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彩民間故事文字版

字號: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分享的古代精彩民間故事文字版。歡迎閱讀參考!
    【舟宿西湖亦風雅】
    自古買舟游西湖為一大快事,更有一些游興特濃善于別出心裁的人,愛以舟為家,終日蕩漾在天光云影煙柳畫橋藕花菰蒲之間樂不知返,夜宿湖上。
    古時舟宿夜西湖多在天氣較熱夏日,南宋時最風行。夏夜炎熱,小舟大舫一般不到相對閉塞的里湖,而是各占蒲深柳密寬涼之地,或留宿湖心,直到黎明降臨才歸去。
    明末的張岱則喜歡在月夜更深眾人散去后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因此時荷花清香拍人,方能清夢悠長。
    明末清初詩人龔鼎孳有一年農(nóng)歷五月十四日夜,與夫人一起乘小畫舫游湖。湖風酣暢,月明如洗,繁星盡斂,天水一碧。他們暢游返回后,系船于寓樓之下,卻并不上岸,而是在舟中剝菱煮芡,小酌達旦。此時人聲已寂,樓臺燈火也稀落無幾,環(huán)顧湖上,悄然安寧,只有四圍蒼翠山色仿佛時時滴入杯底,詩人不禁慨嘆:“千百年西湖風光,這一晚才算由我們獨獨全部享有了!”
    秋夜舟宿西湖也別有一番情趣。南宋詩人王洧在《三潭印月》一詩中寫道:“塔邊分展宿湖船廠,寶鑒開奩水拆毀天。橫笛叫云何處起,波心尺覺老龍眠?!痹娭械摹八車妗:髞砻鞔母咤t將深秋之夜泊舟湖中三塔舊基址列為西湖四時“幽賞”之一因為可以獨坐舟中,領略落雁爭棲競啄,嚦嚦嘹嘹,秋聲滿耳的特殊情景。
    【西湖引水天目山】
    古時候,杭州城市居民的飲用水主要是井水,城中各井水源多仰給于西湖。早在唐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就在百姓聚集的錢塘門到涌金門(相當于今湖濱一帶)開鑿了相國井等六口井,并在西湖東岸相應地段開辟低于西湖水平面的水口,通過埋入地下的瓦管引湖水入井以供飲用。
    南宋淳祜七年(1247年)夏,杭州遇到歷最嚴重的干旱,西湖湖底朝天,城中水井涸竭,一時水荒嚴重,人心惶惶。臨安(杭州)趙知州經(jīng)與僚屬緊急磋商,選擇錢搪縣尉司(在今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以西)北側地段,開挖渠道溝通西湖和余杭塘河,引天目山水(南苕溪)經(jīng)八字橋(今杭州大學前),溜水橋斗門(今體育場路西端)等進入西湖救急。
    由于錢塘縣尉司一帶地勢遠遠低于西湖水平面,余杭塘河水不可能自行進入西湖,為使低水高“流”,當時在引水渠道上自北向南按地勢升高,逐段筑成一道道水壩,每壩用“車”運水而上,在尉司衙門邊注入西湖。城內(nèi)水口重獲水源,水荒得以緩解。
    南宋的“西湖引水工程”,與今日從錢塘江引水入西湖補充水源無論目的還是規(guī)模均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不失為一項有益于居民百姓的舉措。遺憾的是,由于史籍記載過于簡略,當年運水而上所用的“車”,究竟是至今尚能在山鄉(xiāng)水田偶見到的龍骨水車呢?還是別的什么功能不凡的運載工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