾謫居黃州。②本詞截取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白居易《畫竹歌并引》、曹希蘊《墨竹》中的部分詩句拼集而成。③蕭郎,指唐代畫家蕭悅,善畫竹。
5.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集用他人詩句作詞,寫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貼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B.上闋中“秀”字照應“雨洗”,暗寫雨后竹子的光澤,“亂”字則照應“風”。•
C.下闋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畫的竹子很形象,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
D.蘇軾借筆下的“墨竹”,暗表自己雖處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著高潔的情懷。
6.作者采用集句詩的方式,將竹子描寫得形神畢肖。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請結合上闋相關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5.C
6.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視覺嗅覺相結合,竹陰使杯里的酒帶上涼意,這是觸覺,多種感官結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飽滿生動;巧妙運用動詞或化靜為動,巧妙運用“洗”“吹”“侵”“過”等動詞,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tài)美,使畫面生動可感;正側結合,既有對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寫,也借“書秩晚”“酒樽涼”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
【解析】
5.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和詩歌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反復閱讀全詩,(包含注釋),理解詩意,然后逐項分析。本題C項“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不合文意,原文“人畫竹身肥擁腫”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別人,而非“蕭悅”。故選C。
6.本題考查詩歌藝術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時應按照“手法+詩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題目“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本題考查景物描寫,考生應注意景物描寫的角度有正側面、虛實、動靜、遠近、視聽等,有修辭手法的需一并說明。本詩中描寫竹子的詩句是“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其中“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為正面描寫,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寫出了“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的情景;“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為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侵”“過”兩個動詞,運用擬人的修辭,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tài)美。
四、【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勞歌
張耒
暑天三月元無雨,云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兒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注:①彀(gòu):張滿弓弩。②十石(dàn):極言費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③衲:縫補,此指補過的破衣服。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起首說“云頭不合”“惟飛土”,強調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鋪墊。
B.三、四句寫詩人盛夏烈日之時,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閑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tài)。
C.接下來四句,筆鋒一轉,向更深的意境開掘;結尾尤以人與牛馬作對比,突出人不如牛馬的殘酷現實。
D.全詩取材貼近現實,情感體驗真切,用語平易曉暢,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下層勞工深切的同情和憐惜。
8.這首詩通過典型細節(jié)深情刻畫了“負重民”的鮮明形象。請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具體賞析。
【答案】
7.B
8.①詩人刻畫了一個艱辛勞作、生活悲慘的“負重民”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工的深切憐憫和同情。②這一形象是通過典型細節(jié)刻畫的。如“筋骸長教十石弩”,寫勞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突出勞作的艱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寫勞工衣著破舊,頂著烈日,出賣苦力,突出生存艱難,生活悲慘。
【解析】
7.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B項,“三、四句……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困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tài)”錯誤,從詩中來看,詩的開頭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熱,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了有力的鋪墊。一、二兩句寫天氣:說“云頭不合”,則可見烈日當空;說“惟飛土”,既呼應了上句“三月元無雨”,又強調了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盛夏赫赫,驕陽似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就汗如雨下,這表明炎熱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要求“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賞析“負重民”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負重民”的意思,再結合第五至八句這幾句詩來分析人物的特點以及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詩歌第五句說“忽憐長街負重民”,引出“負重民”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進入對“負重民”的正面描寫:“筋骸長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壓著一百多斤”,一個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的苦力形象躍然紙上,這一細膩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逼真地點明物體之重已遠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飽兒女”意思是“一輩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陽擋雨,為了養(yǎng)兒活女不管火熱水深”,苦力的區(qū)區(qū)報酬得來十分不易,其中滲透著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這是說“負重民”在烈日曝曬下,盡管衣不蔽體,卻全然不顧,因為他們已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別無“飽兒女”之法。“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詩歌中“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這兩個典型細節(jié)的刻畫,突出了負重民的艱辛,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憫。
點睛:解答詩歌中人物形象的題目,首先要明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對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細節(jié)描寫,可以借助環(huán)境和他人進行側面襯托。然后要把握答題的模式:概括形象的總體特點,用兩個四字詞語或四個兩字詞語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結合詩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點出手法,詩歌中哪些具體詞句,具體表現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本題從題干的提問來看,應是借景物來襯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慮景物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
五、【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二中學2019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除夜
[唐]來鵠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③。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①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鵠家宅在南昌東胡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xiāng)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舉進士,屢試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作此詩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③屠蘇:藥酒名。
9.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詩愁苦的情感基調。
B.王詩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既緊扣了詩的標題“元日”,又渲染了春節(jié)熱鬧歡樂的氣氛。
C.王詩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為辭舊迎新兩首詩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卻不同。來詩愁苦,王詩喜悅,這與他們境遇有關。
10.來詩的結句與王詩的承句都寫到了“春風”,兩句詩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時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
9.A
10.相同點,這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點:“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風”來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按猴L送暖入屠蘇”則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寫新年的第一天,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的熱鬧場景,抒發(fā)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9.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要求,然后通讀全詩,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題目和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逐一確認正誤,終得出答案。要選“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項,分析有誤。聯系全詩看,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歡樂和憂愁、幸福與禍患都是空的,明確寫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萬里相思一夜中”,是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從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風更添思念,是寫愁的深重。“事關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選項認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選A。
10.本題考查的是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及比較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當注意審題,題干中已經明確指出“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方面分析,則就應當從情景的角度來考慮。分析景和情的關系,來詩結句“又將憔悴見春風”中“春風”是新春之景;“憔悴”,聯系上文看,是因于“萬里相思一夜中”,“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王詩的承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聯系注釋看,是藥酒名。該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從景和情關系上看,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新年熱鬧的場景抒發(fā)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過以上可知,二詩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詩是樂景寫哀情,第二首詩是樂景寫樂情。結合表現的詩人的情感,分點作答,意思對即可。
六、【晉冀魯豫四省2019年聯考高考語文三模試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夜聞觱篥
杜甫
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
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點題,點明了時間和觱篥聲傳來的位置,暗示了詩人漂泊無著的處境。
B.詩人時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聽到悲壯的觱篥聲,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兩句,寫積雪飛霜凝結著冬夜的嚴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風猛浪的聲音。
D.全詩內情和外物和諧統(tǒng)一,營造了濃厚的抒情氛圍,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
12.從全詩看,詩人“多感傷”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答案】
11.C
12.①樂人吹奏的悲壯的“塞曲”令詩人感傷;②干戈四起、戰(zhàn)亂頻仍、瘡痍滿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令詩人感傷;③漂泊江湖的羈旅之苦令詩人感傷。
【解析】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主要內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從詩歌的結構內容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把握詩歌的表達意蘊。C選項“觱篥管吹奏出急風猛浪的聲音”錯誤,“孤燈急管”與“風急浪湍”既是實寫,也映襯出詩人此時的心境。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詩歌內容的能力。作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作,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結合題目的要求作答。本題要求概括詩人多感傷的原因,只要寫出原因即可,不需要具體分析。根據詩句“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可以得知,詩人是聽到悲壯的塞曲而內心感傷。根據詩句“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可以得知寫作背景是戰(zhàn)亂,抓住一個“難”字去看百姓的命運。此時國內干戈四起,戰(zhàn)亂中民不聊生,內心感傷。另外可以抓住詩歌的體裁是羈旅詩,作者在外漂泊,頸聯描寫了漂泊所見之景,再結合尾聯后半句,可以得知,羈旅江湖之苦。
點睛:詩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物象的完美結合,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把握詩中的意象,有助于參悟意境,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七、【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2019屆高三后一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各題。
浣溪沙
韋莊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桿,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浣溪沙
薛昭蘊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不語含嚬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注:①寫作此詩時作者漫游在長江下游一帶。②襄水,古屬楚國。
13.薛詞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試簡析其寫景藝術特色。
14.兩首詞都表達了懷人之情,試就其異同加以比較。
【答案】
13.①薛詞上片描繪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②選取富有特色的典型意象秋風、秋雨、紅蓼、鷗跡等渲染氛圍,烘托人物形象。③視聽嗅多感官結合描寫環(huán)境。聽覺上的是風雨聲,視覺上的是熱色的紅蓼花、成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14.①韋詞借月寄情,睹物思人,并用一意兩寫手法,從己之憶人想象人之憶己,又從相憶之深推到相見之難,婉轉動人。②薛詞同樣托景寄懷,先描繪渲染渡頭環(huán)境的蒼涼和寂寞,再引出盛裝佳人等待心上人的動人圖景,又以愁煞船郎的側面描寫和“燕歸帆盡”之以景結情手法,寫出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懷人愁緒,耐人尋味。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賞析詩歌的形象,需要考生先圈出設題詩句中的形象,再圈出寫其特點的詞語,根據這些詞語來分析其特點。賞析句子的表達技巧,應該先指明所用表現手法,然后結合句子分析該手法,后點明這種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本題要求分析薛詞上片所描繪的圖景,同時分析其寫景特色?!凹t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這三句中主要寫到秋風、秋雨、紅蓼、鷗跡、孤獨佳人等形象,既包括景物形象,也包括人物形象:沙灘上秋雨中的渡頭,水邊長著紫紅色的蓼花以及鷗跡成行,這些都是景,使人突出地感覺到的是渡頭環(huán)境的蒼涼和寂寞,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卻孤零零地站著一個盛裝的佳人,整幅畫面寂寞而蒼涼。然后再看這三句的寫景技巧,首先看這三句寫了哪些景,這是從選材的角度分析,有秋風、秋雨、紅蓼、鷗跡,這些景對人物起到烘托的作用,然后再看是如何寫這些景的,如“風雨聲”是耳中所聞,紅蓼花、成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是視覺所見,在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可見結合了多種感官??忌梢詮倪@些方面分析概括。
14.該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全詩,對詩歌有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讀懂詩歌寫了什么,然后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細細品讀,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有時詩中還會有直接抒情的詞句。本題是借助比較閱讀的方式來考查詩歌情感,題干中說的是“兩首詞都表達了懷人之情,試就其異同加以比較”,然后要分別分析兩首詩歌,既要分析共同之處,也要指出不同之處。先看韋莊的詞,詞的上片寫相思之深,與前人或從己方或從對方著筆不同,此詞從雙方展開:“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這是從己方鋪墨;“想君思我錦衾寒”,這是從對方入手,以“想君”二字,轉從對方角度,并且以“錦衾寒”三字,將之具體化,使人親同感受之;上片從空間角度,下片則從空間轉向時間,“咫尺畫堂深似?!?,是對上片三句雙方思戀的凝縮,“憶來”、“幾時”,兩句,縱橫上下,先寫憶舊,再寫對將來之期冀,更見情之真切。再看薛昭蘊的詞,詞開頭就描繪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借助秋風、秋雨、紅蓼、鷗跡渲染營造了渡頭的蒼涼和寂寞,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位盛裝的佳人出場了;下片中以“幾回愁煞棹船郎”進行側面描寫,佳人心事重重地皺著眉,默默地立在渡頭,又不要擺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而實際上“愁”的應是佳人;詞的后一句,“燕歸帆盡水茫?!笔钦f在佳人默望中,燕子歸去了,江上的征帆過盡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燕歸、帆盡、水茫茫,都是寫景,而深含著的至真至切的懷人之情,一切都在“不語”中。由此看來,兩首詞都借助景來寄托懷人之情,不同的是,韋莊使用“一意兩寫”手法,而薛詞以景渲染,以漁郎側面烘托,并以景結情,這是兩篇的不同之處。
點睛:理解詩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哪些。憂國傷時。有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離亂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的。建功報國。有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的,有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的,有報國無門的悲傷的,有山河淪喪的痛苦的,有年華消逝,有壯志難酬的悲嘆的,有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有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思鄉(xiāng)懷人。有羈旅愁思的,有思親念友的,有邊關思鄉(xiāng)的,有閨中懷人的,生活雜感。有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的,有昔勝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諷今的情懷的,有青春易逝的傷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悶,有告慰平生的喜悅。長亭送別。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長的勉勵。
那么,在考場上,題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序言。有的序。三、從詩人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人。要知人論世。四、從詩句,這是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
八、【吉林省長春市2019屆高三質量監(jiān)測(四)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
送嚴士元
劉長卿①
春風倚棹闔閭城②,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③今已誤儒生。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④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①劉長卿,中唐詩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屢次遭貶。劉長卿與好友嚴士元在蘇州相逢,短暫相聚后又送嚴去湖南。②闔閭城,蘇州城。③青袍,貞觀四年規(guī)定,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齡,盛唐詩人。作此詩時詩人被貶為江寧臣。
15.對劉長卿的《送嚴士元》一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倚”字將春天擬人化,表現朋友相見的喜悅心情;“寒”字寫出春寒料峭,也為詩人與朋友的相別營造氛圍。
B.頷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細”得看不見,“落地”聽不到。詩中景物之柔美,給人以愜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寫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與友人盤桓到日暮仍戀戀不舍及相遇又別離的復雜情思。
D.“草綠湖南萬里情”屬于遠景描寫,既點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遙遠的湖南,又蘊含了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16.試結合劉詩的尾聯“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與王詩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分析兩首詩的主人公在個人經歷和情感上的異同點。
【答案】
15.D
16.相同點:都遭貶謫;都是與好友短暫相聚又將別離;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點:①王詩借“冰心在玉壺”來隱喻自己的志行高潔,和雖遭貶謫卻不改其高潔情操的決心。同時也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②劉詩用“青袍誤儒生”這句牢騷話,直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貞觀年間,八九品的小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認為自己滿腹才華,當這一類小官員,是很失意的,簡直是在耽誤自己的前程。)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主要內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從詩歌的結構內容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把握詩歌的表達意蘊。D選項“‘草綠湖南萬里情’屬于遠景描寫”錯誤,應該是虛景,意中之景。故選D。
16.本題考查了鑒賞詩歌內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題時,應結合詩歌注釋了解作者,進而理解詩歌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釋“劉長卿,中唐詩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屢次遭貶。劉長卿與好友嚴士元在蘇州相逢,短暫相聚后又送嚴去湖南。”和“王昌齡,盛唐詩人。作此詩時詩人被貶為江寧臣。”可知,兩首詩的主人公都遭貶謫;都是與好友短暫相聚又將別離;都有依依不舍之情?!熬ト舴晗嘧R問,青袍今已誤儒生”寫了如果有相識之人問到我的境遇,請你轉告他們,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誤的一介書生,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詩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點睛:古代詩歌比較鑒賞題的設題角度和單純鑒賞一首古詩的命題角度基本相同,都是從詩歌的意象、意境、語言、表達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設置題目。不同的是,比較鑒賞題需要考生針對兩首或者三首詩歌進行比較鑒賞解答。詩歌比較鑒賞在設題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異”的原則,即所選詩歌在題材相同或相近的基點上比較辨別其他方面的異同??忌谧鲱}時應該用“相同”去鑒賞“不同”,也就是所說的存“同”賞“異”。

怎樣把握一首詩的主旨
六看:1、看題目2、看作者3、看注釋4、看意象5、看體現情感的詞(直接的、間接的)6、看體現主旨的關鍵句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襯托、夸張、用典。
2、描寫手法: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虛實結合、點面結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寫哀情、以景結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
第一種模式:分析形象型
規(guī)范答題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義。
【示例】試簡要分析詩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描寫了一個孤獨清高的老漁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中,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專心釣魚,形體孤獨,性格顯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這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形象的意義)
賦得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問:本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為丈夫遠出久而未歸,因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婦形象,。(步驟一)詩歌的前兩句寫出妻子因為丈夫外出,內心空虛,無心勞作。后兩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思婦因為日夜的思念,容顏憔悴,宛如那圓圓的明月,在逐漸的減弱其清輝,漸變?yōu)槿痹?。(步驟二)表達了思婦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忌鷳プ≡娭械闹饕拔?,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清新明麗、雄渾壯闊、悲壯慷慨、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見錯誤:學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
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
二是學生往往著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
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來思考,避免出錯。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藝術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藝術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現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2)聯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動靜結合;(8)以動襯靜;(9)以樂景抒哀情;(10)卒章顯志;(11)欲揚先抑等。
㈢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即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借代;(4)擬人;(5)夸張;(6)雙關;(7)對偶;(8)用典。另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越女詞(其三)》
李白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驟1)詩人用“見客”“笑入”“不出來”這一連串似乎很平常的動詞短語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采蓮女的形象,“佯羞”一詞寫其對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態(tài),十分自然。(步驟2)詩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語言抒發(fā)了對純真愛情的贊美。(步驟3)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xiāng)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梢姟罢哿笔侨姷年P鍵。
第六種模式:煉字型、詩眼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七種模式: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你認為呢?
答題步驟:
找到原詞句中的關鍵幾點,分條作答,用翻譯的形式就可以。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
第一種答案:同意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說法。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
存老馬”等,從中看出詩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為國效力。
第二種答案:同意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的說法。詩中寫到“思歸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別是結尾兩句;難道我這腐儒,連一匹老馬也不如了嗎?表達了詩人一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
“繞”字,有的書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3分)
第八種模式:煉句型
提問方法:這句詩好在哪里?
提問變體:1、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2、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簡析這句詩的作用和藝術效果。
答題步驟: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fā)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有時還可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檻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注]水檻:江邊的欄桿,可供垂釣、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賒:遠。
這首詩的第五、六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南宋葉夢得《石林詩話》稱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之妙”。請你談談這兩句詩的“妙”處,并結合全詩說說作者作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這兩句詩,寫細雨輕灑,魚兒嬉戲于水面;微風吹拂,燕子斜掠過天空。(若雨猛,則魚潛水底;風急,則燕子不能禁受)“出”,寫魚兒的歡欣,“斜”,寫燕子的輕盈。詩人觀察細致入微,遣詞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動。詩歌描繪草堂的自然環(huán)境,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和優(yōu)游閑適的心情。
第九種模式:分析構思型
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解答分析: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么,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后抒情,有的先敘事后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答題步驟:①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②概括詩句描繪的內容。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東坡①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
②犖確: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每日更新,備注:資料
第十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fā)問。
答題步驟:(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3)抒發(fā)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fā)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fā)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第十一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幾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1)認真審題(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十二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tài),(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么就萬無一失了。
第十三種模式情景鑒賞題型:
1.即用什么樣的“景”表現了什么樣的“情”,如果要回答關系還要用一個表示情景關系的詞語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題: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2.情景鑒賞題:記住下列公式即可——關系+景+情。
關系術語:
1)純寫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觸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襯情
3.情景鑒賞題示例: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2)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答:該詩后四句情景交融(關系)。寫出了綠竹青翠、紅蓮花謝,炊煙四起,人們采菱而歸的清新之景(景),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閑適之情(情)。
參考答案: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
分析:這類題目標準答法必須要答關系,參考答案給出的是采分點,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樣,對于我們考生來說,掌握規(guī)范答法永遠處于不敗之地。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時,要考慮兩個方面:1、對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4.用什么樣的景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點+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為:描繪了——的景,創(chuàng)設了——的意境,表達了——的感情。
附錄: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義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fā)(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yè)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fā)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么”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zhàn),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為何寫”方面: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托……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fā)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匯集與詳解
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15.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意思是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對這幅畫高度贊美,稱贊畫之精妙。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作者表達的是萬里江山濃縮在尺牘之間的畫作里。故C錯誤。
15.此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結合詩歌題目、作者、注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容,重點分析指定句子,組織答案。詩歌翻譯:畫作望去,滿眼都是長江水,山體蒼翠。萬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牘之間。白云飄蕩在傍晚的樹木上空。畫作里蘊含著美好的詩句,但是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結合蘇軾說過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這幅畫包含著豐富的詩意,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表達對畫家畫的高度贊美之情。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
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思。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15.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D
15.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分析不正確。尾聯“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則立場,即符合“道義”。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題的答題步驟: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③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頸聯“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庇玫涔省按贯灐眮肀磉_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構安排來看,首聯、頷聯,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插田歌(節(jié)選)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4.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15.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4.B
1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整,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這幾句特別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恫逄锔琛愤@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解析】
14.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能看到遠處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意思是遠望田塍像條線,一片白水波光參差。故選B。
15.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七律。此詩首先緊承白居易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后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于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插秧時節(jié)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以及農婦農夫的衣著,色彩協調,具有濃郁的南方水鄉(xiāng)氣息。接著六句以自己的聽覺寫出農民勞動的情緒。全詩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對話全用口語,樸素無華,生動有趣,傳神地表現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9.本讀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10.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5分)
【答案】
9.“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10.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
【解析】
9.本題考査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內容涉及對詩歌的表達技技巧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思考詩歌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題要求簡要分析詩歌前六句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已經明確了手法是對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對比手法,并且分析對比手法怎樣勾勒精衛(wèi)形象即可。詩歌中“山石細”和“海波平”兩詞形成對比,嘴里銜著山上的細石,決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從中表現“精衛(wèi)”的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抱寸誠”的決心“銜細石”的舉動與“海波平”的宏圖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對比中充分表現精衛(wèi)的心誠志堅。
10.本題考査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題目要求結合詩歌后六句分析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人皆”與“我獨”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tài)度;“豈計”“惟應”體現出作者對精衛(wèi)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的肯定,側面表現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協的人生追求;尾聯作者以“精衛(wèi)”與刺客相類比,再次表達了對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與欣賞。
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②,去國同王粲③。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zhàn)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xù)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感也產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C
(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席壯美的畫面。
(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
(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攪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huán)境的幽僻。故選B。
(2)本題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看是鑒賞景象、物象還是人物形象。本題是鑒賞景物,要找出用到來的意象,想象整個畫面,概括出意境特點。本題問“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吧缴h寂寞”描繪夕陽照射之下,遠遠望去,群山蒼茫,籠罩著夕陽的余暉,給人寂寞空曠之感;“江光夕滋漫”寫滿溢的江水在夕陽余暉中閃耀著特有的光澤;整個畫面境界闊大壯美,而又給人寂寥孤獨之感。
(3)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聯系題目、注釋、背景等全面解讀,要仔細尋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詞語,或者分析詩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表達了詩人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傷時愧孔父”詩人借孔子嘆鳳、泣麟的典故,表達自己“傷時”之痛,即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則表達了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所歷有嗟嘆”直抒身世之慨,“去國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國家*之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六、【2019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3~15題。(共12分)
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1】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
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13.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15.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
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3.C
14.A
15.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妹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辭和表現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現手法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進行準確判斷。C“還描繪了桃花李花”錯誤。詩人并沒有描繪這兩種花,而是提及兩花,作為對比,認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應梅花風韻“清姝”。故C錯誤。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B項,“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說法錯誤,“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說任憑畫工把白梅畫成黑色,墨梅圖也能盡顯梅花清雅高貴之美,逢春暖就開放桃花李花與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沒有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項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F在這些美麗了壽陽公主如春風一般嬌美的容顏的梅花,又鋪開在陳與義面前,它們正是經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奪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筆畫成的水墨梅。這兩句中贊許了水墨梅和畫者的技藝。D第二首后兩句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暗含原來畫家追求的是藝術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為此,又拉出傳說中的九方皋相馬以為佐證,通過贊美畫師贊美水墨梅。并沒有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故D錯誤。故選B。
15.本題考查綜合比較閱讀詩歌的能力。這道題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綜合感知兩首詩的情感,再根據問題回到詩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關于墨梅畫的特點,“此花風韻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點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點出藝術技藝的高超。分析兩詩側重點時不妨從內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說出兩首詩具體內容,其區(qū)別也就體現出來了。
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兼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19.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聯中“_______”一詞點出了李將的地位。(2分)
20.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
19.造訪朱門
20.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兼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yǎng)。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9.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借助詩歌的詞、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后才能準確作答。題目的意思是,早秋時節(jié)去到龍武李將軍書齋去拜訪他,“過”的意思為“拜訪”。首聯的意思是,蟬聲從樹梢傳來,深巷中的紅漆大門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閑居之中?!爸扉T”指貴族豪富之家,這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
20.本題考查鑒賞作品文學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先明確人物描寫手法——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然后結合相關詩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詩歌前兩聯屬于環(huán)境描寫,首聯描寫了李將軍宅院的外部環(huán)境,“蟬聲”“秋巷”“冷靜”渲染了清幽寧謐的氛圍,從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閑適高雅;頷聯描寫室內家居布置,“數莖竹”“一架書”表現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頸聯第一句描寫有禮節(jié)的侍從,是為了襯托李將軍的知禮有涵養(yǎng)。這些詩句都屬于側面描寫。后三句則是對李將軍的直接描寫,“吟哦”“任狂疏”這些動作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灑脫豪放,“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寫出了李將軍的遠大理想和追求??傊@首詩通過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禮有涵養(yǎng)、灑脫豪放、心懷遠大理想和追求的將軍形象。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2019年新聯考模擬】
一、【福建省三明市2019屆高三高考模擬測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石鼻城
蘇軾
平時戰(zhàn)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
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
獨穿暗月朦朧里,愁渡奔河蒼茫間。
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國時期蜀魏古戰(zhàn)場所在地。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開篇點題,既感慨歷史的變遷,又寫出路上出征的士兵來往頻繁。
B.領聯緊承首聯展開,寫蜀地山勢險峻的意圖與李白《蜀道難》不相同。
C.詩人入蜀的旅途是艱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獨,也有大河難渡的擔憂。
D.本詩寫詩人游歷石鼻城的所見所感,前三聯在意境上明顯區(qū)別于尾聯。
2.請結合全詩,賞析“道邊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
1.A
2.(1)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詩竹曳曳、流水潺潺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2)與前面形成對比,拓展意境。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給全詩增添了明麗閑適的意境。
【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A項,“路上出征的士兵”錯誤。首聯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遠行之人,由頷聯“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問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義。故選A。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2.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暗肋呅拗袼保谠律鼥V中渡過奔騰的渭河,漸向西南,風景漸變,修竹蕭蕭,流水潺潺。以景作結、寓情于景。詩人以景結束全詩,含蓄表露經過艱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結合“蜀人從此送殘山”“愁渡奔河蒼茫間”等分析,后一句與前面形成對比,詩人從歷經高山激流之愁,到終見清幽明麗之喜,拓寬詩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高考后仿真卷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漁家傲
謝逸
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
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
3.“笛聲吹徹云山翠”的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達技巧。
4.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
3.夸張視聽結合/以聲襯靜
4.(1)垂釣時,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了詩情畫意。對秋日美景的欣賞、贊美之情。(2)后寫漁翁垂釣的成果的展示,寫垂釣的欣喜之情。(3)由于漁翁不趨時尚,樸直渾厚,仍舊用“直鉤”釣魚,所以感到所獲不豐。后二句筆鋒一轉,從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頓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何必為此等小事耿耿于懷,自尋煩惱呢?(4)末二句寫漁翁暢飲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樂,突出了他豪邁豁達的胸襟,同時也表現了隱逸生活的閑適與安逸。
【解析】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題是借助填空題的方式來考查技巧,如題干問的是“笛聲吹徹云山翠”運用哪兩種表達技巧,然后回顧??嫉募记捎心男?,再理解詩句的啥意思,看該句寫了哪些內容,是如何來寫的?!暗崖暣祻卦粕酱洹保@句是說漁翁吹起了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聲遏行云;從修辭角度來看,“徹”意思是“透”,這是使用夸張的修辭,體現笛聲的穿透力;從描寫的角度來看,“笛聲”是耳中所聞,“云山翠”是眼中所見,這是使用視聽結合的手法,“笛聲”是聲,是動,而“云山”是靜,這是以聲襯靜,既寫出笛聲的優(yōu)美,又寫出山谷的幽靜。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問的是“圍繞‘漁事’,詞人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簡要分析”,然后梳理詩歌內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詞語,也可以根據詩歌中的景、事來分析情感。從此詞中來看,詞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漁翁形象,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這一形象之上。如一開始“秋水無痕清見底,蓼花汀上西風起一葉小舟煙霧里”,這三句是寫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風”“小舟”“煙霧”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繪得如畫般迷人,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給后文漁翁垂釣設置場景,字里行間充滿贊美欣賞之情;接著詞人以“蘭棹艤,柳條帶雨穿雙鯉”來展示漁翁的成果,船上掛著一枝柳條兒,串著兩尾金色的鯉魚,這是展示垂釣的欣喜;“自嘆直鉤無處使,笛聲吹徹云山翠。膾落霜刀紅縷細”,漁翁面對并不豐盛的成果,自嘆使用直鉤釣魚已經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聲悠揚,響徹空山,然后將鯉魚烹煮,笛聲的悠揚和魚肉的精細中表現出漁翁豁達的心境;后說“新酒美,醉來獨枕莎衣睡”,漁翁就著魚肉,開懷暢飲,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現出隱逸生活的悠閑自得,也流露出詞人的向往之情。
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三、【四川省廣安、眉山六市2019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定風波
蘇軾①
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詞。
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
人畫竹身肥擁腫,何用?先生落筆勝蕭郎③。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窗。
注:①當時蘇軾謫居黃州。②本詞截取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白居易《畫竹歌并引》、曹希蘊《墨竹》中的部分詩句拼集而成。③蕭郎,指唐代畫家蕭悅,善畫竹。
5.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集用他人詩句作詞,寫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貼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B.上闋中“秀”字照應“雨洗”,暗寫雨后竹子的光澤,“亂”字則照應“風”。•
C.下闋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畫的竹子很形象,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
D.蘇軾借筆下的“墨竹”,暗表自己雖處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著高潔的情懷。
6.作者采用集句詩的方式,將竹子描寫得形神畢肖。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請結合上闋相關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5.C
6.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描寫,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視覺嗅覺相結合,竹陰使杯里的酒帶上涼意,這是觸覺,多種感官結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飽滿生動;巧妙運用動詞或化靜為動,巧妙運用“洗”“吹”“侵”“過”等動詞,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tài)美,使畫面生動可感;正側結合,既有對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寫,也借“書秩晚”“酒樽涼”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
【解析】
5.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和詩歌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反復閱讀全詩,(包含注釋),理解詩意,然后逐項分析。本題C項“比蕭悅筆下‘肥’竹更勝一籌”不合文意,原文“人畫竹身肥擁腫”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別人,而非“蕭悅”。故選C。
6.本題考查詩歌藝術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時應按照“手法+詩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題目“這些詩句是怎樣描寫竹子的?”,本題考查景物描寫,考生應注意景物描寫的角度有正側面、虛實、動靜、遠近、視聽等,有修辭手法的需一并說明。本詩中描寫竹子的詩句是“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其中“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為正面描寫,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寫出了“雨后竹葉潤澤,風吹竹葉清香”的情景;“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為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竹色的青蔥、竹蔭的涼爽。“侵”“過”兩個動詞,運用擬人的修辭,細膩傳神地刻畫竹子的形神,寫出了竹的動態(tài)美。
四、【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19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勞歌
張耒
暑天三月元無雨,云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兒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注:①彀(gòu):張滿弓弩。②十石(dàn):極言費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③衲:縫補,此指補過的破衣服。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起首說“云頭不合”“惟飛土”,強調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鋪墊。
B.三、四句寫詩人盛夏烈日之時,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閑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tài)。
C.接下來四句,筆鋒一轉,向更深的意境開掘;結尾尤以人與牛馬作對比,突出人不如牛馬的殘酷現實。
D.全詩取材貼近現實,情感體驗真切,用語平易曉暢,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下層勞工深切的同情和憐惜。
8.這首詩通過典型細節(jié)深情刻畫了“負重民”的鮮明形象。請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具體賞析。
【答案】
7.B
8.①詩人刻畫了一個艱辛勞作、生活悲慘的“負重民”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工的深切憐憫和同情。②這一形象是通過典型細節(jié)刻畫的。如“筋骸長教十石弩”,寫勞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突出勞作的艱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寫勞工衣著破舊,頂著烈日,出賣苦力,突出生存艱難,生活悲慘。
【解析】
7.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B項,“三、四句……深堂高臥,無人打擾,隨意身,突出詩人清困自在、不懼酷熱的心態(tài)”錯誤,從詩中來看,詩的開頭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熱,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了有力的鋪墊。一、二兩句寫天氣:說“云頭不合”,則可見烈日當空;說“惟飛土”,既呼應了上句“三月元無雨”,又強調了天氣炎熱干燥,塵土飛揚。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盛夏赫赫,驕陽似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就汗如雨下,這表明炎熱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要求“結合詩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詩”賞析“負重民”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負重民”的意思,再結合第五至八句這幾句詩來分析人物的特點以及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詩歌第五句說“忽憐長街負重民”,引出“負重民”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進入對“負重民”的正面描寫:“筋骸長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壓著一百多斤”,一個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的苦力形象躍然紙上,這一細膩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逼真地點明物體之重已遠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飽兒女”意思是“一輩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陽擋雨,為了養(yǎng)兒活女不管火熱水深”,苦力的區(qū)區(qū)報酬得來十分不易,其中滲透著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這是說“負重民”在烈日曝曬下,盡管衣不蔽體,卻全然不顧,因為他們已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別無“飽兒女”之法。“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詩歌中“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這兩個典型細節(jié)的刻畫,突出了負重民的艱辛,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憫。
點睛:解答詩歌中人物形象的題目,首先要明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對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細節(jié)描寫,可以借助環(huán)境和他人進行側面襯托。然后要把握答題的模式:概括形象的總體特點,用兩個四字詞語或四個兩字詞語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結合詩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點出手法,詩歌中哪些具體詞句,具體表現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本題從題干的提問來看,應是借景物來襯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慮景物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
五、【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二中學2019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除夜
[唐]來鵠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③。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注]①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鵠家宅在南昌東胡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xiāng)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舉進士,屢試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作此詩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③屠蘇:藥酒名。
9.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詩愁苦的情感基調。
B.王詩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既緊扣了詩的標題“元日”,又渲染了春節(jié)熱鬧歡樂的氣氛。
C.王詩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為辭舊迎新兩首詩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卻不同。來詩愁苦,王詩喜悅,這與他們境遇有關。
10.來詩的結句與王詩的承句都寫到了“春風”,兩句詩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時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
9.A
10.相同點,這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點:“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風”來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按猴L送暖入屠蘇”則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寫新年的第一天,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的熱鬧場景,抒發(fā)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9.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要求,然后通讀全詩,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題目和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逐一確認正誤,終得出答案。要選“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項,分析有誤。聯系全詩看,來詩首句“事關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歡樂和憂愁、幸福與禍患都是空的,明確寫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萬里相思一夜中”,是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從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風更添思念,是寫愁的深重。“事關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選項認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選A。
10.本題考查的是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及比較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當注意審題,題干中已經明確指出“在處理景與情的關系”方面分析,則就應當從情景的角度來考慮。分析景和情的關系,來詩結句“又將憔悴見春風”中“春風”是新春之景;“憔悴”,聯系上文看,是因于“萬里相思一夜中”,“又將憔悴見春風”是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王詩的承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聯系注釋看,是藥酒名。該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從景和情關系上看,是以樂景寫樂情,通過新年熱鬧的場景抒發(fā)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過以上可知,二詩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詩是樂景寫哀情,第二首詩是樂景寫樂情。結合表現的詩人的情感,分點作答,意思對即可。
六、【晉冀魯豫四省2019年聯考高考語文三模試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夜聞觱篥
杜甫
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
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
積雪飛霜此夜寒,孤燈急管復風湍。
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
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點題,點明了時間和觱篥聲傳來的位置,暗示了詩人漂泊無著的處境。
B.詩人時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聽到悲壯的觱篥聲,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兩句,寫積雪飛霜凝結著冬夜的嚴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風猛浪的聲音。
D.全詩內情和外物和諧統(tǒng)一,營造了濃厚的抒情氛圍,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
12.從全詩看,詩人“多感傷”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答案】
11.C
12.①樂人吹奏的悲壯的“塞曲”令詩人感傷;②干戈四起、戰(zhàn)亂頻仍、瘡痍滿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令詩人感傷;③漂泊江湖的羈旅之苦令詩人感傷。
【解析】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主要內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從詩歌的結構內容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把握詩歌的表達意蘊。C選項“觱篥管吹奏出急風猛浪的聲音”錯誤,“孤燈急管”與“風急浪湍”既是實寫,也映襯出詩人此時的心境。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詩歌內容的能力。作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認真閱讀詩作,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結合題目的要求作答。本題要求概括詩人多感傷的原因,只要寫出原因即可,不需要具體分析。根據詩句“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欻悲壯”可以得知,詩人是聽到悲壯的塞曲而內心感傷。根據詩句“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可以得知寫作背景是戰(zhàn)亂,抓住一個“難”字去看百姓的命運。此時國內干戈四起,戰(zhàn)亂中民不聊生,內心感傷。另外可以抓住詩歌的體裁是羈旅詩,作者在外漂泊,頸聯描寫了漂泊所見之景,再結合尾聯后半句,可以得知,羈旅江湖之苦。
點睛:詩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物象的完美結合,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把握詩中的意象,有助于參悟意境,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七、【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2019屆高三后一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各題。
浣溪沙
韋莊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桿,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浣溪沙
薛昭蘊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不語含嚬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注:①寫作此詩時作者漫游在長江下游一帶。②襄水,古屬楚國。
13.薛詞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試簡析其寫景藝術特色。
14.兩首詞都表達了懷人之情,試就其異同加以比較。
【答案】
13.①薛詞上片描繪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②選取富有特色的典型意象秋風、秋雨、紅蓼、鷗跡等渲染氛圍,烘托人物形象。③視聽嗅多感官結合描寫環(huán)境。聽覺上的是風雨聲,視覺上的是熱色的紅蓼花、成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14.①韋詞借月寄情,睹物思人,并用一意兩寫手法,從己之憶人想象人之憶己,又從相憶之深推到相見之難,婉轉動人。②薛詞同樣托景寄懷,先描繪渲染渡頭環(huán)境的蒼涼和寂寞,再引出盛裝佳人等待心上人的動人圖景,又以愁煞船郎的側面描寫和“燕歸帆盡”之以景結情手法,寫出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懷人愁緒,耐人尋味。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賞析詩歌的形象,需要考生先圈出設題詩句中的形象,再圈出寫其特點的詞語,根據這些詞語來分析其特點。賞析句子的表達技巧,應該先指明所用表現手法,然后結合句子分析該手法,后點明這種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本題要求分析薛詞上片所描繪的圖景,同時分析其寫景特色?!凹t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這三句中主要寫到秋風、秋雨、紅蓼、鷗跡、孤獨佳人等形象,既包括景物形象,也包括人物形象:沙灘上秋雨中的渡頭,水邊長著紫紅色的蓼花以及鷗跡成行,這些都是景,使人突出地感覺到的是渡頭環(huán)境的蒼涼和寂寞,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卻孤零零地站著一個盛裝的佳人,整幅畫面寂寞而蒼涼。然后再看這三句的寫景技巧,首先看這三句寫了哪些景,這是從選材的角度分析,有秋風、秋雨、紅蓼、鷗跡,這些景對人物起到烘托的作用,然后再看是如何寫這些景的,如“風雨聲”是耳中所聞,紅蓼花、成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是視覺所見,在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可見結合了多種感官??忌梢詮倪@些方面分析概括。
14.該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全詩,對詩歌有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讀懂詩歌寫了什么,然后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細細品讀,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有時詩中還會有直接抒情的詞句。本題是借助比較閱讀的方式來考查詩歌情感,題干中說的是“兩首詞都表達了懷人之情,試就其異同加以比較”,然后要分別分析兩首詩歌,既要分析共同之處,也要指出不同之處。先看韋莊的詞,詞的上片寫相思之深,與前人或從己方或從對方著筆不同,此詞從雙方展開:“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這是從己方鋪墨;“想君思我錦衾寒”,這是從對方入手,以“想君”二字,轉從對方角度,并且以“錦衾寒”三字,將之具體化,使人親同感受之;上片從空間角度,下片則從空間轉向時間,“咫尺畫堂深似?!?,是對上片三句雙方思戀的凝縮,“憶來”、“幾時”,兩句,縱橫上下,先寫憶舊,再寫對將來之期冀,更見情之真切。再看薛昭蘊的詞,詞開頭就描繪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借助秋風、秋雨、紅蓼、鷗跡渲染營造了渡頭的蒼涼和寂寞,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位盛裝的佳人出場了;下片中以“幾回愁煞棹船郎”進行側面描寫,佳人心事重重地皺著眉,默默地立在渡頭,又不要擺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而實際上“愁”的應是佳人;詞的后一句,“燕歸帆盡水茫?!笔钦f在佳人默望中,燕子歸去了,江上的征帆過盡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燕歸、帆盡、水茫茫,都是寫景,而深含著的至真至切的懷人之情,一切都在“不語”中。由此看來,兩首詞都借助景來寄托懷人之情,不同的是,韋莊使用“一意兩寫”手法,而薛詞以景渲染,以漁郎側面烘托,并以景結情,這是兩篇的不同之處。
點睛:理解詩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哪些。憂國傷時。有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離亂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的。建功報國。有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的,有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的,有報國無門的悲傷的,有山河淪喪的痛苦的,有年華消逝,有壯志難酬的悲嘆的,有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有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思鄉(xiāng)懷人。有羈旅愁思的,有思親念友的,有邊關思鄉(xiāng)的,有閨中懷人的,生活雜感。有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的,有昔勝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諷今的情懷的,有青春易逝的傷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悶,有告慰平生的喜悅。長亭送別。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長的勉勵。
那么,在考場上,題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序言。有的序。三、從詩人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人。要知人論世。四、從詩句,這是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
八、【吉林省長春市2019屆高三質量監(jiān)測(四)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
送嚴士元
劉長卿①
春風倚棹闔閭城②,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③今已誤儒生。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④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①劉長卿,中唐詩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屢次遭貶。劉長卿與好友嚴士元在蘇州相逢,短暫相聚后又送嚴去湖南。②闔閭城,蘇州城。③青袍,貞觀四年規(guī)定,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齡,盛唐詩人。作此詩時詩人被貶為江寧臣。
15.對劉長卿的《送嚴士元》一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倚”字將春天擬人化,表現朋友相見的喜悅心情;“寒”字寫出春寒料峭,也為詩人與朋友的相別營造氛圍。
B.頷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細”得看不見,“落地”聽不到。詩中景物之柔美,給人以愜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寫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與友人盤桓到日暮仍戀戀不舍及相遇又別離的復雜情思。
D.“草綠湖南萬里情”屬于遠景描寫,既點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遙遠的湖南,又蘊含了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16.試結合劉詩的尾聯“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與王詩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分析兩首詩的主人公在個人經歷和情感上的異同點。
【答案】
15.D
16.相同點:都遭貶謫;都是與好友短暫相聚又將別離;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點:①王詩借“冰心在玉壺”來隱喻自己的志行高潔,和雖遭貶謫卻不改其高潔情操的決心。同時也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②劉詩用“青袍誤儒生”這句牢騷話,直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貞觀年間,八九品的小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認為自己滿腹才華,當這一類小官員,是很失意的,簡直是在耽誤自己的前程。)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主要內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從詩歌的結構內容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把握詩歌的表達意蘊。D選項“‘草綠湖南萬里情’屬于遠景描寫”錯誤,應該是虛景,意中之景。故選D。
16.本題考查了鑒賞詩歌內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題時,應結合詩歌注釋了解作者,進而理解詩歌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釋“劉長卿,中唐詩人,官至監(jiān)察御史,屢次遭貶。劉長卿與好友嚴士元在蘇州相逢,短暫相聚后又送嚴去湖南。”和“王昌齡,盛唐詩人。作此詩時詩人被貶為江寧臣。”可知,兩首詩的主人公都遭貶謫;都是與好友短暫相聚又將別離;都有依依不舍之情?!熬ト舴晗嘧R問,青袍今已誤儒生”寫了如果有相識之人問到我的境遇,請你轉告他們,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誤的一介書生,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詩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點睛:古代詩歌比較鑒賞題的設題角度和單純鑒賞一首古詩的命題角度基本相同,都是從詩歌的意象、意境、語言、表達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設置題目。不同的是,比較鑒賞題需要考生針對兩首或者三首詩歌進行比較鑒賞解答。詩歌比較鑒賞在設題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異”的原則,即所選詩歌在題材相同或相近的基點上比較辨別其他方面的異同??忌谧鲱}時應該用“相同”去鑒賞“不同”,也就是所說的存“同”賞“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