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能體現(xiàn)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xiàn)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gòu)。因此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能讓判卷老師眼前一亮,還能讓自己得高分,下面和您一起來看一下2020高考作文素材,一起看看吧!

博物館奇妙夜不只是開放時間的延長
近日,多地博物館宣布開始夜間開放,就連國家博物館也要嘗試在周六延時閉館了,“夜游博物館”成了新的娛樂風尚。這種讓市民能在晚上感受“博物館奇妙夜”的措施,廣受公眾期待。
按照往常的管理,博物館工作日早上10點開門,下午5點就關門了。參觀時間對于假期豐富的學生和退休在家老人還算方便,但對上班族可就不算友好了。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到夜間,考慮到了上班族的參觀需求,也將吸引更多人感受別樣的博物館時光。
博物館延長閉館時間,其運營之處也會相應地增加。不過,此舉對于文旅事業(yè)乃至于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4月,某主流旅游平臺以“博物館”為關鍵詞搜索及預訂旅游產(chǎn)品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5%,和往年相比,今年18~30歲的年輕游客占比增幅超過28%。年輕游客成為博物館游的出游主力,博物館游也成為休閑生活的主流方式。
在精神文明急劇提高的今天,博物館游覽已經(jīng)成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剛需”,人民有著迫切的游覽、學習需求。全國各大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延長開館時間,正是對于這樣追求的正面回饋。
國外很多博物館都有在夜間延長營業(yè)時間的習慣。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都會在在周五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8點半,這個時間段是上班族約定俗成的減壓時光;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推“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專門在晚上7點之后再次開啟,吸引父母陪著孩子一起來博物館游覽……夜間開放博物館,與大都市的城市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
所謂“博物館”,本就是為了博聞知物,通達古今,這對于欣賞者的品味本身有著一定的門檻,當市民的審美水平、經(jīng)濟水平都大幅提升的時候,博物館的開放時間自然也開始往人流多的時段順延。這是可喜的變化,也是精神向上的潮流。
當前,博物館作為承載知識的實體,“合諸人之知識,致知在格物”,有時候確實略顯嚴肅。現(xiàn)在,進入全民游覽博物館的年代,博物館陳列方式并不一定要那么的程式化。許多博物館都在推行更輕松、愉悅的游覽模式,就連中國富盛名的故宮也是如此。
今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故宮博物院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首次接受公眾預約夜間開放。在故宮里賞燈,這個腦洞大開的策劃,讓故宮上元夜的網(wǎng)絡預訂一票難求,服務器連連崩潰。每個市民或許都想看看“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的景象。這樣的例子表明,博物館作為一種新的休閑風尚,其形式必然會更加多樣,而博物館想傳達的精神、知識也正在這些新形式中潛移默化地散播下去。
“博物館奇妙夜”的想法是一個好的開始,爭取流量、讓文化更好地浸潤心田,是博物館應當完成的任務。等到全民都愛去博物館休閑放松的時候,那可真是“蒼穹之大,若在執(zhí)掌;瀛海之遙,如同衽席”了。

延伸閱讀:其他優(yōu)秀素材兩篇
中青報:去蕪存菁漢服文化便能破蛹成蝶
近兩年,在特定群體中早已流行許久的“漢服文化”,似乎有著一股躍躍欲試的“出圈”勢頭。對于身處“圈外”的普通人而言,“漢服”的存在感也顯得越來越強,各種以“國風”“古風”為名的類漢服設計迅速走俏,深刻影響著社會審美與流行趨勢。
熟悉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老網(wǎng)民一定記得,“復興漢服”的理念在早年間遭遇不少白眼與挫折。那時,許多漢服愛好者組織的活動往往應者寥寥。某些打著漢服旗號嘩眾取寵的人,以及早期漢服產(chǎn)業(yè)相對粗陋的設計與工藝水平,讓普通人難以產(chǎn)生好感。鐘愛漢服的年輕人,只能在諸多誤解與壓力之中與“同袍”抱團取暖。
在短短數(shù)年之內(nèi),漢服文化取得如此大的突破。造就這一結(jié)果的,必然是多重利好因素在時勢中的交匯,而不可能是任何單一的原因。
使?jié)h服“出圈”的第一要素,便是民族情懷與傳統(tǒng)文化熱潮在近幾年里的迅速興起。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國內(nèi)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也隨之快速升溫。這種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想要得以維系,就必須得到具體、鮮活的傳統(tǒng)文化要素的支撐。早已悄然發(fā)展多年的漢服文化,正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富礦”。在這種社會性情緒的鼓動之下,大批新人涌入,為漢服愛好群體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漢服仿佛成了“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一面旗幟,寄托了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與火熱、熾烈的情懷相對,促使?jié)h服“出圈”的第二大要素,則是趨利、理性的資本。伴隨著漢服需求擴大,對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漢服成了有利可圖的產(chǎn)業(yè)。任何存在產(chǎn)業(yè)的地方,都必然會引發(fā)社會資本的興趣。這意味著原來漢服愛好者圈子里“土法煉鋼”式的生產(chǎn)與消費模式的瓦解,也意味著漢服產(chǎn)業(yè)的全面正規(guī)化、市場化。
此外,正因為有了那些默默從事科普、考據(jù)、設計、傳播等工作的漢服相關從業(yè)者的積累,今天的漢服產(chǎn)業(yè)才抓住了風口的機遇。這樣的結(jié)果,對那些可以被稱為“核心圈層”成員的資深愛好者而言,無疑也是一種令人欣慰的回報。他們對漢服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jié)M懷憧憬,期待自己能夠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讓漢服文化爆發(fā)出了令人驚嘆的社會影響。然而,也正因如此,漢服承載了太多迫切而沉重的預期和寄托,這很難說是一種服裝就能完全承載得了的。如果漢服文化鉆進一味復古的牛角尖里,就可能失去創(chuàng)新與對外交流的生命力。資本的介入固然讓漢服產(chǎn)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倘若資方逐利的欲望過強,很有可能造成各種亂象,損害原本和諧、淳樸的社群生態(tài)。而一些核心成員多年的耕耘,也意味著這些核心成員很可能會為了圈子里的話語權(quán)互相爭斗,排擠“圈外”成員。
漢服文化若要成功破繭成蝶,一方面需要廣大漢服愛好者與從業(yè)者在諸多相異理念的碰撞中,摸索出定位上的共識,以競合而非對立的方式,促進漢服文化良性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排除負面隱患,以去蕪存菁的方式實現(xiàn)自我蛻變。
當下,主流社會給予漢服的認可和期待是空前的。漢服文化得到了諸多主流媒體的傳播,很多學校舉辦了相關活動或成立相關社團,以漢服為主題的“中國華服日”吸引許多年輕人參與。這些現(xiàn)象說明:當前的漢服文化,正處在從野蠻生長向有序發(fā)展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而這一過渡能否終成功,取決于此時此刻的局中人能否作出正確抉擇。
在漢服文化發(fā)展擴張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亂象。亂象的存在并不可怕,但有亂也不能不治,唯有及時將亂象一一化解,漢服文化的生命力才能長久維系。對此,社會不妨對漢服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拭目以待,樂見其成。

錢江晚報:身居人間煙火,不妨礙尋覓詩和遠方
這幾天,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食堂火了,因為打飯窗口畫風突變?!跋滩巳馄?.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單下面,居然出現(xiàn)了“不錯過花開的美麗/屋檐躲一場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順其自然/指尖無意間/老去的容顏”。這位“掃地僧”的傳奇被小時新聞APP推送后,引來了出版社的關注,詩人黃亞洲很有興致地點評了其中幾首。(9月19日錢江晚報)
在公眾印象中,廚師與詩人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稱號。作詩上千首的“廚師詩人”,確實令人驚艷?!皬N師詩人”成網(wǎng)紅,當然與兩種身份之間的巨大懸殊極大地吸引了眼球密切相關。但透過表象,還應該看到這一樁爆款新聞具有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與遠方。低頭人間煙火,抬頭詩和遠方。燒菜不誤寫詩工的宋成寶師傅,生動詮釋了“詩與遠方”其實離我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他的詩究竟寫得如何,可以見仁見智,但這份對初心的堅守和質(zhì)樸的情懷,值得所有人敬佩。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但寫詩卻是一種小眾化的追求。在豐富多彩的當今世界,作為曾經(jīng)流淌著唐詩宋詞的國度,很多人對“詩意的棲居”雖然心向往之,但囿于種種因素,難以轉(zhuǎn)化成實際行動?!皬N師詩人”宋成寶師傅,用他的熱愛和堅持,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只要真正鐘情于詩的生活,是可以把生活過成詩的。生活就是這樣,質(zhì)樸而又真實,我們可以像宋師傅那樣,嘗試著把生活寫成詩,把日子過成詩情畫意。
“廚師詩人”還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宋師傅的詩,主要是記錄生活、旅程、情感和自己的哲思,堪稱是一位“生活詩人”,很多接地氣的詩,讓學生深受觸動。此外,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大多滿懷憧憬步入大學校園。前不久,中青報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很多00后大一新生不愿“吃喝玩樂過四年”,91.2%受訪大一新生稱會給自己立規(guī)矩。但問題是,在諸多“誘惑”面前,起初的雄心壯志常常會漸漸消減乃至沉淪。在斗志松懈的時候,如果打飯時抬頭看到櫥窗上展示詩歌,又將做何感想?身邊活生生的事例所起的教育作用,或許勝過課堂上苦口婆心的千言萬語。

博物館奇妙夜不只是開放時間的延長
近日,多地博物館宣布開始夜間開放,就連國家博物館也要嘗試在周六延時閉館了,“夜游博物館”成了新的娛樂風尚。這種讓市民能在晚上感受“博物館奇妙夜”的措施,廣受公眾期待。
按照往常的管理,博物館工作日早上10點開門,下午5點就關門了。參觀時間對于假期豐富的學生和退休在家老人還算方便,但對上班族可就不算友好了。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到夜間,考慮到了上班族的參觀需求,也將吸引更多人感受別樣的博物館時光。
博物館延長閉館時間,其運營之處也會相應地增加。不過,此舉對于文旅事業(yè)乃至于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4月,某主流旅游平臺以“博物館”為關鍵詞搜索及預訂旅游產(chǎn)品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5%,和往年相比,今年18~30歲的年輕游客占比增幅超過28%。年輕游客成為博物館游的出游主力,博物館游也成為休閑生活的主流方式。
在精神文明急劇提高的今天,博物館游覽已經(jīng)成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剛需”,人民有著迫切的游覽、學習需求。全國各大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延長開館時間,正是對于這樣追求的正面回饋。
國外很多博物館都有在夜間延長營業(yè)時間的習慣。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都會在在周五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8點半,這個時間段是上班族約定俗成的減壓時光;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推“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專門在晚上7點之后再次開啟,吸引父母陪著孩子一起來博物館游覽……夜間開放博物館,與大都市的城市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
所謂“博物館”,本就是為了博聞知物,通達古今,這對于欣賞者的品味本身有著一定的門檻,當市民的審美水平、經(jīng)濟水平都大幅提升的時候,博物館的開放時間自然也開始往人流多的時段順延。這是可喜的變化,也是精神向上的潮流。
當前,博物館作為承載知識的實體,“合諸人之知識,致知在格物”,有時候確實略顯嚴肅。現(xiàn)在,進入全民游覽博物館的年代,博物館陳列方式并不一定要那么的程式化。許多博物館都在推行更輕松、愉悅的游覽模式,就連中國富盛名的故宮也是如此。
今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故宮博物院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首次接受公眾預約夜間開放。在故宮里賞燈,這個腦洞大開的策劃,讓故宮上元夜的網(wǎng)絡預訂一票難求,服務器連連崩潰。每個市民或許都想看看“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的景象。這樣的例子表明,博物館作為一種新的休閑風尚,其形式必然會更加多樣,而博物館想傳達的精神、知識也正在這些新形式中潛移默化地散播下去。
“博物館奇妙夜”的想法是一個好的開始,爭取流量、讓文化更好地浸潤心田,是博物館應當完成的任務。等到全民都愛去博物館休閑放松的時候,那可真是“蒼穹之大,若在執(zhí)掌;瀛海之遙,如同衽席”了。

延伸閱讀:其他優(yōu)秀素材兩篇
中青報:去蕪存菁漢服文化便能破蛹成蝶
近兩年,在特定群體中早已流行許久的“漢服文化”,似乎有著一股躍躍欲試的“出圈”勢頭。對于身處“圈外”的普通人而言,“漢服”的存在感也顯得越來越強,各種以“國風”“古風”為名的類漢服設計迅速走俏,深刻影響著社會審美與流行趨勢。
熟悉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老網(wǎng)民一定記得,“復興漢服”的理念在早年間遭遇不少白眼與挫折。那時,許多漢服愛好者組織的活動往往應者寥寥。某些打著漢服旗號嘩眾取寵的人,以及早期漢服產(chǎn)業(yè)相對粗陋的設計與工藝水平,讓普通人難以產(chǎn)生好感。鐘愛漢服的年輕人,只能在諸多誤解與壓力之中與“同袍”抱團取暖。
在短短數(shù)年之內(nèi),漢服文化取得如此大的突破。造就這一結(jié)果的,必然是多重利好因素在時勢中的交匯,而不可能是任何單一的原因。
使?jié)h服“出圈”的第一要素,便是民族情懷與傳統(tǒng)文化熱潮在近幾年里的迅速興起。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國內(nèi)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也隨之快速升溫。這種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想要得以維系,就必須得到具體、鮮活的傳統(tǒng)文化要素的支撐。早已悄然發(fā)展多年的漢服文化,正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富礦”。在這種社會性情緒的鼓動之下,大批新人涌入,為漢服愛好群體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漢服仿佛成了“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一面旗幟,寄托了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與火熱、熾烈的情懷相對,促使?jié)h服“出圈”的第二大要素,則是趨利、理性的資本。伴隨著漢服需求擴大,對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漢服成了有利可圖的產(chǎn)業(yè)。任何存在產(chǎn)業(yè)的地方,都必然會引發(fā)社會資本的興趣。這意味著原來漢服愛好者圈子里“土法煉鋼”式的生產(chǎn)與消費模式的瓦解,也意味著漢服產(chǎn)業(yè)的全面正規(guī)化、市場化。
此外,正因為有了那些默默從事科普、考據(jù)、設計、傳播等工作的漢服相關從業(yè)者的積累,今天的漢服產(chǎn)業(yè)才抓住了風口的機遇。這樣的結(jié)果,對那些可以被稱為“核心圈層”成員的資深愛好者而言,無疑也是一種令人欣慰的回報。他們對漢服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jié)M懷憧憬,期待自己能夠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讓漢服文化爆發(fā)出了令人驚嘆的社會影響。然而,也正因如此,漢服承載了太多迫切而沉重的預期和寄托,這很難說是一種服裝就能完全承載得了的。如果漢服文化鉆進一味復古的牛角尖里,就可能失去創(chuàng)新與對外交流的生命力。資本的介入固然讓漢服產(chǎn)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倘若資方逐利的欲望過強,很有可能造成各種亂象,損害原本和諧、淳樸的社群生態(tài)。而一些核心成員多年的耕耘,也意味著這些核心成員很可能會為了圈子里的話語權(quán)互相爭斗,排擠“圈外”成員。
漢服文化若要成功破繭成蝶,一方面需要廣大漢服愛好者與從業(yè)者在諸多相異理念的碰撞中,摸索出定位上的共識,以競合而非對立的方式,促進漢服文化良性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排除負面隱患,以去蕪存菁的方式實現(xiàn)自我蛻變。
當下,主流社會給予漢服的認可和期待是空前的。漢服文化得到了諸多主流媒體的傳播,很多學校舉辦了相關活動或成立相關社團,以漢服為主題的“中國華服日”吸引許多年輕人參與。這些現(xiàn)象說明:當前的漢服文化,正處在從野蠻生長向有序發(fā)展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而這一過渡能否終成功,取決于此時此刻的局中人能否作出正確抉擇。
在漢服文化發(fā)展擴張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亂象。亂象的存在并不可怕,但有亂也不能不治,唯有及時將亂象一一化解,漢服文化的生命力才能長久維系。對此,社會不妨對漢服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拭目以待,樂見其成。

錢江晚報:身居人間煙火,不妨礙尋覓詩和遠方
這幾天,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食堂火了,因為打飯窗口畫風突變?!跋滩巳馄?.5元”“玉米青豆3元”的菜單下面,居然出現(xiàn)了“不錯過花開的美麗/屋檐躲一場雨/星星眨眼的秘密”,“友人拍下肩/要順其自然/指尖無意間/老去的容顏”。這位“掃地僧”的傳奇被小時新聞APP推送后,引來了出版社的關注,詩人黃亞洲很有興致地點評了其中幾首。(9月19日錢江晚報)
在公眾印象中,廚師與詩人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稱號。作詩上千首的“廚師詩人”,確實令人驚艷?!皬N師詩人”成網(wǎng)紅,當然與兩種身份之間的巨大懸殊極大地吸引了眼球密切相關。但透過表象,還應該看到這一樁爆款新聞具有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與遠方。低頭人間煙火,抬頭詩和遠方。燒菜不誤寫詩工的宋成寶師傅,生動詮釋了“詩與遠方”其實離我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他的詩究竟寫得如何,可以見仁見智,但這份對初心的堅守和質(zhì)樸的情懷,值得所有人敬佩。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但寫詩卻是一種小眾化的追求。在豐富多彩的當今世界,作為曾經(jīng)流淌著唐詩宋詞的國度,很多人對“詩意的棲居”雖然心向往之,但囿于種種因素,難以轉(zhuǎn)化成實際行動?!皬N師詩人”宋成寶師傅,用他的熱愛和堅持,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只要真正鐘情于詩的生活,是可以把生活過成詩的。生活就是這樣,質(zhì)樸而又真實,我們可以像宋師傅那樣,嘗試著把生活寫成詩,把日子過成詩情畫意。
“廚師詩人”還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宋師傅的詩,主要是記錄生活、旅程、情感和自己的哲思,堪稱是一位“生活詩人”,很多接地氣的詩,讓學生深受觸動。此外,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大多滿懷憧憬步入大學校園。前不久,中青報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很多00后大一新生不愿“吃喝玩樂過四年”,91.2%受訪大一新生稱會給自己立規(guī)矩。但問題是,在諸多“誘惑”面前,起初的雄心壯志常常會漸漸消減乃至沉淪。在斗志松懈的時候,如果打飯時抬頭看到櫥窗上展示詩歌,又將做何感想?身邊活生生的事例所起的教育作用,或許勝過課堂上苦口婆心的千言萬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