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分享的名人勵志故事文字版【四篇】。歡迎閱讀參考!
名人勵志故事文字版【篇一】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歲高齡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項決定:重新開始學習俄語。
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董老擔任著國家的重要職務,工作極為繁忙,況且年紀又大,記憶力也差了,學習外語該有多困難啊!
董老想了個巧妙的辦法,他將俄文生詞,每五個寫在一張卡片上,并風趣地稱作一個小隊,每十個詞稱作一個中隊,每二十個詞稱作一個大隊。又把兩個大隊稱作一個聯(lián)隊。生詞寫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釋寫在背面。隨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樣,先認第一小隊,再認第二小隊,接著將兩個小隊合起來認,作為中隊檢閱多記熟了之后,再認第三、四小隊,然后將三、四小隊合并作中隊檢閱,以后再將兩個中隊合并作大隊檢閱。用這種“檢閱”法記單詞,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記憶力差,一個生詞往往花了好大的氣力才記住,可是過一會兒又忘了,董老就反復地認、記、背。有時因為咳嗽得很厲害,醫(yī)生讓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堅持給生字標重點,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間斷學習。
董老說:“我決不灰心,就是這樣搞,記生字,每天總有可能增加兒個?!?BR> 十幾年后,董老保存下來的外語卡片,上面抄錄了一萬零五百多個單詞,甚至連劇目單、會議簽到卡上面也寫下了外語單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董老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能閱讀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僅俄文版《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一書,董老就讀了四遍,抄錄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張,記錄單詞二干九百二十八個。
“學習當如卒過河”,這是董老八十七歲時留下的名句。在學習的道路上,象中國象棋中的過河卒子一樣,一步一步,奮勇直前,這不正是董老學習精神的好寫照嗎!
名人勵志故事文字版【篇二】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jīng)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云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云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只腳凍僵了,冷得發(fā)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后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名人勵志故事文字版【篇三】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jīng)學家。他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里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jīng)》時,發(fā)覺鄰居家燈火通明??锖饬w慕在燈光下讀書的人,他靈機一動,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可以讀書了。
匡衡正在思索著該如何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墻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墻上晃來晃去。小匡衡靈機一動:我如果在這邊偷偷鑿個洞,隔壁燈光就能穿墻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里來,我不就可以借著這點亮光讀書了嗎?
他高興地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墻壁下方偏僻處鑿了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锖膺B忙從床頭翻出《詩經(jīng)》,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亮處,專心致志地苦讀起來??锖獾母改缚吹娇锖馊绱丝炭啵几械教貏e欣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從此以后,匡衡白天幫大人忙田里的農活,夜晚借著那一小束從隔壁人家借來的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經(jīng)過不懈地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學者。
【感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界條件不是制約我們成功的決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這些困難,要有吃苦的精神,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毅力。
名人勵志故事文字版【篇四】
李大釗同志從小讀書異常勤奮、刻苦。在幼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詩著稱于鄉(xiāng)里。他當時辛勤好學的一些故事,至今還在家鄉(xiāng)傳為美談。
七歲時,祖父送他到附近黃瓜口村的一位塾師單子鰲那里讀書。當時,讀書是為了應試科舉,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一類,入學之始,還要先讀一段蒙學。大釗同志跳過了蒙學階段,一入學就和較大的孩子們一起讀“四書”。這些宣揚孔孟之道的書雖然陳腐,但在當時大釗同志家鄉(xiāng)一帶,連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所謂“新學”也還沒有傳過來,就只能通過這些書來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大釗同志讀書非常認真,他在同學中年歲小,但卻是用功因而也是學得好的一個。放學了,別的同學全回家了,他還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書,往往要老師幾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這才回去。
單子鰲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聽著年幼的大釗同志幫助同學背書、破講,一面不住地點頭稱贊。大釗同志乳名憨頭,少年時,名耆年,字壽昌。耆年的學名就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直到后來,單子鰲還常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
愛思考,愛發(fā)問,也是大釗同志幼年讀書的特點。就是對日常碰到的問題,他也不輕易放過,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讀書,問他表姑:
“你看這念個啥?”
“我不認得字呵?!?BR> “你為啥不認得字呢?”
“我沒上過學呵?!?BR> “你為啥不上學呢?”
“我是個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問下去:
“女的,為啥就不念書呢?”……
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開始接觸到了一個社會的大問題。
大釗同志從小勇于接受正確的教導,改正錯誤。當時的大黑坨村,賭博之風頗盛。村里的老母廟后邊,經(jīng)常有一群人在那兒聚賭。大釗同志有次放學回家,也到老母廟看了一回熱鬧,被祖父發(fā)覺了,大加訓斥,并罰他搗糞數(shù)車。大釗同志知道了賭博的壞處,從此,再沒有到老母廟去看賭錢。以后,凡是賭錢的場合,他從來不去。
大釗同志的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念了三年書,單子鰲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學業(yè)良好,我已經(jīng)教不了他,還是另請明師吧!”此后,大釗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個秀才趙輝斗念書,又到井家坨的舉人宋某家跟一個叫黃玉堂的老師念書,直到他十六歲考入永平府中學。
大釗同志讀書越發(fā)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讀書時,有二十多個學生,到晚間別人都睡了,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攻讀,每天都要讀到半夜。黃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還記得,他哥哥當時一回家就念叨:“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念書念得特別的好!”
因為家里缺少人手,大釗同志十歲那年,祖父就給他完婚了。夫人趙紉蘭比大釗同志大六歲,是個賢惠的婦女。在爾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務,幫助大釗同志。她相信大釗同志作得對,不管家境多么困難,總是贊助、支持他的活動。
一九0五年,大釗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學。這時,清朝政府為了維持它的反動統(tǒng)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實行了所謂廢科舉、辦學堂。大釗同志原是報考秀才,正趕上這個變動,結果考進了中學。當時,還象考上秀才一樣,村里照舊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學,大釗同志仍然勤奮不懈地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余時間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