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經(jīng)典寓言故事精選

字號: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民間經(jīng)典寓言故事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人窮志不短】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游。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fā)現(xiàn)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yīng)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么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于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BR>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么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shù)娜藛???BR>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里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么盛氣凌人,我有什么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金鉤桂餌】
    在春秋時代的魯國,有個人非常喜歡釣魚,他在自己的釣具和餌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貴香料肉桂制成魚餌,用黃金打造出極其精致的魚鉤,并且在魚鉤四周鑲嵌上白銀絲線和青綠色的美玉,而釣魚繩則要用極其珍貴的翡翠鳥的羽毛來裝飾一番。
    每當釣魚的時候,他總是早早地來到小河邊,找好一個位置,擺好架勢,正襟危坐。如果單從他手持釣竿的姿勢和選擇的釣魚位置來看,毫無疑問都是極其標準規(guī)范的,甚至還能顯示出釣者的某種優(yōu)雅和閑適來。然而他即使這樣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時,別人往往都能滿載而歸,而他釣得的魚卻沒有幾條,有時甚至空手而返。
    魯國人釣魚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將注意力單純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視了其實際的效用,過分追求搭花架子裝點門面,這是很難有所收獲的。
    【虎懼駮馬】
    有一次齊桓公騎馬出游,來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見遠處有一只老虎擋道。齊桓公正打算繞道前行時,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動也不敢動。于是,齊桓公一行得以從老虎身邊飛馳而過,打獵滿載而歸。
    齊桓公回宮后,便問管仲:“今天我騎馬外出,老虎見了我竟嚇得不敢往前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騎的是一匹毛色駁雜的高頭大馬,迎著正在升起的太陽奔跑吧?”
    齊桓公趕緊點頭:“正是這般情景?!?BR>    管仲于是分析說:“這種馬飛馳起來很像一種叫做‘駮’(bo)的猛獸,而駮是專以虎豹為食的。那只老虎以為您騎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這則寓言說明,老虎被像駮之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于是將自己給嚇住了。聰明的人類則應(yīng)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觀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