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作文素材》供您查閱。

立意指導:
(1)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
(2)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
(3)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經典名句素材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漁翁》
典例示范: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傳統(tǒng)中,漁翁絕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漁人形象,而是一個“卷卻詩書上釣船”的自由自在、超然世外的隱者意象,他那汲水取竹、置身天地之間的形象上寄寓的正是人與自然渾然融匯、和諧統(tǒng)一的純美境界。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蘇軾《西江月》
典例示范:
古今多少詩人詞人都是珍重自然,在其中煥發(fā)出無限詩意,所以引用與自然美景相關的詩詞,也說明了自然風光帶給人的審美享受。
我獨自游蕩,像一朵孤云,
高高地飛越峽谷和山巔。
——(英)華茲華斯
典例示范:
華茲華斯所代表的英國浪漫派所寫作的詩歌,都力圖追求一種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共生,所以在作文中引用浪漫派的自然詩,既能增加詩意,也能巧妙切題。
“控制自然”是一個妄自尊大的詞匯,形成于生物學和哲學的初始階段,當時人們以為自然是為人類而存在的。應用昆蟲學的觀念和做法大都始于科學的蒙昧時代。如此原始的科學卻配置了最新的、最可怕的武器,在對付昆蟲的同時也危及地球的安全,實在是我們的大不幸啊。
——(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典例示范:
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將近代污染對生態(tài)的影響震徹人心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不堪重負的災難足稱觸目驚心,也時刻警醒著我們保護環(huán)境、從點滴做起。
新鮮熱點素材
近年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我國新時代總體發(fā)展布局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經典論述,到主席“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今天現代化的社會中越來越不容小覷。
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均發(fā)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qū)。而生態(tài)環(huán)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我國古代一些地區(qū)也有過慘痛教訓。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都曾經水豐草茂,由于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經濟衰落。在深刻的歷史教訓中,今天的我們更要明白,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典例示范:
當我們在作文中討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然保護時,如果能恰當地結合當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便能回應新時代的熱點,更好地展現作文的精神風貌。
經典事理素材
天人合一是中國歷史敘述中永恒的追求,也是橫貫儒、釋、道三家的至高境界,《周易·文言》中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道家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詩僧寒山則寫作有“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的七絕,天人合一從古人心目中的信神敬神的信仰到治理天下的法則,小到個人養(yǎng)生,大到國事盛衰,構成了中國人的生活根底與生命指向。
典例示范:
同學們在作文中闡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時候,不妨把它提升到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中,從中國的傳統(tǒng)生態(tài)美學中尋找依據,增添文章的厚重與積淀。
16歲的瑞典“環(huán)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在不久之前成功當選了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借助這一榮譽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人物”。那么這一年紀輕輕的女孩何以獲得這樣的榮譽呢?其實,這也與歐洲各國對環(huán)保問題的日益重視密不可分。2018年8月,瑞典遭遇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通貝里連續(xù)三周坐在瑞典議會大樓前*,強烈要求瑞典政府嚴格按照《巴黎協(xié)定》減少碳排放。此后,她選擇每星期五定期開展“星期五為了未來”環(huán)保運動,要求政府就氣候變化采取更多行動。
典例示范:
面對今天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保護環(huán)境更應該成為我們每個普通人生活的組成部分。

立意指導:
(1)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
(2)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
(3)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經典名句素材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漁翁》
典例示范: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傳統(tǒng)中,漁翁絕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漁人形象,而是一個“卷卻詩書上釣船”的自由自在、超然世外的隱者意象,他那汲水取竹、置身天地之間的形象上寄寓的正是人與自然渾然融匯、和諧統(tǒng)一的純美境界。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蘇軾《西江月》
典例示范:
古今多少詩人詞人都是珍重自然,在其中煥發(fā)出無限詩意,所以引用與自然美景相關的詩詞,也說明了自然風光帶給人的審美享受。
我獨自游蕩,像一朵孤云,
高高地飛越峽谷和山巔。
——(英)華茲華斯
典例示范:
華茲華斯所代表的英國浪漫派所寫作的詩歌,都力圖追求一種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共生,所以在作文中引用浪漫派的自然詩,既能增加詩意,也能巧妙切題。
“控制自然”是一個妄自尊大的詞匯,形成于生物學和哲學的初始階段,當時人們以為自然是為人類而存在的。應用昆蟲學的觀念和做法大都始于科學的蒙昧時代。如此原始的科學卻配置了最新的、最可怕的武器,在對付昆蟲的同時也危及地球的安全,實在是我們的大不幸啊。
——(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典例示范:
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將近代污染對生態(tài)的影響震徹人心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不堪重負的災難足稱觸目驚心,也時刻警醒著我們保護環(huán)境、從點滴做起。
新鮮熱點素材
近年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我國新時代總體發(fā)展布局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經典論述,到主席“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今天現代化的社會中越來越不容小覷。
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均發(fā)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qū)。而生態(tài)環(huán)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我國古代一些地區(qū)也有過慘痛教訓。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都曾經水豐草茂,由于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經濟衰落。在深刻的歷史教訓中,今天的我們更要明白,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典例示范:
當我們在作文中討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然保護時,如果能恰當地結合當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便能回應新時代的熱點,更好地展現作文的精神風貌。
經典事理素材
天人合一是中國歷史敘述中永恒的追求,也是橫貫儒、釋、道三家的至高境界,《周易·文言》中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道家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詩僧寒山則寫作有“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的七絕,天人合一從古人心目中的信神敬神的信仰到治理天下的法則,小到個人養(yǎng)生,大到國事盛衰,構成了中國人的生活根底與生命指向。
典例示范:
同學們在作文中闡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時候,不妨把它提升到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中,從中國的傳統(tǒng)生態(tài)美學中尋找依據,增添文章的厚重與積淀。
16歲的瑞典“環(huán)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在不久之前成功當選了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借助這一榮譽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人物”。那么這一年紀輕輕的女孩何以獲得這樣的榮譽呢?其實,這也與歐洲各國對環(huán)保問題的日益重視密不可分。2018年8月,瑞典遭遇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通貝里連續(xù)三周坐在瑞典議會大樓前*,強烈要求瑞典政府嚴格按照《巴黎協(xié)定》減少碳排放。此后,她選擇每星期五定期開展“星期五為了未來”環(huán)保運動,要求政府就氣候變化采取更多行動。
典例示范:
面對今天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保護環(huán)境更應該成為我們每個普通人生活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