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故事文字版閱讀

字號:

成語多數(shù)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成語故事文字版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望洋興嘆】
    成語“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說:秋天的大水按著時令到了,無數(shù)支流的水都灌進了黃河。河面十分寬廣,水霧蒸騰,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還是馬。這時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順著水勢向東前行,到了北海,朝東一看,只見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到這時,河伯才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仰起頭來對著北海神無限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便以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正是批評我這種人的啊。我曾經(jīng)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xué)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xiàn)在我見到了你的廣闊無邊,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這里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道德高尚、學(xué)問淵博的人所恥笑了。”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過河拆橋】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wù)精明干練,善于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quán),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后來,他升任相當(dāng)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dāng)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zhǔn)備頒發(fā)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辈佱樹h相對地說:“如果繼續(xù)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痹S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dāng)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dāng)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于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磥?,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后,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dāng)官的,現(xiàn)在宣讀皇上關(guān)于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lǐng)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后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這個成語出自《元史•徹里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赴湯蹈火】
    東漢末年,劉表擁兵十萬,稱雄荊州。他外表儒雅,但內(nèi)心多疑。當(dāng)時曹操和袁紹都想拉攏劉表,但劉表卻不知道該歸順誰。有一天,劉表的屬下韓嵩(sōnɡ)說:“曹操他一旦擊敗了袁紹,就會移兵進攻我們,那時將軍您就難以抵抗了。所以歸附曹操乃是萬全之策?!眲⒈碚f:“如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我也難以適從。目前曹操住在許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們的虛實如何?”韓嵩說:“我是您的臣下,自當(dāng)為您效勞,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辭。如果將軍已作出歸順曹公的決策,那么派我進京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進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義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勞了。那時,將軍就不要為難我了?!眲⒈砗滢o地要他去一趟再說。
    韓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封他為零陵太守。劉表得知后,認為這是韓嵩對自己的叛逆,準(zhǔn)備等韓嵩回來后就殺了他。韓嵩一進門,劉表大罵:“韓嵩逆賊,竟敢叛我!”韓嵩說:“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將軍辜負我,不是我辜負將軍!”劉表啞口無言。劉表的妻子見此情景,便悄悄地勸諫道:“韓嵩是本地頗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理直氣壯,誅殺他恐難以服眾?!眲⒈碜灾硖潱坏孟铝钌饷饬隧n嵩死罪。
    后來,人們就用“赴湯蹈火”來形容即使面對滾燙的熱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艱險。湯,熱水。
    【驚弓之鳥】
    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見天上有鳥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飛鳥射下來?!薄把??”魏王有點信不過自己的耳朵,“會有這樣的本事?”更羸說:“我可以試一下?!贝袅艘粫海瑥臇|飛來一只大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聽得“當(dāng)”地一聲響,那只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下來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有這樣的本事!”更羸笑笑說:“沒有什么稀奇,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失群的大雁。”魏王更加奇怪了,問:“您怎么知道的?”更羸說:“他飛得很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他受過箭傷,傷口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他離開同伴已經(jīng)很久了。舊的傷口沒長好,他心里還在害怕,所以一聽到弦響就拼命往高處飛。這樣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他就掉下來了?!?BR>    “驚弓之鳥”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中的大雁聽見弓弦響就驚惶得不得了,是因為他曾經(jīng)受過箭傷。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過虧,因而老是害怕再發(fā)生同樣的事情,可以說他是“驚弓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