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學習成語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更從故事中,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古代成語故事【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qū),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墒侨虆s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guī)頌?zāi)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jié)果十有八九都在戰(zhàn)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zāi)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jié)果。
【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qū)居住著許多部落。漢初,由于朝廷忙著平定內(nèi)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余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qū),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qū)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lǐng)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游,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仆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yīng)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的國家?!?BR> 這次出游以后,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jīng)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lǐng)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yīng)該養(yǎng)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zhí)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后,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nèi)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后花園內(nèi),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后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jīng)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么,手里還擒著一只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BR>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只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BR> 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qū),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墒侨虆s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guī)頌?zāi)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jié)果十有八九都在戰(zhàn)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zāi)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jié)果。
【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qū)居住著許多部落。漢初,由于朝廷忙著平定內(nèi)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余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qū),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qū)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lǐng)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游,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仆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yīng)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的國家?!?BR> 這次出游以后,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jīng)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lǐng)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yīng)該養(yǎng)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zhí)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后,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nèi)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后花園內(nèi),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后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jīng)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么,手里還擒著一只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BR>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只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BR> 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