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高一頻道為正在努力學習的你整理了《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F(xiàn)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表示對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備自衛(wèi)的動作。樊噲側舉盾牌,撞到衛(wèi)士,頭發(fā)直堅,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這一突發(fā)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現(xiàn)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占關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軍,表現(xiàn)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為玉很貴重,為統(tǒng)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huán)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huán)形玉。又因為玦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huán)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經(jīng)看出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而欓T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狈畤埵呛箨J進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2.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言:
①句首助詞。如:言既遂矣。
②相當于“而”。如:靜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詞。如:秋以為期。
②而,連詞。如:以望復關。
3.作:
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chǎn)生。如:薇亦作止。
②開始。如:天下之難比作于易。
③創(chuàng)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4.曰:
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BR> 5.靡:
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
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思:
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④助詞,無實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7.雨:
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②離散。如:一別如雨。
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3.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4.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5.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舍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詞,在、從)
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并且)
③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構,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與“所”組成固定結構,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1.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F(xiàn)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表示對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備自衛(wèi)的動作。樊噲側舉盾牌,撞到衛(wèi)士,頭發(fā)直堅,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這一突發(fā)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現(xiàn)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占關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軍,表現(xiàn)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為玉很貴重,為統(tǒng)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huán)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huán)形玉。又因為玦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huán)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經(jīng)看出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而欓T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狈畤埵呛箨J進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2.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言:
①句首助詞。如:言既遂矣。
②相當于“而”。如:靜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詞。如:秋以為期。
②而,連詞。如:以望復關。
3.作:
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chǎn)生。如:薇亦作止。
②開始。如:天下之難比作于易。
③創(chuàng)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4.曰:
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BR> 5.靡:
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
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思:
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④助詞,無實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7.雨:
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②離散。如:一別如雨。
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3.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4.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5.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舍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詞,在、從)
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并且)
③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構,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與“所”組成固定結構,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