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描寫豪情壯志的詩詞

字號:

豪情壯志含有“豪壯的理想”之意。而且“豪情壯志”偏重在“豪情”。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詩人描寫豪情壯志的詩詞,歡迎閱讀!
    詩人描寫豪情壯志的詩詞篇一
    《摸魚兒》
    宋·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賞析】
    運用比興寄托來抒發(fā)對國事的看法,是封建時代文人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免遭迫害,一方面又可以引起讀者廣泛的聯(lián)想,從而取得更理想的藝術效果。辛棄疾這首詞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取得成功的優(yōu)秀作品。
    這首詞的前面有一小序,說明作詞的時間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棄疾四十歲,這年他由湖北調任湖南,擔任負責財賦及谷物轉運的漕司。在接任的同事王正之為他餞行的筵席上,他對國事日非,感觸很深,于是即席寫出這篇作品。
    詞的上片,以“落紅”、“飛絮”為描寫對象,組成一幅殘春的畫面,表現作者的惜春心情。開頭兩句,劈空飛來,說明在“風雨”的催打下,春天很快又要過去了。春天,誰都知道是代表美好的象征,這里隱喻主張抗金的愛國潮流,而“風雨”則可視為主張妥協(xié)投降的腐朽勢力。這里的“更能消”三字,語氣非常沉痛,國家的命運還能夠經得起幾次打擊呢?接下來兩句情感又起了一個轉折,為了惜春,竟然擔心“花開早”,并不是不要看到百花齊放的場面,而是怕開花時節(jié)的到來,意味著“春歸去”的時間愈來愈近,用矛盾的心情來強烈表達對春天的熱愛,也就是表示對恢復大業(yè)的期望。這樣,“何況落紅無數”的眼前殘春景象,就更使詞人感到痛苦?!按呵易?,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是更進一步的惜春心情。希望春天留下來吧,因為聽說芳草鋪到了天邊,把你春天回去的道路都遮斷了,既然無法回去,還是留下來吧。這句話的藝術想象力真是達到驚人的程度,它把自然界感情化了。但春天并不因人的主觀愿望而停留下來,還是悄悄地走了,這樣作者就由“惜春”轉向“怨春”。春天畢竟無言地逝去了,只有“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這是比喻滿朝*佞,制造假象來粉飾太平,恰如蛛蜘網上黏上幾片柳絮,胡說是春日長在,這是多么痛心的現實!
    這首詞表現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英雄人物的壯志難酬、憂心國事的激憤心情。詞意委婉曲折,柔中有剛,讀之令人感慨。梁啟超說:“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睂@首詞給予極高的評價。
    詩人描寫豪情壯志的詩詞篇二
    《少年行》
    唐·王維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賞析】
    《少年行》是王維歌頌游俠少年豪邁氣概的連章詩(類似今天新詩中的“組詩”),它采用相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一個共同的主題。相連章的幾首詩既密切關聯(lián),又各自獨立,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這一組詩共有四首,第一首寫聚飲,表現一群游俠少年豪興勃發(fā),意氣相投;第二首寫立志,表現游俠少年決心奔赴邊關,為國獻身;第三首寫建功,具體描寫一位少年的武藝和戰(zhàn)功;第四首寫受賞,寫游俠少年勝利凱旋,功成名遂。四首詩首尾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象化地再現了盛唐時代游俠少年的生活和成長道路,完整而生動地表現了他們意氣風發(fā),為國立功的精神面貌。
    這首詩以輕快勁爽的筆調,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力大無窮、武藝高超、英勇殺敵的愛國少年的形象。起句“一身能擘兩雕弧”七個字便寫出了這位少年的體魄和射技,他一個人能同時拉開兩張刻有花紋的精良弓箭,即能左右開弓,武藝高強,令人驚嘆。次句“虜騎千重只似無”,寫出了這位少年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盡管漫山遍野都是敵人的重重騎兵,但是在他眼中卻好象沒有什么東西一樣。他沖入千軍萬馬,如入無人之境。后兩句“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緊承前兩句,進一步描寫這位少年的機智靈敏和他所建的功勛。他一會兒偏左,一會兒偏右,靈活自如地坐在飛馳的駿馬上,不停地調整著手中的弓箭,對準敵人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射,殺死了敵人的好幾個首領。這首詩刻劃人物真切具體。在一系列的行動中,把這位游俠少年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