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tǒng),是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xiàn)象,內(nèi)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shù)學語言。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三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磁帶錄音的發(fā)明:
第一臺“磁帶錄音機”根本沒有用磁帶,而是采用了長段的鋼琴弦。盡管這樣,它們卻以現(xiàn)代磁帶錄音機的相同方式運轉(zhuǎn)。
鋼絲次音要是瓦爾德馬·波爾生的構思,他是一位在哥本哈根電話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他發(fā)明了一種方法業(yè)把鋼琴弦磁化,以反應從電話傳聲器傳來的聲音。聲音“貯存”在極小磁化區(qū)型的鋼絲上。波爾生1898年設計的機器被稱為“錄音電話機”。小型磁帶錄音機很快在辦公室流行起來。在辦公室里它們可以用來口述信件,甚至記錄電話談話。
波爾生的專利申請還包括一種用金屬粉涂層的紙帶機的詳圖。這是最早的磁帶錄音機,便它從來沒有正式生產(chǎn)過。
幾乎沒有什么人覺察到波爾生發(fā)明的重要有秀少的一些錄音電話在美國生產(chǎn)出來,主要是用于口述和記錄電話音訊。
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爾本”和“無線電信”兩家公司使這一發(fā)明東山再起。工程師們使用了一種有氧化鐵涂層的塑料帶,但該機器在其他方面,還是與波爾生的機器以相同的方式運作。
磁化模式是把來自傳聲器的信號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帶子上,并將磁帶卷繞在大繞軸上。不久,磁帶錄音機便廣泛應用于專職錄音。
早期的卷軸錄音機既大又貴,并且需要細心使用。在20世紀60年代,菲立普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帶盒,其中卷好的磁帶裝在一個小塑料盒里。由于這一系統(tǒng)大為簡化,磁帶錄音機就成了家庭里的尋常用品。
【篇二】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X射線斷層掃描儀:
X射線斷層掃描儀一般稱為“CT”,它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儀的簡稱。
60年代中期,任美國圖夫茨大學教授的物理學家科馬克發(fā)現(xiàn),人體各種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透過率不同,并得出了一些計算公式,這為X射線斷層掃描儀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英國EMI公司任中央研究實驗室醫(yī)學研究部主任的電器工程師豪斯菲爾德,曾領導過英國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的設計工作。他根據(jù)科馬克的理論和計算公式,將電子計算機技術與X射線掃描技術結合起來,于1973年研制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儀。
X射線斷層掃描儀能夠察看人體內(nèi)部組織,使之一覽無遺,體內(nèi)的腫瘤、大腦和體內(nèi)器官的微小病變,以及骨骼密度的異常,都可以被顯示出來,并且顯示在熒光屏上,還可以拍成照片。
X射線斷層掃描照相技術比傳統(tǒng)X射線照相更為精確。傳統(tǒng)的X射線術,不同組織之間X射線吸收率的差異小平5%就無法分辨,而X射線斷層掃描儀由于可從多個角度進行掃描,可以消除骨骼和軟組織的重疊現(xiàn)象,因此差異小于1%也能檢測出來。
由于發(fā)明X射線斷層掃描儀的杰出成就,豪斯菲爾德和科馬克一同獲得1979年諾貝爾醫(yī)學和生理學獎。
目前X射線斷層掃描儀主要用于癌癥、骨質(zhì)疏松癥和關節(jié)炎的診斷,神經(jīng)科的醫(yī)師們也用其找出導致精神異常的腦部器質(zhì)性病變的原因。考古界還采用X射線斷層掃描儀對古代木乃伊進行研究。
【篇三】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地震儀:
早在公元132年,中國的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地震儀,當時稱為地動儀。據(jù)《后漢書》記載,張衡的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盒蓋隆起,形似酒樽”。儀器內(nèi)部中間設有“都柱”(相當于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周圍有“八直”(裝置在擺的周圍的八組機械裝置),樽外接相應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而設置的八條口含小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贍蜍張口向上。一旦發(fā)生較強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贍蜍口中,觀測者便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和方向。地動儀成功地記錄了公元138年甘肅發(fā)生的一次強震。
張衡的這?重大發(fā)明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贊揚和欽佩,成為現(xiàn)代地震儀的先驅(qū)。張衡地動儀只能記錄地震的初動方向,與近代地震儀比較,只能叫驗震器。1700多年以后的1848年,意大利人契托利才制成水銀驗震器。在此基礎上1855年意大利人帕爾米耶里發(fā)明了能記錄地震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的儀器:一條U形玻璃管,地震對管內(nèi)水銀產(chǎn)生震動,水銀面有浮標與筆連接,可在轉(zhuǎn)筒表面的紙上畫出標記。
1883年在日本工作的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等人制成了擺式地震儀。方法是把一枚墜子(擺)掛在長約1.5米的水平吊桿上,吊桿可像門一樣自由橫轉(zhuǎn),地面移動時墜子由于慣性趨向靜止,因而相對地面運動。
米爾恩的她雷儀后來發(fā)展成一種現(xiàn)代地震儀,由三臺儀器組成,其中兩臺分別記錄地殼東西和南北的水平運動,第三臺記錄上下運動(利用彈簧掛起墜子,地震時能上下運動)。
米爾恩之后很多科學家為地震儀器的發(fā)展作出貢獻。1888-1889年間,伯希維茨制成了光記錄式水平擺,第一次記錄到遠震(在德國波茨坦記錄到日本1889年4月17日地震)。日本大森房吉制成水平擺式地震儀,采用機械杠桿放大,熏煙記錄。德國維謝特制成倒立擺式大型水平及垂直向地震儀,提高了放大倍率。俄國伽利津制成了電流計記錄式地震儀,將機械能轉(zhuǎn)換為電能,更大地提高了地震儀的靈敏度。此后美國的班尼奧夫在1932年制成電磁型垂直向地震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地震儀的研究又有重要進展。運用電子放大方法大大提高了地震儀的放大倍率,從千倍級提高到數(shù)萬倍,甚至數(shù)百萬倍,觀測頻率范圍大大展寬,遙測技術也有很大發(fā)展。1969年由“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宇航員安放了一臺地震儀,通過地面遙感記錄裝置,得到了不少有關月球內(nèi)部構造、月殼運動和組成成分的信息。
地震儀不僅是觀測地震的儀器,它也是探測地球內(nèi)部構造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爆炸產(chǎn)生的震波傳入地下可探測這個區(qū)域地下地層的構造。1923年美國利用此法發(fā)現(xiàn)大量油田。因此,地震儀又是勘探石油、天然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此外,地震儀還可偵察地下核爆炸。
【篇一】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磁帶錄音的發(fā)明:
第一臺“磁帶錄音機”根本沒有用磁帶,而是采用了長段的鋼琴弦。盡管這樣,它們卻以現(xiàn)代磁帶錄音機的相同方式運轉(zhuǎn)。
鋼絲次音要是瓦爾德馬·波爾生的構思,他是一位在哥本哈根電話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他發(fā)明了一種方法業(yè)把鋼琴弦磁化,以反應從電話傳聲器傳來的聲音。聲音“貯存”在極小磁化區(qū)型的鋼絲上。波爾生1898年設計的機器被稱為“錄音電話機”。小型磁帶錄音機很快在辦公室流行起來。在辦公室里它們可以用來口述信件,甚至記錄電話談話。
波爾生的專利申請還包括一種用金屬粉涂層的紙帶機的詳圖。這是最早的磁帶錄音機,便它從來沒有正式生產(chǎn)過。
幾乎沒有什么人覺察到波爾生發(fā)明的重要有秀少的一些錄音電話在美國生產(chǎn)出來,主要是用于口述和記錄電話音訊。
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爾本”和“無線電信”兩家公司使這一發(fā)明東山再起。工程師們使用了一種有氧化鐵涂層的塑料帶,但該機器在其他方面,還是與波爾生的機器以相同的方式運作。
磁化模式是把來自傳聲器的信號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帶子上,并將磁帶卷繞在大繞軸上。不久,磁帶錄音機便廣泛應用于專職錄音。
早期的卷軸錄音機既大又貴,并且需要細心使用。在20世紀60年代,菲立普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帶盒,其中卷好的磁帶裝在一個小塑料盒里。由于這一系統(tǒng)大為簡化,磁帶錄音機就成了家庭里的尋常用品。
【篇二】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X射線斷層掃描儀:
X射線斷層掃描儀一般稱為“CT”,它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儀的簡稱。
60年代中期,任美國圖夫茨大學教授的物理學家科馬克發(fā)現(xiàn),人體各種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透過率不同,并得出了一些計算公式,這為X射線斷層掃描儀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英國EMI公司任中央研究實驗室醫(yī)學研究部主任的電器工程師豪斯菲爾德,曾領導過英國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的設計工作。他根據(jù)科馬克的理論和計算公式,將電子計算機技術與X射線掃描技術結合起來,于1973年研制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儀。
X射線斷層掃描儀能夠察看人體內(nèi)部組織,使之一覽無遺,體內(nèi)的腫瘤、大腦和體內(nèi)器官的微小病變,以及骨骼密度的異常,都可以被顯示出來,并且顯示在熒光屏上,還可以拍成照片。
X射線斷層掃描照相技術比傳統(tǒng)X射線照相更為精確。傳統(tǒng)的X射線術,不同組織之間X射線吸收率的差異小平5%就無法分辨,而X射線斷層掃描儀由于可從多個角度進行掃描,可以消除骨骼和軟組織的重疊現(xiàn)象,因此差異小于1%也能檢測出來。
由于發(fā)明X射線斷層掃描儀的杰出成就,豪斯菲爾德和科馬克一同獲得1979年諾貝爾醫(yī)學和生理學獎。
目前X射線斷層掃描儀主要用于癌癥、骨質(zhì)疏松癥和關節(jié)炎的診斷,神經(jīng)科的醫(yī)師們也用其找出導致精神異常的腦部器質(zhì)性病變的原因。考古界還采用X射線斷層掃描儀對古代木乃伊進行研究。
【篇三】小學三年級科學小故事
地震儀:
早在公元132年,中國的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地震儀,當時稱為地動儀。據(jù)《后漢書》記載,張衡的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盒蓋隆起,形似酒樽”。儀器內(nèi)部中間設有“都柱”(相當于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周圍有“八直”(裝置在擺的周圍的八組機械裝置),樽外接相應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而設置的八條口含小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贍蜍張口向上。一旦發(fā)生較強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贍蜍口中,觀測者便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和方向。地動儀成功地記錄了公元138年甘肅發(fā)生的一次強震。
張衡的這?重大發(fā)明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贊揚和欽佩,成為現(xiàn)代地震儀的先驅(qū)。張衡地動儀只能記錄地震的初動方向,與近代地震儀比較,只能叫驗震器。1700多年以后的1848年,意大利人契托利才制成水銀驗震器。在此基礎上1855年意大利人帕爾米耶里發(fā)明了能記錄地震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的儀器:一條U形玻璃管,地震對管內(nèi)水銀產(chǎn)生震動,水銀面有浮標與筆連接,可在轉(zhuǎn)筒表面的紙上畫出標記。
1883年在日本工作的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等人制成了擺式地震儀。方法是把一枚墜子(擺)掛在長約1.5米的水平吊桿上,吊桿可像門一樣自由橫轉(zhuǎn),地面移動時墜子由于慣性趨向靜止,因而相對地面運動。
米爾恩的她雷儀后來發(fā)展成一種現(xiàn)代地震儀,由三臺儀器組成,其中兩臺分別記錄地殼東西和南北的水平運動,第三臺記錄上下運動(利用彈簧掛起墜子,地震時能上下運動)。
米爾恩之后很多科學家為地震儀器的發(fā)展作出貢獻。1888-1889年間,伯希維茨制成了光記錄式水平擺,第一次記錄到遠震(在德國波茨坦記錄到日本1889年4月17日地震)。日本大森房吉制成水平擺式地震儀,采用機械杠桿放大,熏煙記錄。德國維謝特制成倒立擺式大型水平及垂直向地震儀,提高了放大倍率。俄國伽利津制成了電流計記錄式地震儀,將機械能轉(zhuǎn)換為電能,更大地提高了地震儀的靈敏度。此后美國的班尼奧夫在1932年制成電磁型垂直向地震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地震儀的研究又有重要進展。運用電子放大方法大大提高了地震儀的放大倍率,從千倍級提高到數(shù)萬倍,甚至數(shù)百萬倍,觀測頻率范圍大大展寬,遙測技術也有很大發(fā)展。1969年由“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宇航員安放了一臺地震儀,通過地面遙感記錄裝置,得到了不少有關月球內(nèi)部構造、月殼運動和組成成分的信息。
地震儀不僅是觀測地震的儀器,它也是探測地球內(nèi)部構造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爆炸產(chǎn)生的震波傳入地下可探測這個區(qū)域地下地層的構造。1923年美國利用此法發(fā)現(xiàn)大量油田。因此,地震儀又是勘探石油、天然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此外,地震儀還可偵察地下核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